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東晉時,有人在橘子成熟時,選了三百枚,送給遠方的朋友,并附了一封簡短的信:“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寫信人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王羲之。
世事真是如此巧合,王獻之亦有《送梨帖》:“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p>
這兩人說的都是客氣話。家鄉(xiāng)產(chǎn)橘和梨壓彎了樹枝,摘一些送給朋友,聊表心意。
傳統(tǒng)農(nóng)耕時代的豐收季節(jié),不但文人間相互饋贈,普通人之間也很慷慨大方。
一個住在城里的人,也或多或少會感受到鄉(xiāng)村豐收的訊息。
小時候,水稻收割季,忙過農(nóng)活,鄉(xiāng)下親戚上門來了,送來一袋剛剛碾軋的新米。農(nóng)人不會寫“送米帖”,那些心意和誠意都寫在臉上。一袋米,沉甸甸,新米煮粥,吃起來真香。
話題再回到兩位書法大家的《奉橘帖》與《送梨帖》上。
《奉橘帖》所說“奉橘三百枚”,是送給親友的。雖然“奉橘”二字已損,但仍可依稀辨識,主人的情誼猶存,千年不散。
梨樹南北皆有,主人從樹上摘下果實,望著遠處的山和天空,與朋友說些送梨之外的家常話。
一千五百年前的橘與梨,早被吃掉或爛掉了,果核又回到泥土發(fā)芽長成樹,花與果,生生輪回。那些宣紙上的字,從此留下。
秋天是收獲與饋贈的季節(jié)。普通人給親友送一件東西,會托人順路捎去,不會寫便條。留帖,是文人之間的雅情。
這個世界的人情之美,拳拳心意,應(yīng)該還有很好的“送魚帖”“送豆帖”“送瓜帖”……這些純美的心意書帖,寫在過往的時空,或在路上,即將抵達,將一個季節(jié)的耕種與生長,寫在純美的宣紙上。
《奉橘帖》與《送梨帖》,若干字,輕輕念,三百枚橘子和梨,揮之不去。主人的情誼留在帖上,歷經(jīng)千百年,墨跡未干。 (摘自《人如青葦》 團結(ji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