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蕓楓
摘要:征集大學生入伍,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著眼戰(zhàn)略全局做出的重大決策。既是新形勢下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依托國民教育為部隊輸送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發(fā)揮軍隊育人優(yōu)勢、促進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舉措。文章以北京某林業(yè)大學在校生為調研對象,從個人意愿、發(fā)展與就業(yè)、經濟利益等三個方面對大學生入伍動機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在簡要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高校正確引導在校大學生積極報名應征入伍的三項措施:積極營造參軍光榮的校園氛圍;不斷加強政策宣傳,完善大學生應征入伍配套體系;采用“軍地協(xié)同”“政校聯(lián)合”“校企聯(lián)合”策略,以完善退伍大學生就業(yè)安置。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入伍動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21-0063-02
一、引言
強國需要強軍,強軍必先強兵。征兵工作是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的源頭工程、造血工程、希望工程,是平時遏制戰(zhàn)爭、戰(zhàn)時打贏戰(zhàn)爭的基礎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yōu)良的人民軍隊,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給南開大學新入伍大學生的回信中指出:“你們響應祖國召喚參軍入伍,把愛國之心化為報國之行,為廣大有志青年樹立了新的榜樣。希望你們珍惜身穿戎裝的機會,把熱血揮灑在實現強軍夢的偉大實踐之中,在軍隊這個大舞臺上施展才華,在軍營這個大熔爐里淬煉成鋼,書寫絢爛、無悔的青春篇章。”本文隨機選取了北京某大學的143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并制作調研問卷。為深入調查分析大學生入伍動機,此次問卷共設置16個問題,旨在為高校大學生征兵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分析研究
(一)調查樣本分析
本文隨機選取了L大學的143名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56人、女生87人,覆蓋本碩全部年級。共青團員132人、中共黨員9人、群眾2人,143份調查問卷均為有效問卷。
(二)入伍動機分析
1.個人意愿。個人意愿是影響大學生入伍的主要動機,對大學生最終是否選擇參軍入伍影響較大。在“吸引你參軍最大的方面是什么”一題中,115人選擇“鍛煉自己”,70人選擇“從小夢想”,共占答題人次的56.9%。他們大多從小崇拜軍人,向往綠色軍營,甚至部分人高考時曾報考過軍校。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一直強調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一代要把個人成長與國家發(fā)展、國家命運有機結合起來。新時代大學生更渴望到軍營體驗生活、提升自己,他們立志攜筆從戎,甘于奉獻,愿意投身“強軍夢”建設實現自我價值。
2.發(fā)展與就業(yè)。在“吸引你參軍最大的方面是什么?”一題中,48人選擇“考研加分”,33人選擇“落戶北京優(yōu)待政策”,共占答題人次的24.9%。隨著高校擴招等因素影響,大學生就業(yè)形勢越來越嚴峻,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大,參軍入伍已成為部分大學生就業(yè)的熱門選項。以北京市2018年大學生應征入伍優(yōu)待政策為例,榮立二等功以上獎勵的大學生退役所學本科專業(yè)畢業(yè)后,可免試保送所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可以參加公務員、事業(yè)單位、國有企業(yè)、非公經濟組織定向招聘;非京籍退役復學后完成學業(yè)的在校大學生或應屆畢業(yè)生,被本市用人單位接收的,可辦理進京落戶手續(xù)。近年來,國家對入伍大學生的優(yōu)撫政策不斷改善,成為吸引大學生參軍入伍的關鍵因素。
3.經濟利益。在“吸引你參軍最大的方面是什么?”一題中,49人選擇“經濟補助或補償”,共占答題人次的15.1%。大學生士兵依法享有義務兵優(yōu)待金、補償學費和代償國家助學貸款、自主就業(yè)經濟補助、部隊津貼和退役金等經濟補助或補償,北京入伍的本科學生不低于15.9萬元,且每年定期增長。我國大多數家庭仍處于社會結構中間層,尤其是部分偏遠地區(qū)和農村家庭的大學生,大多為非獨生子女,自身家庭經濟壓力比較大,大學生入伍經濟補助或補償既可以解決大學生學費等問題,還可以額外獲得優(yōu)待金,是影響部分大學生選擇參軍入伍的重要動機之一。
三、思考與建議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引領,營造參軍光榮的校園氛圍
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南開大學新入伍大學生回信精神,是做好新時代大學生征兵工作的首要政治要求,更是一項長期持續(xù)的任務。教育系統(tǒng)要進一步深刻領會習總書記回信精神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扎實推動習總書記回信精神的學習貫徹,切實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激發(fā)大學畢業(yè)生參軍入伍的熱情,是高校征兵工作的基礎。高校應積極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引領作用,將愛國主義教育、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學生日常管理,增強學生的家國意識、憂患意識,強化學生獻身國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利用校園媒體平臺,廣泛宣傳部隊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事跡,幫助學生樹立參軍光榮的自豪感,引導學生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è)。每年初,組織征兵工作人員進校入班進行兵役登記,同步摸清大學生底數,了解入伍意向、現實表現和身體狀況,科學確定預征對象。在高校建立以征兵為主題的學生社團,通過經常性活動把應征對象組織起來,實行定向培養(yǎng)、重點管理。堅持把國防和征兵工作納入全民普法和高校政治教育體系,與國防教育、雙擁共建、學生軍訓等工作同步協(xié)調推進。
(二)搭建多層次全覆蓋的宣傳平臺,加強政策宣傳與解讀
征兵政策宣傳是高校征兵工作的抓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通過網絡、新聞報紙、電視等新媒體得到相關入伍信息的占答題總人次的45.8%,學校公告欄的獲取信息的占31.9%,同學、老師、親戚朋友告知的占21.1%。高校應該充分利用校園媒體資源,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各個年級開展針對性宣傳。如針對一年級學生,以軍訓為契機,利用櫥窗、公眾號、校園網開展普及性宣傳教育;針對畢業(yè)生,以就業(yè)宣講會為契機,組織召開政策解讀會,開展側重宣傳,為大學生征兵工作提供有力支撐。用好學生軍訓、軍營開放日、軍事夏令營、軍地掛鉤幫扶貧困學生等活動平臺,厚植莘莘學子國防情懷。強化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組織優(yōu)秀士兵代表到全省高校巡回宣講,為適齡青年解答好“為什么當兵,當什么樣的兵”等問題,激發(fā)廣大學子投身國防事業(yè)的熱情。
(三)“軍地協(xié)同”“政校聯(lián)合”“校企聯(lián)合”,完善退伍大學生就業(yè)安置
鼓勵在校大學生應征入伍,不僅僅需要保障將在校大學生從“校門”送入“營門”,更需要保障讓在校大學生從“營門”返回“校門”走進“社會門”。對此,筆者建議各高校、各級地方應該明確大學生入伍獎勵金制度,鼓勵大學生積極應征入伍。在相關征兵宣講過程中應明確大學生退役后返校學習、參加工作等的相關優(yōu)惠政策。以北京市為例,筆者建議北京市國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指標,招聘當年退役大學生士兵、簡化退役大學生士兵工作落戶審核機制、簡化優(yōu)待政策申辦流程,維護保障軍人軍屬合法權益,讓應征青年充分享受政策紅利。設立公務員招考大學畢業(yè)生士兵專門職位,提供退役士兵創(chuàng)業(yè)稅收優(yōu)惠、小額擔保貸款、職業(yè)技能培訓和專場招聘等服務,努力解決退伍士兵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001)
[2]沈自友.大學生參軍行為的調查及對策[J].當代青年研究,2014,(04):119-123.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recruited to join the army according to the significant decision by Central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and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It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strengthen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army and relying on nation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the army,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military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young students. This paper takes students from a forestry college in Beij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make a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ir motivation for enlistment from three aspects: personal will,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interests. Based on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ree measur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sign up for enlistment: building up a good campus atmosphere for joining the army, strengthening policy propaganda and perfecting the job arrangement for retired college student soldiers.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motivation of joining the ar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