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亞妮
1開展學生自命題活動的原因
高中生物教學在最后階段進行的專題綜合復習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能夠理解并運用相關生物學觀念去解釋和解決問題等,是對學生能力的更高要求。但是,此階段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由教師講解重難點的常規(guī)教學方式無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需要尋找一種能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的教學方式。
筆者在進行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專題復習時,就面臨這樣的窘境,學生早己對遺傳規(guī)律的內(nèi)容爛熟于心,經(jīng)典例題的講解也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于是,嘗試開展了學生自命題活動,確立專題并介紹背景材料后,學生互為命題者、考試者和閱卷者。掌握主動權的學生為了編制高質(zhì)量試題,不僅要將背景材料與專題的核心概念建立聯(lián)系,讓題目能夠體現(xiàn)出專題的重點內(nèi)容,同時還要保證題目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和一定的難度,這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2開展學生自命題活動的流程
2.1教師確立專題,提供背景材料
雖然是學生自命題,但并非學生完全自由地編制題目,教師要確定命題內(nèi)容、考查能力、題目類型和分值。筆者要求學生以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為主要考查內(nèi)容,題型為非選擇題,分值為8分。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筆者特意介紹了學生十分感興趣的貓的毛色遺傳知識(表1),并要求學生以此作為命題材料。
2.2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命題角度
不同水平的學生對專題內(nèi)容的掌握情況不同,且初次嘗試命題,并不清楚怎樣設置考點,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學生梳理該專題的核心內(nèi)容。例如,孟德爾遺傳定律的核心內(nèi)容是什么?(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這兩大定律可以解釋哪些現(xiàn)象?解決哪些實際問題?(解釋生物遺傳現(xiàn)象本質(zhì)并判斷可能的遺傳結果和性狀概率等)這兩大定律的實質(zhì)是什么?”(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
然后結合貓咪毛色遺傳材料,學生自然會梳理:與貓咪毛色相關的基因有哪些?它們位于哪些染色體上?不同基因在遺傳過程中所遵循的規(guī)律是什么?……
最后,教師提醒學生參考常見的遺傳題類型,學生會結合以往做題經(jīng)驗,確定命題角度:根據(jù)遺傳現(xiàn)象判斷所遵循的遺傳規(guī)律或基因所處的位置,計算某種遺傳現(xiàn)象發(fā)生的概率,或根據(jù)概率推斷l(xiāng)生狀或基因型等。
2.3學生分小組討論并編制試題
考慮時間成本和學生能力狀況,將學生分組,相鄰座位的4位學生組成一組,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命題。為了編制試題,小組學生首先要回歸教材,充分理解遺傳規(guī)律的實質(zhì);其次,要能獲取背景材料中的信息,梳理清楚材料中決定貓毛色的基因的位置和互作關系,保證科學性和正確性,避免所編制的題目違背科學事實。然后,小組討論并確定考查的具體內(nèi)容,據(jù)此選擇性地采用部分材料信息編制題目,并在題目編好后給出標準答案。
教師收取各小組的題目文本,整理復印,在下次課上交還給各命題小組。示例1~3就選自一些小組所編制的題目。
[示例1]己知貓的毛色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分別為B、b和O、o,其中黑色對巧克力色為顯性,由B、b控制;但當o基因存在時,只能表現(xiàn)為橙色,o對B、b無影響。若貓的毛色遺傳如圖1所示(所有親本均為純合,且后代數(shù)量足夠多)。
(1)貓的毛色基因的遺傳滿足__定律。
(2)試寫出F1的所有可能基因型__。
參考答案:(1)基因的自由組合;(2)BbXoY,BbXoXo。
[示例2]己知貓的毛色基因由三對等位基因控制,其中B/b/bl位于常染色體上,控制毛色深淺,且依次為黑色、巧克力色、淺棕色(B>b>b1),另有毛色淡化基因O/o,O基因會使前述三種顏色淡化,而?;騽t無影響。
(1)(2)略
(3)自然情況下,B/b/bl的基因頻率為0.6/0.3/0.1,若不考慮O/o基因,則貓種群中黑色:巧克力色:淺棕色=__。
參考答案:84:15:1。
[示例3]S/s為白斑基因,基因型為SS時,白斑面積>50%(多斑),為ss時,白斑面積<50%(少斑),為ss時,無白斑。D/d控制毛色淡化與否,只有基因型為dd時,才表現(xiàn)為淡化。
假設S/s和D/d位于同一對染色體上,一只基因型為SsDd的雌性貓(其基因與染色體的位置關系見圖2)交配后產(chǎn)下的后代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不淡化少斑:淡化少斑:不淡化無斑=1:1:2,則與之交配的雄性貓的基因型和基因位置關系分別為__。
2.4小組間互換題目交流并修正
各小組將教師整理過的題目復印件進行交換,互相檢測。這樣,每個學生既出題又要做題,因為不同人關注的內(nèi)容存在差異,命題的角度和側重點也不盡相同。一輪完整的“命題——做題——評題”過程后,每位學生不僅梳理了自己的思路,同時也了解了其他同學的想法,相互補充修正,能夠更加全面地認識專題的核心內(nèi)容。
做題過程是命題者和答題者同時被檢測、被評價的過程,命題者自認為科學嚴謹?shù)念}目在答題者眼中可能存在問題?;顒舆^程中,不少題目條件和答案受到了質(zhì)疑,也有答題者提出了更恰當?shù)拿}建議,筆者借機要求小組間交流后,再次修改完善題目,并連同題目原稿一起上交。前文所述的示例1-3再次上交時,也做了一定的改動(表2)。
2.5教師選取典型題目點評分享
教師查閱學生的答題情況后,首先要根據(j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能力在答題紙上進行針對性評價,特別注意引導和鼓勵相結合,要適時適度;再次編輯整理試題,可以從中篩選考點設置合理、科學性強、有思維難度的題目,制作成課件或者學案,在課堂上展示,并借助題目的點評對該專題內(nèi)容進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