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林林,馬玉嬌,孟蘭霞
(山東省淄博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山東 淄博)
結腸癌是早期易被漏診的惡性腫瘤,患者出現(xiàn)癥狀時,往往已進入中晚期,此時患者會出現(xiàn)腹脹、腹痛、排便習慣改變、大便性狀改變等癥狀,對其日常工作、生活都有嚴重影響[1]。臨床針對此類患者多采用手術、放射或化學方法治療,但應當注意的是,此類方法均存在一定副作用,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素質在治療后會出現(xiàn)嚴重下降[2-3]。為此,就需要在治療環(huán)節(jié)中施以護理干預以提高患者的治療體驗。本研究提出實施針對性護理,并以我院收治的結腸癌為例開展了相應實驗,取得較好成效,現(xiàn)有如下匯報。
將本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8例結腸癌患者納入研究,憑單盲法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參照組 34例,男性 19例,女性15例,年齡38~74歲,平均(52.18±4.62)歲;實驗組34例,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齡41~78歲,平均(51.80±4.39)歲,兩組基線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P>0.05)。
參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實施針對性護理,其方法包括入院評估、治療護理、并發(fā)癥護理,具體操作如下。
(1)入院評估:護理人員熱情、主動接觸入院患者,引導其進入科室病房,在此過程中,觀察患者的全身狀況,皮膚狀態(tài)是否良好,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等,同時結合基線資料、患者及家屬主訴、患者情緒狀態(tài)表現(xiàn),分析其護理需求,以此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計劃,為后續(xù)操作奠定基礎。
(2)治療護理:由于患者缺少就醫(yī)經(jīng)驗,且其缺乏相應的醫(yī)學知識,在治療前,其易產(chǎn)生諸多負性影響,一方面影響患者的診療配合度,不便于治療操作開展,另一方面會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造成損害。為此,護理人員需于手術、放射、化學治療開展前為患者進行科普教育,為其講解治療過程及治療必要性,緩解其負性情緒,使患者更為積極、主動地配合工作。同時治療前、后評估患者的胃腸道情況,根據(jù)其身高、體重、病情發(fā)展情況制定針對性的飲食計劃,嚴格計算每日的熱量攝入,保證正常食物、半流質食物、流質食物的占比合理,維持其營養(yǎng)均衡。治療結束后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可設置吸氧、心電監(jiān)護等措施,做好引流管的護理工作,時刻關注引流液的出血量和顏色是否正常。
(3)并發(fā)癥護理:由于患者治療方法不同,護理人員需根據(jù)為其制定差異的并發(fā)癥護理計劃,其中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可為其按摩背部,指導其做肩部運動。術后為患者造瘺口做好清潔與消毒,可于此處設置肛袋,方便排泄物排出,減少切口污染發(fā)生的可能性。為避免患者術后長期臥床發(fā)生壓瘡,可指導其更換內衣褲,定期做好病床環(huán)境消毒,叮囑其常更換臥床體位。對于行放、化療的患者,治療后實施穴位按摩緩解其毒副作用,由于部分藥物會導致患者骨質疏松,護理人員需叮囑患者家屬,當患者下床活動時給予必要的攙扶,避免其跌倒、摔傷。
記錄兩組患者的切口愈合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同時以生活質量簡易量表(QOL-BREF)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其共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環(huán)境適應、社會關系四維度指標,每項指標滿分100分,分值與患者相應功能狀態(tài)成正比。
對比結果見表1,實驗組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表1 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恢復情況對比(, d)
表1 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恢復情況對比(, d)
組別 例數(shù) 切口愈合時間 住院時間實驗組 34 8.41±1.56 10.02±1.53參照組 34 11.39±1.91 14.58±3.05 t 7.046 7.792 P 0.001 0.001
對比結果見表2,實驗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環(huán)境適應、社會關系評分均高于參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表2 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分)
表2 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分)
組別 例數(shù)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環(huán)境適應 社會關系實驗組 34 66.18±8.20 70.26±7.11 69.14±6.16 75.22±8.17參照組 34 59.41±8.95 62.73±6.80 61.25±6.54 69.48±6.25 t 3.252 4.463 5.121 3.254 P 0.002 0.001 0.001 0.002
結腸癌是胃腸道腫瘤中發(fā)病率極高的一類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群體主要集中在男性肥胖者、結腸息肉患者、慢性結腸炎患者,該病患者會出現(xiàn)腹痛、腹瀉、排便習慣及性狀改變等多種影響其生活質量的癥狀[4-5]。臨床上對于該病多采用手術、放射、化學等方式治療,但由于此類方法的創(chuàng)傷性,需要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合理的護理手段以減輕副作用的影響[6]。
本研究提出采用針對性護理,該方法是根據(jù)患者的身體狀態(tài)、病情發(fā)展情況、病史資料,開展有計劃、有目的的護理活動。在本次實驗中,其要求護理人員具體根據(jù)患者的相關資料,從心理、飲食、并發(fā)癥預防等多方面進行針對性護理,從而提高患者的個人體質,促進疾病良性轉歸[7]。郭藺[8]的研究提示實施針對性護理的患者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實施常規(guī)護理的患者。而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為(8.41±1.56)d、(10.02±1.53)d,均短于的參照組(11.39±1.91)d、(14.58±3.05)d,這與上述研究報道具有一致性。此外,實驗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環(huán)境適應、社會關系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可見針對性護理可以改善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治療體驗。
綜上所述,將針對性護理運用于結腸癌患者的護理環(huán)節(jié)中,可以提高患者病情恢復效果,改善其治療后的生活質量,在臨床上是具有泛用性的護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