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興 張惠英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北京,100000;海南師范大學,海南???,571158)
沈明《太原方言詞典》[1]:圪k54,陽入調(diào)。前綴,可以構成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和象聲詞,如圪洞(小坑兒)、圪縮(縮)、圪瘆(瘆)、圪節(jié)(節(jié))、圪咚(咕咚)等。
《山西方言調(diào)查研究報告》[2]:“圪”是山西方言里普遍存在的一個前綴,沒有詞匯意義,一般只起表音作用,有時表示一定的語法意義。《報告》又說:經(jīng)常有“圪AA”式,由名詞、動詞、形容詞等重疊構成。名詞重疊的“圪AA”式有表小的意思,并帶有親昵的感情色彩。如汾陽“圪臺”指臺階,“圪臺臺”指像臺階樣的小臺子;“圪桃”指核桃,“圪桃桃”指核桃樣的小東西。
動詞重疊以后的“圪AA”式經(jīng)常變成形容詞。例如:
圪鉆鉆:形容盡力往里鉆。末天看把戲嗓(那天看雜技的時候),這娃娃圪鉆鉆的一會兒就到了前頭!
有的方言表示“稍微”的意思。如汾陽:
圪看看:稍微看一看∣圪挪挪:稍微挪一挪∣圪搓搓:稍微搓一搓∣圪跳跳:稍微跳一跳
據(jù)侯精一《長治方言志》[3]:這個詞頭“圪”和量詞“個”同音?!渡轿鞣窖哉{(diào)查研究報告》[4]提到,在沒有入聲的方言里,這個“圪”經(jīng)常讀作陽平調(diào),而且南部地區(qū)有讀送氣聲母kh。
這就使我們想起閩語里的永福方言。
永福話“個”做量詞讀kai21,陰去調(diào)??墒沁@個“個”經(jīng)常做助詞,相當于“的”。我個物件(我的東西)、我個冊(我的書)、許個是我個(這個是我的)。當助詞用的“個”是陽平調(diào)kai11。這個陽平調(diào)的“個kai11”經(jīng)常可以放在名詞前面:
個嬰仔(小孩兒)個物件(東西)
個山頂(山頂)個眠床(睡床)
個石牯(石頭)
這些帶“個”的詞語可以單說。說不上“個”有什么意義。相對來說,有表小的意思,但也不是一定的。從這個現(xiàn)象來看,永福方言的“個”和山西方言的“圪”似乎有點兒關系。但是這些詞語進入句子以后,往往有指代的作用。例如:
個嬰仔是伊后生(那個孩子是他兒子)
個石牯盡大個kai21(那個石頭非常大個)
這個“個”經(jīng)常就被看成量詞具有指示詞的性質(zhì)了。不過它還是陽平調(diào)。
青海的西寧話中,有個常見的詞頭“尕”[ka24](陽平調(diào))?!版亍痹谟行┰~中表示小的意思,有些詞中并不是表小義。例如(據(jù)張成材1994)[5]:
名:尕石頭(小石頭)∣尕姨姨(丈夫稱妻妹;泛指親近的年輕女性)
尕雞娃兒(小雞)∣尕姑舅=姑舅(姑表)
尕旗期兒(小旗子)∣尕卒兒=卒(象棋的卒子)
尕拉雞(野雞的一種)∣尕拉名兒(最后一名)
尕妹(兄嫂背稱弟媳)∣尕姐姐(女仆)
尕面片(一種面食)∣尕兵(兵)
尕窮人(窮人)∣尕麗巴(牦牛與黃牛雜交所產(chǎn))
尕驢兒(毛驢兒)
形:尕機靈兒(很機靈)
尕拉后兒(最后的)
這個“尕”字,在有的方言里寫作“玍”,在官話方言地區(qū)流行很廣,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青海西寧話還有一個發(fā)語詞“家”,讀音[ka],是個陰平調(diào)。不過它多見于做句子的發(fā)語詞,是在句子的層面上用的,說不上有什么實際的意義。如程祥徽《青海口語語法散論》[6]:
家我也不認得。
家我也說不來。
都踢足球者,家我踢不成阿,干急!
家我不去阿,硬叫。
西南官話“個老子!”的“個”,只在單詞句中出現(xiàn)。再聯(lián)系武漢話量詞“個、些”的用法,也許可以看得更清楚,既可以看到語綴、詞綴的有關來源,也可以看到方言中詞綴、語綴發(fā)展的不同情況。例如(據(jù)朱建頌《武漢方言詞典》)[7]:
個:個苕傻家伙∣個死貨∣個雜種∣個坯子不通人情的人∣個半銚子不通人情的人∣個木頭人∣個老實坨子∣個雜種事情的
些:些人都來了∣些伢們蠻吵人∣些桌子∣些椅子∣些書
我們再擴展一下,看看“圪”頭“圪”尾的地名,這個“圪”也就是用作詞頭詞尾、用作語綴的“個”。地名就是專名,可單用,相當于單詞句。請看李小平《山西方言地名中的“圪”字詞研究》[8]的末尾:
在山西方言地名中,圪字用法還有一些特別的地方。比如“圪曹灣(安澤)、圪村塔(平遙)、圪溝本(平遙)、圪家?guī)X(交口)、圪石(土窊)(陽城)、圪徐溝(婁煩)、前圪雷嶺(沁水)”等地名中,出現(xiàn)了“圪曹、圪村、圪溝、圪家、圪石、圪徐、圪雷”的說法,這在非地名方言詞匯中是見不到的,這可以看作是圪字的一種特別的用例。還有,如“頡紇(榆次),高閣(蒲縣)、南閣(鄉(xiāng)寧)、裴閣(汾西)、廈閣(朔城)、嚴家閣(平定)、大圣閣(盂縣)、上陽閣(代縣)、下陽閣(代縣),北格(太原)、小北格(太原)、西北格(太原)、南格(太原)、上合格(大寧)、木格(繁峙),上各(沁水),臭水圪(平順)”等地名,如果不把它們歸入圪字地名的話,會覺得這種地名特別費解,可如果歸入圪字地名的話,又會覺得此處的圪字使用十分特別,類似“高圪、北圪、木圪、上圪、臭水圪”的說法在非地名方言語匯中也是見不到的。這是一些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我們認為,李小平文中提到的“在非地名方言詞匯中是見不到的”圪字地名,是否可以這樣看待:“圪”在首音節(jié)的是帶有定指意思的語綴,猶如“個老子”之類;“圪”在尾音節(jié)的是詞尾,量詞“個、只、件”等詞構成詞尾的情形常見,如:船只、狗只、貓只、物個即粵語“乜嘢”、客家話“脈個”,疑問詞、物件、布匹、馬匹、牲口口、頭都可作量詞、車輛、房間、花朵、檁條崇明話指檁、拖把、打架(摑架梁金榮142)、吵架、勸架等,吳語崇明話還有“碗盞、燈盞”等。
??谠捯蓡栐~既說“個物/個乜kai21mi55”,也說“物個mi55kai21”,也可說“物mi55/乜mi55、乜物mi55mi55”(陳鴻邁《??诜窖栽~典》)[9]。
到此,我們要重申:方言間不同音,不等于不對應;語言學,不同于文字學,寫成不同的字,不等于不同源;用法有不同,不等于不相干。這就是無時不在的“變、動”。
koi55k51dαn33幾個月
幾 月
koi55k51pi33幾(個)年
幾 年
我們注意到,李方桂先生雖然沒有在注文中注出“個”,但在譯文中明白譯出k51就是量詞“個”。
還有,西林壯語的詞頭kai5,和武鳴壯語的量詞、指示詞kai24對應。例如:
西林壯語詞頭kai5(據(jù)李錦芳1995)[11]:
單數(shù)第一人稱:(kai5)ku2/4/?2
單數(shù)第二人稱:(kai5)mu2/la2
單數(shù)第三人稱:(kai5)ti2
武鳴壯語量詞指示詞kai24(據(jù)李方桂1953)[12]:
kai24nɑi51θam33bɑu55θoi24這東西不三不四
樣、件 這 三 不 四(引者按,kai24用作量詞。)
kai24hɑt24di33lo55那腰好了
個 腰 好 了(引者按,kai24用作指示詞。)
很明顯,kai5的讀法,和漢語方言如客家話等讀“個”為kai(陰去調(diào))完全一致。
兵(助)常 常 下村 攪擾 百姓(48頁)
(官兵們常常進村攪擾百姓)(50頁)
使 人 (助)怕心 撼 動 了(48頁)
(讓人心悸膽跳)(50頁)
小 兵(助)看到她良 心 好(49頁)
(士兵們看到她這么有良心)(51頁)
4.財主(助):sai2tsu3k3m2ti4vn3nia2k3liau4la2
財主(助) 不 是 園 田 的 多 嗎(56頁)
(財主不是地多著嗎)(67頁)
二手(助)回 來 匯 報 后 來(71頁)
(手下人員回來匯報后)(82頁)
你 有 什 么 事 情 的 傷 心 這 樣(76)
(你有啥事這么傷心)(83頁)
7.船的:tsu4tsia1lua1k3tso1in2in1lo2mia2
就 將 船 的 租 完 完 下 來(80頁)
(就把船全部租下來)(85頁)
8.艄公(助):be2fu2lua2k3m2mi2fek8
艄 公 (助)不 明 白(80頁)
(艄公不明白)(85頁)
你 敗 錢 的 多 這 么 做 什 么(80頁)
(你費這么多錢干嗎)(85頁)
按:例7、8、9都在同一頁,可見名量結構在語流中的出現(xiàn)頻率之高。
10.情況的:liu1da2lim1tsia1si1xua2k3s1ju3k2hu4li2
劉 大 霖 將 情 況 的 告訴 給 他 后 來(87頁)
(劉大霖將情況的告訴給他后)(94頁)
他 對 學 生 的 非 常 嚴 啰(87頁)
(他對學生非常之嚴)(94頁)
分 析 問 題 的 特 別 到 功(90頁)
(分析問題特別到家)(95頁)
我們把這些頻頻見到的名量結構看作是語流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因為在臨高話的詞典或論著中,都沒有記錄或有關敘述。
其他如仡佬語、格曼語、克木語詞頭“仡、格、克”來源相同?!柏罾小弊?,唐宋史書中寫作“葛僚、仡僚、佶僚、革老、仡佬”等。不管如何變換寫法,這個“葛僚、仡僚、佶僚、革老、仡佬”的首字“葛、仡、革、佶”都是詞頭,而且是同一個詞頭。我們從聲音出發(fā),就可以明白,“仡佬”者,個老也?!皞€”是詞頭,“老”是對人的尊稱。“個”在漢語方言中作為詞頭、領屬助詞、指示詞、動態(tài)助詞等用法,我們正在討論中,有些還需要時日去辨認一番,而它在民族語言中的類似用法,就更需要花一番功夫去挖掘去比較。
以上這些材料告訴我們,語言研究要跳出字形的束縛。研究語言,字形不是最重要的。把音記準了才是最重要的。從語言學的觀點來看,要有宏觀的視野,方言間不同音,不等于不對應。
注釋:
[1] 沈明:《太原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76頁。
[2] 侯精一、溫端政:《山西方言調(diào)查研究報告》,太原: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93年,第98~99頁。
[3] 侯精一:《長治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社,1985年,第99頁。
[4] 侯精一、溫端政:《山西方言調(diào)查研究報告》,太原: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93年,第98頁。
[5] 張成材:《西寧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9~50頁。
[6] 程祥徽:《青??谡Z語法散論》,《中國語文》1980年第2期,第147頁。
[7] 朱建頌:《武漢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28~138頁。
[8] 李小平:《山西方言地名中的“圪”字詞研究》,《晉方言研究第三屆晉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太原:希望出版社,2008年,第198頁。
[9] 陳鴻邁:《海口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頁。
[10] 李方桂:《武鳴僮語》,北京: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科學院,1953年,第51~169頁。
[11] 李錦芳:《西林壯語人稱代詞探析》,《民族語文》1995年第2期,第19頁。
[12] 李方桂:《武鳴僮語》,北京: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科學院,1953年,第51~250頁。
[13] 劉劍三:《臨高語話語材料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48~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