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燕斌
(河北省磁縣人民醫(yī)院,河北 磁縣)
急性腦損傷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危重疾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通常由于交通事故或外傷引發(fā),伴隨視覺模糊、惡心嘔吐甚至昏迷等癥狀,同時急性腦損傷易導(dǎo)致腦組織血腫和其他部位骨折,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治療,嚴重影響預(yù)后的效果,延緩身體的康復(fù)[1]。及時準確的診斷治療能夠有效改善預(yù)后效果以及減低死亡的風險,現(xiàn)階段臨床針對急性腦損傷主要采用核磁共振與CT 檢查,均有良好的檢查效果[2]。本文將對在急性腦損傷患者中采用核磁共振與CT 的診斷效果展開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以2018 年4 月至2018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62 例急性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檢查標準,同時排除并有慢性疾病、腦卒中病史等情況。根據(jù)數(shù)字隨機表將其分為兩組,各31 例,其中對照組男17 例,女14 例,年齡20~67 歲,平均(46.2±3.5)歲,包括交通事故傷18 例、高處墜落傷9 例、頭部重擊傷4 例;實驗組男性18 例,女性13 例,年齡19~65 歲,平均(44.9±3.4)歲,包括交通事故傷16 例、高處墜落傷10 例、頭部重擊傷5 例。在性別、年齡等基礎(chǔ)信息上兩組患者無明顯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CT 檢查,采用飛利浦64 排螺旋CT,將管電壓設(shè)置為125 kV,管電流設(shè)置為200 mA,時間設(shè)置為0.75 s,窗位設(shè)置為30~45,窗寬設(shè)置為85~100 HU。以頭顱底部作為基線開始平面掃描。實驗組實施核磁共振檢查,采用飛利浦1.5T 核磁共振設(shè)備,層厚設(shè)置為8 mm,層間距設(shè)置為1 mm,隨即開始進行頭顱檢查。
觀察兩組患者在頭顱內(nèi)部頂葉、顳葉、枕葉、額葉部位受傷的情況,統(tǒng)計得出檢查準確率。
通過結(jié)果得知,實驗組檢查的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檢查準確率對比[n(%)]
顱腦損傷屬于較為常見的疾病,通過解剖部位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顱腦損傷、腦損傷以及頭皮損傷[3]。其中頭皮裂傷、頭皮血腫屬于頭皮損傷;顱骨凹陷性骨折、顱蓋骨骨折屬于顱腦損傷;腦震蕩、腦干損傷屬于腦損傷[4]。急性腦損傷患者通常伴有頭痛、意識模糊、瞳孔光反應(yīng)消失等異常癥狀,主要由于交通事故、高處跌落所致,若不及時治療會增加腦水腫、腦疝等疾病風險,有較高的死亡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5]。目前臨床上針對急性腦損傷主要采用核磁共振與CT 兩種方式檢查,CT 是通過X 射線對人體部位進行掃描,并將收集到的信號生成影像,該方式具有成像迅速、操作簡便等優(yōu)勢,通過影像能夠清晰直觀地看出顱腦組織損傷狀態(tài)[6]。但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CT 在顱內(nèi)存在積血或積液情況時易出現(xiàn)漏診現(xiàn)象,部分患者癥狀較重時經(jīng)CT 檢查仍為陰性[7]。核磁共振主要是利用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共振原理而成,共振信號從脈沖激發(fā)而出,收集患者顱內(nèi)磁場信號并生成立體圖像,在血腫厚度以及損傷位置的確定上具有良好的效果[8]。從本次研究結(jié)果得知,實驗組檢查的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能與核磁共振能夠通過高分辨率掃描顱內(nèi)軟組織有關(guān),而且核磁共振無創(chuàng),減少了患者感染的風險。
綜上所述,CT 的優(yōu)勢在于操作簡單、成像速度快,而核磁共振可有效檢查出顱內(nèi)各部位的損傷情況以及血腫的厚度,一定程度減輕了患者痛苦,有較高的檢查準確率。在急性腦損傷的臨床診斷中,可根據(jù)患者情況選擇合理的檢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