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年
我與一位中介人士約好去看一間寫字樓,結(jié)果他堵車了。在約好的地點旁邊有一家咖啡館,我心想不如點杯咖啡慢慢等。結(jié)果我卻被前臺放置的一本烘焙類的彩鉛圖書吸引了注意力。我向店員要了紙和鉛筆,一邊喝咖啡一邊比著彩鉛圖臨摹起來,以致整個身心都沉浸在沙沙作響的筆尖之下。后來中介人士遲到了3個小時,他非常不好意思,我卻沒有因他的遲到而顯出絲毫不耐煩。他為了感激我,便幫我以極其優(yōu)惠的價格拿到了位置最好的一間寫字樓。
這讓我想到阿城寫的《威尼斯日記》,他說自己到威尼斯去,隨手抓了本崔令欽的《教坊記》解悶兒。“解悶兒”一詞挺有意思,難道旅行本身不是解悶兒嗎?但在他看來,威尼斯像“賦”,華麗得有些壓迫,反倒是《教坊記》開頭看似與正文無關(guān)的“閑筆”寫得清爽極了,令文章一下蕩開。
放在生活中,“閑筆”可以指那些看起來與正事無關(guān),卻碰巧促成了某些趣味或成功的事情。如若人生時不時來一些“閑筆”,豈不是更能讓生活整裝以待!
我為了讓自己的專業(yè)英語更上層樓,買了一本有聲讀物,掃每篇文章的二維碼就能從手機(jī)上聽音頻了。家里人多、事多,為了讓自己專心,我選擇每天外出聽音頻。既然要外出,不如去景色優(yōu)美的公園。我一邊塞著耳機(jī),一邊繞著公園步行。這樣每天聽一個小時,同時也就走了一個小時的路程。我平時很懶,能不外出就不外出,吃得又不少,因此這幾年體重飆升。但我堅持了將近一個月后,感覺褲腰好像松了一點,上秤去稱,發(fā)現(xiàn)減了兩三公斤。這種“無心插柳”可讓我樂壞了,每天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去公園散步。
女兒最近迷上了制作甜品,她在某寶上買了抹茶粉、魚膠、電子秤之類的,卻只做了一次就偃旗息鼓了。我有點不太滿意她“想一出是一出”,但又不知如何勸說。然而那只精巧的電子秤卻倍入我眼。我自認(rèn)為是個與廚房無緣的人,雖然操持一日三餐,其效果卻只可以裹腹,而遠(yuǎn)遠(yuǎn)達(dá)不到精美。我也曾嘗試過烤面包,但也像女兒一樣做了一次就沒再繼續(xù),因為那種挫敗感實在打擊人。如今一只小巧的電子秤正在等待我,我準(zhǔn)備用它做點什么。我搜了一下制作面包的視頻,記住了它的基本配比:250克面粉、3克酵姆、30克白糖、115毫升牛奶、12克黃油、1個雞蛋?;蠲嫖視?,但活這么軟的面,滿手沾的都是面絮,拔不出手來,心里就有點著急。可是當(dāng)最后把黃油揉進(jìn)去時,面團(tuán)慢慢變得光滑,手感特別舒服。于是心下驟然一驚:原來事情在最困難的時候,是需要再堅持一下的,然后就會別有洞天!通過這個美好的過程,我也懂得了開放態(tài)度的重要性,同時我將自己的所感像故事一樣講給女兒聽,這可要比一本正經(jīng)的說教容易接受得多。
別人以在一段時期內(nèi)讀了多少本書為成就,我卻以囤書為樂。愛人嘲笑我,“囤”只是個姿態(tài),我卻不以為意。平時讀到的文章里提到的有趣的書、從朋友那里聽到的書、逛實體書店里偶遇的書,我都會買來一股腦塞進(jìn)書架。當(dāng)然那些書我可能不會全部看完,但那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就像去餐廳點餐,多點一些,多嘗一點口味,吃不完打包,下次再點就成了行家。我喜歡在夜深人靜或安靜的午后沒人打擾時一寸一寸“檢查”書架,按當(dāng)時的心情選擇一本意興盎然的書,讀到哪里算哪里;有時會繼續(xù)不眠不休讀上三天兩夜,有時覺得“差不多可以了”。重要的是,想讀時身邊有,而讀書也不應(yīng)成為一件痛苦的事情。每年年底我都會清理一番書架,以騰出空間留給新進(jìn)來的書。我這種先囤后讀、以囤為主的“讀書法”看似偏門,實則大大提高了讀書的興趣和效率。
以開放、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中的“閑筆”,保不準(zhǔn)它們就成了“神來之筆”,這大概是讓生活充滿靈動的絕美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