劉文博
摘 要:文章通過對天水市9所幼兒園的教學活動進行觀察,進而在征得特殊幼兒家長和幼兒教師同意的情況下,對18名特殊兒童進行了幼兒園環(huán)境、幼兒課程、同伴關系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并對18名特殊兒童進行了幼兒園環(huán)境的調整、開設親社會課程、采取各種措施改善同伴關系和提高師幼互動質量等方面的教育嘗試。
關鍵詞: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中圖分類號:G612;G76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0-1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1-0103-02
2014年我國財政部等多部門共同頒布相關學前教育計劃實施意見的文件,要求現有幼兒園要為特殊兒童努力增多入園機會及條件。這些文件的頒布,利于學前融合教育模式的開展。在國內,目前學前融合教育模式是隨園就讀制,即特殊幼兒進入普通幼兒園的普通班級或特殊班級就讀。開展學前融合教育,是為了讓特殊幼兒同普通幼兒一起接受教育、參與活動,最大限度地融入社會。然而,由于特殊兒童自身的特殊性,普教幼兒教師專業(yè)知識的匱乏,普通幼兒的不接納、排斥和歧視等,在開展融合教育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現實存在的問題。基于此,研究者選取了天水市9所幼兒園,進行了教學活動觀察,進而在征得特殊幼兒家長和幼兒教師同意的情況下,對18名特殊兒童進行了幼兒園環(huán)境的調整、增設親社會課程、采取各種措施改善同伴關系和提高師幼互動質量等教育嘗試。具體教學實踐措施如下:
一、幼兒園環(huán)境設置方面,創(chuàng)建包容的園所文化
反對歧視并創(chuàng)設接納的環(huán)境是“薩拉曼卡宣言”五項原則之一。在開展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接納的環(huán)境與氛圍是極為重要的,需要校園中的管理者、普通教師和普通兒童共同參與創(chuàng)設適宜的、有情感的物質和心理環(huán)境,秉持“零拒絕”“最少受限制環(huán)境” 的教育理念,真誠接納特殊兒童,共創(chuàng)有溫度、有熱度、有深度的融合園所,為每一位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基于上述理念,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1)環(huán)境支持:指調整物質和心理環(huán)境,以促進幼兒的學習。案例一:一個唐氏兒何寶參與拍籃球活動,活動結束之后,小朋友們排隊回教室,她和她的籃球總是游離于集體之外,貌似聽不見教師的指令。據觀察,何寶需要他人提醒才能做到遵守規(guī)則。我們在地板上貼了排隊區(qū)域的框線和箭頭來指引,她就可以慢慢地走過去。案例二:一個多動癥兒童邢寶,特征是多動、狂躁、注意力不集中。吃下午飯時,小朋友們都在等待教師盛飯,可邢寶跑到教師面前大聲喊叫:“老師我好餓,怎么還不發(fā)飯給我?”我們連續(xù)觀察一周,發(fā)現每次吃飯前他總是這樣叫喊。為了不讓他這樣的行為再持續(xù)下去,不再惹其他小朋友生厭,我們給他調換了座位,由最后面來到了最前面。案例三:田寶,男孩,5歲半,輕微自閉癥。午休時,小朋友都睡著了,田寶自言自語地講了一遍完整版的《皇帝的新裝》,像演戲一樣,聲音洪亮,情感到位,不停地變換聲調……為了避免影響到其他幼兒休息,從自閉癥兒童最喜歡接近大自然的特點出發(fā),于是我們立即請值班教師陪著他走出午休室,來到了幼兒園的后花園。案例四:智障幼兒小提和小麥。每次如廁后,小提總是在衛(wèi)生間玩,不出來,等教師進去催的時候才出來,而且沒有洗手的意識。教師點名讓小提洗手,小提就把水龍頭擰到最大,一直玩水。而小麥經常在洗手池旁邊逛,從鏡子里看看自己就回教室了,也從不洗手。我們針對小提和小麥的實際情況,以一周時間為標準,利用幼兒如廁后10分鐘的時間,運用貼在盥洗室內的洗手步驟的圖片,并創(chuàng)編兒歌《誰的小手最干凈》,對小麥和小提進行了洗手步驟的教學。
(2)材料調整:指通過調整材料,讓幼兒盡可能地獨立完成活動任務,培養(yǎng)其生活自理和學習能力。案例一:智障幼兒小提和小麥,每天進班后,教師讓小朋友們把衣服脫了掛在衣服架子上,而小提把衣服脫了放在小朋友們裝帽子的柜子里,或者把衣服脫到雙肩以下再也脫不下了;而小麥把換的衣服從柜子里拿出來,穿上一只袖子,另一只袖子就掉下去了,折騰了好久都沒有穿上。教師只好走過來幫小提脫衣服,幫小麥穿衣服。案例分析:小提、小麥無法按照教師的要求穿衣脫衣,教師也沒有教給他們穿衣脫衣的方法,而是怕浪費時間直接幫他們。教師的做法容易讓他們產生依賴,不利于他們的發(fā)展。干預嘗試:我們以兩周時間為標準,利用區(qū)域活動半小時的時間,通過讓幼兒給娃娃找“家”、脫衣服、穿衣服、扣紐扣等方式來學習這方面的基本生活技能。案例二:多動癥邢寶,教師發(fā)給每位小朋友一張紙、一把剪刀,特意交代不發(fā)給邢寶紙和剪刀,而此時,邢寶正在書上亂畫。后來,我們專門為邢寶把鋒利的剪刀換成了無刃安全剪刀。
(3)隱性環(huán)境支持:指在活動中可以安排自然發(fā)生的環(huán)境或事件。案例一:田寶,輕度自閉癥,每次小朋友們集體下樓去廁所時,他就獨自一人走到樓梯的背面底下自己游玩或跑到大門口極少有小朋友的地方看看這里瞧瞧那里;上課時,田寶老是一個人走進教室后門狹小的空間里躲起來。我們就在樓梯背面的空地上放置了一些益智玩具,在大門口放置了系統(tǒng)訓練的器械、張貼了他喜歡的故事人物圖畫供其玩耍、欣賞。為了更好地讓普通幼兒接納特殊幼兒,我們還在墻壁上張貼了特教宣導方面的圖片等。
二、開展“親社會”課程,讓普通幼兒了解、接納特殊幼兒
在本研究的教育實踐中,“親社會”課程的實施,是以一日生活為基點,讓普通幼兒和特殊幼兒建立正向社會情緒和親社會行為,使普通幼兒成為文明樂群、關愛他人、善于合作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兒童。具體課程實踐探索分三步。一是在普通兒童的課程中融入一些特殊兒童方面的知識,比如,我們在課堂上利用《綠眼睛》《躲貓貓大王》《故障鳥》《看不見》等繪本故事幫助普通兒童建立對不同事物、人物和動物的認知和情感。二是讓普通兒童通過看動畫片和聽故事進行討論,懂得哪些行為不可以做,哪些可以做。比如,對所有和他們不一樣的人不能歧視和嘲笑甚至欺負;看到對教師要求的事情做不好的小朋友,請及時給予你的幫助。三是開展普通幼兒和特殊幼兒的集體生活活動。比如,何寶,女孩,四歲,唐氏兒,在喝水時間,別的小朋友都在喝自己的水,她卻在玩,小朋友陸陸續(xù)續(xù)地喝完水去領山楂糖,何寶也去領了山楂糖回來。她剝皮很慢,第一顆是她自己剝開吃掉的,第二顆糖是她旁邊的小男孩主動幫她剝開喂到嘴里的。另外一位小男孩跑到教師跟前告訴教師“何寶的水沒喝完”,教師說讓她喝完,接下來,小男孩走到何寶面前端起水杯喂水給何寶喝……
三、調節(jié)和改善特殊兒童同伴關系,加快融合教育的實施
在本研究中,同伴關系最為糟糕的是三名多動癥兒童,他們的行為伴隨著注意力分散、多動及性格容易沖動和任性等癥狀。這些不良行為以及情緒問題對其學習和同伴關系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天水市A園大班的多動癥兒童邢寶、中班的小杰和中班的小晶在班上不受歡迎,主要原因分析:普通幼兒排斥邢寶,這也許是因為邢寶注意力分散、運動能力差和沒有規(guī)則意識;小杰在同伴關系中由于同樣沒有規(guī)則意識、情緒容易沖動等不良行為,因而遭小朋友排斥;小晶的主要問題是沒有規(guī)則意識和有攻擊性行為。
教學實踐探索:利用正強化、負強化、懲罰、消退和塑造的行為矯正法,通過游戲活動強化三名多動癥兒童的行為規(guī)則意識。在一日活動中,研究者積極地引導小晶。首先,自己先給小晶示范動作,然后再講解游戲的規(guī)則和注意事項,之后在小晶嘗試著去做練習的時候又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其次,立即制止小晶的暴力行為,必要時給予懲罰;表現好的時候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再次,在飲水區(qū)用圖標的形式標注放杯子的位置,讓小晶看著圖標做,知道喝完水要把杯子放回去。最后,告訴小晶要向其他小朋友學習,在玩玩具時要懂得謙讓和分享,還要學會和其他的小朋友合作。
四、提高師幼互動質量,貫徹落實學前融合教育
師幼互動質量包括師幼雙方之間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各方面的直接和間接的相互影響的程度。調查天水市幼兒園教師對開展融合教育的態(tài)度的結果顯示:普通幼兒教師對特殊兒童的了解較少,對特殊兒童的接納程度偏低,在教學中遇到挫敗后容易失去耐心;只要特殊兒童不搗亂課堂,教師就對其放任不管。有位園長說:“特殊幼兒雖說我們不應排斥,但畢竟教育特殊兒童,我們缺乏專業(yè)知識,況且,一個多動癥幼兒相當于十幾個幼兒那么難以管教?!?/p>
教育實踐探究:①幼兒教師職前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是前提;天水師范學院擔負著為天水周邊及隴東南地區(qū)培養(yǎng)合格師資的責任;天水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的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專業(yè)都有開設“學前特殊兒童發(fā)展與學習”“特殊教育概論”“幼兒心理健康指導”等課程。②職后技能培訓是必備。天水師范學院寒暑假有國培班,有頂崗支教的學習機會等。③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語言、行為以及表情等為特殊兒童的社會認知發(fā)展提供支持,在良好的師生人際環(huán)境中,對學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④我們團隊在實踐探索中對為水市9所幼兒園的所有幼兒教師開展了27場講座,進行教師訪談一百多次,對特殊兒童所在班級的37名教師進行了個別指導。
參考文獻:
[1]郭紅麗.綏化市幼兒園學前融合教育的相關研究[J].現代交際,2019(3):33,32.
[2]周駿蔚.“親社會”課程促進學前融合教育[J].現代特殊教育,2016(7):75-76.
[3]柴麗慧. 隨班就讀多動癥兒童的同伴關系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7.
[4]吳佩芳,張有根.臺灣學前融合教育與融合課程建構模式——吳佩芳教授訪談錄[J].江蘇幼兒教育,2017(2):4-5,22.
[5]亓 娟.皖北地區(qū)幼兒教師融合教育素養(yǎng)的調查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7.
[6]任貝貝.學前融合教育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與特殊兒童師幼互動現狀的分析與思考[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7]趙紅欽,弓玉嬌.淺議融合教育中促進特殊幼兒主動探索的策略[J].動漫界,2019(28):152-153.
[8]陳文鴻.特殊幼兒的節(jié)日與主流社會融合探究[J].教師,2019(33):127-128.
[9]周文姣.特殊幼兒學前融合教育的開展[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