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琨 邊江紅
每當家中的孩子吃錯東西肚子疼的時候,我們都會將溫暖的掌心捂在他的肚皮上,疼痛很快就會緩解,其實這種做法就是運用了“掌捂療法”。
中醫(yī)專家表示,掌捂療法比艾火溫潤,而且不會燙傷患處,又能達到驅除病痛的效果。尤其是因感受風寒而出現不適癥狀的老人,更要善用掌心溫度這個“寶”。
風寒咳嗽捂頸背
春季的天氣乍暖還寒,老人稍不注意保暖,就容易感受風寒,出現咳嗽癥狀。此時,捂熱頸背部的穴位,對驅散風寒很有幫助。
風池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位于頭項之交界處,正好是風邪進入頭部的地方。它的作用就像是一道護城河,把頭這個“城”護衛(wèi)起來,不讓風邪入侵。而大椎穴是常用來解表退熱的穴位,特別善于治療因外感寒邪導致的熱病。
方法:搓熱雙手,左手捂住雙側的風池穴(在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右手捂住大椎穴(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捂熱2~3分鐘后,然后輕輕摩擦穴位,直到有微微發(fā)熱感為止。
對于風寒咳嗽嚴重的患者,可后續(xù)于雙側的風門穴(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及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涂抹生姜汁,然后配合按揉或艾灸的方法,讓藥力滲透到體內,可有效緩解咳嗽癥狀。
腰部受寒捂好腎
老人的腰部十分怕冷,因為這個位置也是“腎之腑”,且腎臟又有喜歡溫暖環(huán)境、畏懼寒冷的特性。腰部稍微受寒,就容易出現酸痛等情況。所以,老人一旦出現腰痛問題,就要捂好自己的腎區(qū)附近的穴位了。
方法:搓熱雙手,兩手分別捂住腰部兩側的腎區(qū),覆蓋腎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命門穴(位于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以及腰陽關穴(位于后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的位置。捂熱2~3分鐘后,用雙手擦熱以上穴位,能起到驅寒止痛、固腰護腎的效果。
腹痛受涼勤摩腹
老一輩都有這樣的經驗,睡覺時即使其他部位都不蓋,也要蓋好腹部,不然第二天就可能會腹痛、腹瀉。可見,腹部比其他部位更怕受涼。中醫(yī)認為“人以腹部為陰”,因此更容易受寒。對于受寒所致的腹痛腹瀉問題,最好以摩腹的形式來刺激天樞、關元、氣海、神闕等穴位。
方法:取仰臥,雙手搓熱,然后捂住腹部2~3分鐘,掌心對肚臍。隨后,以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方向繞臍揉腹5分鐘,動作輕緩。操作前應排空小便,不宜在過飽、過饑的狀態(tài)下進行。順時針摩腹為瀉法,能消食導滯通便,用于便秘、腹脹、厭食等;逆時針摩腹為補法,能健脾止瀉,用于脾虛瀉、虛寒瀉等。
關節(jié)疼痛多掌捂
膝關節(jié)受寒之后,老人難免會走路腿打軟,不論是膝蓋的前面還是側面,都有疼痛、腫脹的問題。平常我們一定要對膝蓋加以養(yǎng)護,長期堅持下面這個捂膝方法,能有助恢復膝關節(jié)周圍的血運情況,減少腫痛癥狀的發(fā)生。
方法:坐在沙發(fā)上,雙手搓熱,分別覆蓋在同側膝蓋上,慢慢以順、逆時針方向摩動,持續(xù)溫熱10分鐘左右。
即使是外出活動時走累了,老人在休息時也可用手捂一捂膝蓋,通過這個動作,勞累的膝關節(jié)很快又能恢復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