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文
(清河縣中心醫(yī)院,河北 清河)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稍微不注意,就會發(fā)生碰傷的情況,如果不及時的進行治療或者治療的方式不當,傷口就易發(fā)生感染的現(xiàn)象,可能就會引起一系列的并發(fā)癥。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臨床上治療傷口也出現(xiàn)了許多方法,但是有些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疼痛等原因,使心理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從而不配合治療,影響到治療效果[1]。因此,本文主要對傷口護理中老年患者常見的心理狀態(tài)及護理對策進行探討。
選取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與傷口有關的老年患者140 例,給予常規(guī)護理的70 例患者為常規(guī)組,其中男性有44 例,女性有26 例,年齡56~79 歲,平均(68.51±8.35)歲;在常規(guī)組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的70 例患者為實驗組,男性有37 例,女性有33 例,年齡57~80歲,平均(69.35±3.17)歲。常規(guī)組患者和實驗組患者之間各項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對比。
常規(guī)組給予常規(guī)的傷口護理,包括傷口處理、清洗、換藥以及疼痛處理等[2]。
實驗組在常規(guī)組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具體如下。
(1)常見的心理狀態(tài)有:①焦慮,焦慮可能會引起患者的心率加塊、血壓升高等現(xiàn)象;②恐懼,患者可以會因為疼痛,在每次進行換藥的時候,都會產(chǎn)生恐懼的心理,特別是治療時間比較長的患者;③悲觀,許多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治療時間長、治療效果不明顯等原因,且又容易反復發(fā)作,或者是患者因為疼痛而會出現(xiàn)不良情緒,導致心理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從而影響治療效果。特別是對于那些傷口難以愈合或者愈合較為緩慢的患者來說,在經(jīng)歷了傷口難以愈合的痛苦之后,就會失去信心,從而變得消極、悲觀[3]。
(2)護理對策:①緩解焦慮狀態(tài),護理人員在進行傷口處理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傷口進行有效的治療,同時還要主動的與患者進行溝通,傾聽患者的訴說,并耐心的向其講解傷口恢復的情況,緩解患者的焦慮狀態(tài)。主動告知患者傷口治療的效果,從而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使患者能夠正確的面對疾病,幫助其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4]。②提供舒適和安靜的入住環(huán)境,減少外界的干擾。③消除患者產(chǎn)生恐懼的因素,分析產(chǎn)生恐懼的原因,并及時的將這些因素消除。與患者進行交流的時候,注意說話方式和態(tài)度,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交流,從具體的情況出發(fā),有效的將患者的心理恐懼消除[5]。④患者傷口痊愈的過程,護理人員需要耐心的進行講解,并告知傷口愈合實際以及預后情況,多告知一些與患者有關治愈效果明確的信息,可以使護理人員與患者更好的進行溝通,使其心情可以放松,同時,護理人員可以指導患者或者家屬人員采用松弛療法,例如聽音樂等。⑤每次換藥前,要提前告知患者,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且換藥的過程中,動作要輕柔,同時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換藥后,及時的將換下的紗布處理掉,特別是帶有血跡的物品等,可以減少患者因換藥帶來的心理恐懼[6]。⑥護理時,不僅要照顧到患者的身體,同時還要給予良好的心理輔導,可以減輕心理恐懼,增加安全感。
兩組分別采取不同的護理模式后,觀察其心理變化狀態(tài)以及平均住院、病情恢復的時間等情況進行評估。
(1)心理變化狀態(tài):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和抑郁量表評估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總分為10 分,分值越大則說明患者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越明顯[7]。
(2)住院、病情恢復時間評估:觀察并記錄患者的住院、病情恢復時間情況。
實驗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評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 分)
組別 例數(shù) 焦慮 抑郁實驗組 70 3.59±2.54 3.67±1.12常規(guī)組 70 5.63±1.21 5.41±1.58 t 6.485 8.036 P 0.000 0.000
實驗組患者的平均住院、病情恢復的時間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患者(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平均住院、病情恢復的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平均住院、病情恢復的時間比較d)
組別 例數(shù) 平均住院時間 病情恢復時間實驗組 70 13.48±6.93 18.41±3.52常規(guī)組 70 19.21±5.15 22.17±2.18 t 5.936 8.123 P 0.000 0.00
患者在入院前后,或多或少的都會表現(xiàn)出一些悲觀、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通過臨床觀察,患者在住院治療的期間里,患者都會因為治療時間長和治療效果不明顯,病情又容易反復發(fā)作,或者患者因為疼痛等原因,而產(chǎn)生心理變化。臨床上,對于傷口護理,不能夠只看作是藥物對身體疾病的治療,同時,也需要看重在患者心理上的護理[8]。
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比如從患者傷口的嚴重程度、不同的文化層次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后,從而對患者不同階段的治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9]。護理人員在護理的過程中,不僅要積極地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良好的環(huán)境,將患者的心中的隱患消除,有利于患者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把患者在接受傷口護理的適應性提高,使患者更加積極的配合治療,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同時,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后,有效的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可以減輕患者因傷口帶來的疼痛感,使患者保持平和、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從而配合治療,實現(xiàn)傷口良好愈合的效果,不但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的恢復,縮短傷口愈合的時間,還能夠減少醫(yī)院的資源[10]。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后,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評分和住院時間以及病情恢復時間均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表明找出中老年人在傷口護理中,找常見的心理狀態(tài)原因,并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后,對疾病康復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找出中老年患者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并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有助于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以及對疾病產(chǎn)生的恐懼心理,提高治療依從性,從而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和病情恢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