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劉懷珍,李居一,牛知影,張進軍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干部內分泌科,合肥 230031)
糖尿病腎病(DN)是T2DM 最常見,也是最嚴重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是引起終末階段腎臟疾病(ESRD)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臨床上針對DN 的早期診斷、有效的治療策略及預測其進展的生物標志物研究將變得尤為重要。臨床研究表明氧化應激與DN 的發(fā)病及進展相關[1],推測抗氧化治療可能抑制DN 進展。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是臨床上早期診斷DN 以及劃分DN 階段的重要指標。膽紅素可有效地清除體內產(chǎn)生的游離自由基,從而抑制脂質及脂蛋白的氧化[2]。但膽紅素與2 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UACR 的研究報道尚不多見,因此,本研究通過比較T2DM 患者血清膽紅素水平,研究血清膽紅素與UACR 的關聯(lián)。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6 年1 月至2017 年11 月我院內分泌科住院的517 例T2DM 患者,男284 例,女233 例;年齡(56.2 ±10.1)歲;病程(4.9 ±4.2)年。診斷依據(jù)1999 年WHO 糖尿病專家委員會提出的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總膽紅素(TBIL) >34.2 μmol/L;資料不全者;惡性腫瘤、妊娠、1 型糖尿病、溶血性疾??;急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炎攜帶者;入院時急性感染、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1.2 方法與分組 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糖尿病病程、飲酒史、住院期間降糖方案、收縮壓(SBP)、舒張壓(D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肌酐(CR)、血尿酸(UA)、TBIL、直接及間接膽紅素(DBIL、IBIL)、UACR。血糖、血脂、腎功能、膽紅素使用我院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7600-020)于空腹抽靜脈血測定。高效液相層析法測定HbA1c。UACR 于清晨留取尿液使用散射比濁法/HMMPS 法測定。
降糖方案:方案一:使用胰島素注射加或不加口服降糖藥物(包括磺脲類、格列奈類、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二肽基肽酶4(DPP-Ⅳ)抑制劑,方案二:單純口服降糖藥物或僅控制飲食和加強運動。
根據(jù)UACR 水平將T2DM 患者分成三組:正常白蛋白尿組(A 組):UACR <30 mg/g,274 例,其中男158 例,女116 例;微量白蛋白尿組(B 組):30≤UACR <300 mg/g,167 例,其中男83 例,女84 例;大量白蛋白尿組(C 組):UACR≥300 mg/g,76 例,其中男43 例,女33 例。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多組計量資料比較使用非參數(shù)中值檢驗,不同計量的組間差異性采用ANNOVA 單因素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顯示,多組計數(shù)資料比較使用χ2檢驗。此外,使用Pearson 法進行UACR 與各因素間的相關分析研究。 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比較 三組間性別、體質指數(shù)(BMI)、DBP、FBG、TG、TC、LDL、HbA1c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各組隨著白蛋白尿的增加,SBP、CR、UA 明顯增加,三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16.847、14.457、14.105,均P <0.05)。B組年齡、SBP、MAP、CR、UA、HbA1c 與A 組相比明顯增加(P <0.05),C 組年齡、病程、SBP、MAP、CR、UA、TC、LDL 與A 組相比明顯增加(P <0.05)。C組病程、SBP、CR、UA、TC、HDL、LDL 與B 組相比明顯增加(P <0.05),但三組中年齡、病程、MAP、HDL、降糖方案總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2.2 三組間血清膽紅素水平比較 B 組、C 組分別與A 組相比,TBIL、DBIL、IBIL 水平明顯下降;C 組與B 組相比,TBIL、DBIL 水平明顯下降。均P <0.05。見表1。
2.3 UACR 的相關分析結果 經(jīng)Pearson 相關分析:在UACR >30 mg/g 人群中,UACR 與病程、SBP、MAP、CR、TC、HDL、LDL 呈 正相關(r=0.136、0.204、0.182、0.393、0.34、0.257、0.318);UACR 與TBIL、DBIL、IBIL 呈負相關(r=-0.231、-0.267、-0.189,均P <0.05)。
研究表明氧化應激是DN 發(fā)生的潛在因素,膽紅素是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產(chǎn)生的,由血紅素氧化酶(HO)分解血紅素產(chǎn)生的最終產(chǎn)物,膽紅素被認為是脂質過氧化反應的內源性抗氧化物,可抑制脂質及脂蛋白的氧化,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紅素水平輕度升高可預防腎臟損害及功能障礙[2]。一項流行病學的Meta 分析表明膽紅素濃度與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風險呈非線性負相關,與DN 風險呈負相關[3]。
本研究結果表明C 組、B 組與A 組相比,膽紅素水平均明顯下降,C 組與B 組相比,TBIL、DBIL 水平亦明顯下降,且在UACR >30 mg/g 人群中,相關分析顯示UACR 與TBIL、DBIL、IBIL 呈負相關,說明在DN 早期階段膽紅素水平已開始出現(xiàn)下降,隨著白蛋白尿的增多,膽紅素水平呈逐漸下降趨勢,推測膽紅素可作為DN 潛在的生物標志物,可幫助早期診斷DN,從而早期治療DN,預防DN 進展。Toya等[4]研究發(fā)現(xiàn)通常情況下,隨著膽紅素水平越高,從微量白蛋白尿進展至大量白蛋白尿的風險就越低,而在HbA1c >7.7%的人群中,即僅在血糖控制不佳時,從正常白蛋白尿進展至微量白蛋白尿的風險才越低,在HbA1c <7.7%時,膽紅素水平與蛋白尿的進展不存在聯(lián)系。Mashitani 等[5]收集了2 511例日本T2DM 患者,結果提示膽紅素為DN 進展的獨立的負相關因素,且主要與從微量白蛋白尿至大量白蛋白尿的進展呈負相關。本研究并未對血糖水平再次進行亞型分組,但B 組HbA1c 水平顯著高于A 組,膽紅素水平顯著低于A 組,故可推測本研究結果與Toya 等[4]的研究結論大體是一致的。
表1 糖尿病腎病517 例按尿白蛋白/肌酐比分組后三組臨床資料比較()
表1 糖尿病腎病517 例按尿白蛋白/肌酐比分組后三組臨床資料比較()
注:A 組為正常白蛋白尿組,B 組為微量白蛋白尿組,C 組為大量白蛋白尿組;BMI 為體質指數(shù),SBP 為收縮壓,DBP 為舒張壓,MAP 為平均動脈壓,CR 為血肌酐,UA 為血尿酸,F(xiàn)BG 為空腹血糖,TG 為三酰甘油,TC 為總膽固醇,HDL 為高密度脂蛋白,LDL 為低密度脂蛋白,HbA1c 為糖化血紅蛋白,TBIL 為血清總膽紅素,DBIL 為直接膽紅素,IBIL 為間接膽紅素;與A 組比較,aP <0.05;與B 組比較,bP <0.05
膽紅素與DN 可能的機制為:慢性高血糖是引起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損害的主要因素,其機制主要通過多元醇通路,晚期糖基化終末產(chǎn)物(AGEs)形成增加、蛋白激酶C(PKC)活性及氧化應激增加等通路所致,其中氧化應激是目前研究的熱點,PKC依賴的NAD(P)H 氧化酶活性是糖尿病血管組織中氧化應激增多的最主要來源,膽紅素作為一種強的內源性抗氧化劑,通過抑制PKC -NAD(P)H 氧化酶活性改善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6]。Zelenka 等[7]研究表明膽紅素水平輕度升高可潛在的減少線粒體及細胞質中活性氧(ROS)水平,調控人與大鼠體內ROS 動態(tài)平衡,這一作用與內臟脂肪積累的減少、慢性炎癥指標的降低、血糖耐受性、細胞老化的改善、預防線粒體功能障礙等有關。Fujii 等[8]報道糖尿病高膽紅素血癥大鼠的膽紅素水平較非糖尿病高膽紅素血癥大鼠的低,口服膽綠素治療的糖尿病大鼠尿蛋白排泄減少,其機制可能為膽紅素通過下調NAD(P)H 氧化酶活性,扮演著清除劑的作用,抑制氧化應激,提示高膽紅素血癥與口服膽綠素治療可預防糖尿病大鼠發(fā)展成DN,為早期DN 提供一個新型的抗氧化治療手段。
膽紅素的檢測是便宜而常規(guī)的,很容易在臨床上被獲得,我們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在DN 早期,即微量白蛋白期,膽紅素已開始下降,隨著白蛋白尿的增加,膽紅素水平亦降低會增加發(fā)生DN 風險,因此作為肝功能指標之一的膽紅素可能被用來作為DN 的生物標志物,幫助早期診斷DN,同時及早予抗氧化干預治療可有效的預防DN 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