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摘 要: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閱讀思維具有重要意義,在這個階段,教師要想方設法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語文學習的“靈魂”,讓學生在濃濃的書香中提升閱讀能力,促進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本文以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實踐為例,就優(yōu)化閱讀教學方法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教學策略
小學高年級學生在閱讀時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語文能力,尤其是對生字詞和語言表達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需求,在豐富自身教學手段的基礎上,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及時進行閱讀指導,保證學生閱讀的有效性。
一、目前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1.不遵循時代發(fā)展
目前的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難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盡管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還是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很多教師完全忽視新的教學觀念,將相關精神指示拋諸腦后,依舊照本宣科進行語文教學,這種枯燥的教學形式讓閱讀教學變得乏味,讓學生日漸厭倦,從而影響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長此以往,學生就只會根據(jù)教學要求完成閱讀任務,而不能深入了解相關知識,不能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感悟,也沒有標準去檢驗自身的閱讀能力,久而久之,閱讀的質量就越來越低。
2.學生主動性不高
呆板單調的教學形式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而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一旦形成,對閱讀的應付心態(tài)就會越來越強,主動性就會降低,深入思考也會逐漸喪失動力。學生在這種消極的學習狀態(tài)下進行閱讀,效果是非常差的,敷衍的閱讀教學只會讓學生的壓力越來越大,難以發(fā)揮理想效果,因此也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課堂氛圍壓抑
還有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忘記了自已的身份,把自己當作課堂的主人,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讓學生不斷做題。這樣枯燥單調的學習形式很難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甚至會讓學生厭煩。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就會被削弱,創(chuàng)新思維也會受到嚴重限制,這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優(yōu)化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1.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
學生進行閱讀需要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閱讀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閱讀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導向閱讀,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自主選擇能力和學習理解能力。而這是保證學生高效閱讀的基礎。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心理需求,創(chuàng)設情境時采取多種手段輔助配合,讓學生在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中進行閱讀。
比如在教《草原》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需要根據(jù)課文的內容進行一定的情境創(chuàng)設,先讓學生的注意力聚焦起來,然后再深入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
首先,教師在課前先拋出一個問題:“你們有跟父母一起出去旅游過嗎?有沒有影響深刻的旅行故事和大家分享?。磕切┕适轮卸加心男┯|動你心的細節(jié)呢?”學生一聽老師問的是自己的熟悉的事物,就開始踴躍發(fā)言,講出自己經歷過的旅行小故事。比如有的學生說:想起第一次去動物園看大熊貓的時候,心情非常激動,一個晚上都沒睡著,當看到熊貓的時候,激動得都要落淚了;有的學生會說:第一次看到長城的時候,心情非常豪邁,忍不住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點贊”;有的學生還會說:第一次去海邊時,自己這個旱鴨子都不敢去碰水呢……學生將這些感受講出來之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喜好播放相關的景物圖片等,學生就會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會產生更多關于旅行的思考,也會快速進入閱讀的狀態(tài)。當學生逐漸進入閱讀的境界,教師趁熱打鐵,導入新的課程內容:“大家去過的地方都太有意思了,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更有意思的地方吧!”引入《草原》,再利用多媒體播放大草原的相關資料,以直觀的形象吸引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欲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對于閱讀的熱情。因此,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于學生回顧以往、聯(lián)系現(xiàn)在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它可以進一步讓學生感受語文閱讀教學形式的感染力。
2.設置懸疑,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讀”,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設計關于“讀”的問題,讓學生跟著問題的指示,一步一步進入自主閱讀的狀態(tài)。教師要特別重視內容問題設置的巧妙性,要通過問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閱讀狀態(tài)。
比如在《月光曲》的教學中,教師剛開始先不跟學生講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先讓學生瀏覽課文,然后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根據(jù)問題讀課文。當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之后,教師再提出疑問:“這篇課文主人公是誰?他干了什么事?”學生聽了問題,馬上就會思考剛剛看過的文章內容。這時候,教師再引導學生:“貝多芬為什么要停下來為兄妹倆彈奏月光曲呢?如果你是貝多芬,你也會這么做嗎?”教師有意識地將學生引導到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上,學生就會想象自己遇到這種事情的場景。進而回到生活實際,感受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以及其高超的音樂水平。通過這樣的思考,學生就會很快理解貝多芬這樣做的目的和意義,理解了課文。通過這種問題式引入的教學,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提高了,求知和思考的欲望也提升了;教師通過設置懸疑,也豐富了教學方式。
3.利用網(wǎng)絡,拓展學生閱的讀資源
如今是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所以教育也免不了受到信息化的影響。教師在擴展學生閱讀面和閱讀量的時候,不能只停留在紙質文本上,還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這個便捷的信息工具,為學生選擇優(yōu)質的閱讀資料,讓學生的閱讀量無限增大,閱讀視野不斷擴大,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落花生》這節(jié)課的時候,就要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對課文內容進行充分的延伸,讓學生去網(wǎng)站上搜尋許地山的其他優(yōu)秀作品,進行品讀,然后讓學生體會作家的寫作風格,學生自然而然就擴展了閱讀的量。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文章的寫作風格讓學生去網(wǎng)站尋找類似的敘事散文進行品讀,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就可以分析和總結出這類散文的寫作手法,積累了寫作素材。由此可以看出,網(wǎng)絡閱讀其實是學生開闊視野、豐富情感、積累素材的最佳方式,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不可比擬。但要注意的是,網(wǎng)絡中也有很多不良信息,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要特別注意對學生的引導。
4.演說結合,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
促進學生理解和感受所閱讀的內容,演說是非常有效的教學形式。教師利用演說教學,讓學生表明自己對閱讀內容的觀點,將自己的情感和價值觀表達出來,這種形式在教學中的作用非常突出。演說者要以充足的感情、恰當?shù)恼Z言將作者所要傳達給讀者的思想再現(xiàn)出來,這要求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思想情感的變化。所以在小學高年級積極推廣演說活動會讓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變得更高。比如教師在教陸游《示兒》這首詩時,就可以讓學生先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對統(tǒng)一國家、收復失地的期望。這時候教師可用多媒體播放我國抗戰(zhàn)時期的視頻,讓學生搜尋體現(xiàn)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資料,撰成演講稿,在課上進行演講,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心理素質,還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數(shù)量和閱讀質量;而演說需要情感和文字的配合,這也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了感同身受的地步,因此,通過演說可以讓學生的閱讀水平達到質的飛躍。
總而言之,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式非常豐富,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更新自己的閱讀教學理念,完善閱讀教學方式,將閱讀真正的魅力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語文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讓學生的思想水平和綜合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楊源《讓學生在書香中成長—淺談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基礎教育論壇(樂山)》2017年第1期。
[2] 張衛(wèi)紅《一路書香,一生芬芳—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新課程(下)》2014年第4期。
[3] 葛凌霏《書香溢校園,閱讀潤心靈—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課外語文(下)》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