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飛
(子洲縣水利局,陜西 子洲 718409)
子洲縣屬黃土高塬溝壑區(qū),全縣總土地面積2368.7 km2,水土流失面積1583 km2,土壤侵蝕模數(shù)由每年260 t/km2成倍向南逐漸遞增到2800 t/km2,溝頭延伸加快,溝道下切嚴重,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農(nóng)田坍塌減少、道路毀壞、村鎮(zhèn)搬遷。為了探索溝頭防治,通過認真比選,子洲縣水務局決定以七里村為典型代表進行溝頭防護試點建設。
七里村位于子洲縣城南部,總面積4.29 km2,人口1086口人,植被覆蓋率19%。屬北溫帶大陸性濕潤易干旱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雨量625 mm。七里村土壤由黃綿土和黑壚土等構(gòu)成,水土流失面積4.29 km2,其中強度水土流失面積1.8 km2,占流失面積42%。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得七里村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地方政府和群眾對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要求迫切、重視程度高。
七里村溝頭水土流失主要是濺蝕、面蝕、溝蝕和重力侵蝕,其主要特點為:
(1)自然因素加劇了水土流失。受季風的影響,降水年內(nèi)分配嚴重不均,多集中在6月~9月,占全年的75.7%,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xiàn)。降雨強度遠遠大于地面的入滲強度,雨后的徑流量較大,依勢隨坡,席卷塬面,蠶食耕地,切割沖溝,匯集下塬,使溝頭不斷延伸,溝壁擴張,塬面逐年縮小。
(2)地形地貌加大了治理難度。受塬面的地形地貌的限制,居民區(qū)在塬心,地面較平的塬心人類活動頻繁,公路、村莊、場地、村前廣場等設施增加了集水因素,同時又減弱了蓄水能力,導致了雨后的徑流不能蓄于耕地,加大了溝蝕的強度。
(3)綜合治理措施難以配置。要保塬,必須實行水不下塬綜合治理,但是塬面盡是農(nóng)田和果園,不能固定種樹種草、建淤地壩;特別是難以在一個小的治理單元內(nèi)布置綜合措施,這種客觀因素要求人們在綜合治理上選擇新的突破口。
(4)水力侵蝕集中。塬面村莊和道路多建于高處,塬面多呈坡地,雨后易于形成徑流,面蝕產(chǎn)生的懸移質(zhì)和推移質(zhì)順流而下,隨著徑流的產(chǎn)生集中侵蝕力不斷增強,最終導致溝蝕。徑流集中匯集后進入胡洞,使切溝不斷加深,直至溝頭排入溝底,導致溝頭溯源而上,重力侵蝕加劇。
(5)重力侵蝕嚴重。溝壑區(qū)溝頭發(fā)育較快,一公里以上的溝壑就有2條、塬面有胡同3條。每逢下雨,塬面徑流沖向溝底,使得溝頭不斷延伸,溝底下切,溝岸擴張,不斷蠶食塬面。據(jù)調(diào)查七里村的東溝、西溝沒有治理的溝頭每年以1.5 m的速度向塬心延伸,治理好的溝頭由于排水不暢,也時有滑塌現(xiàn)象,所以重力侵蝕已成為保塬、固溝的一大課題。
子洲縣沒有建澇池或澇池已被填埋多年的村莊,匯水溝頭延伸加快,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七里村較為典型,沒有建澇池,村東兩條大的集水溝溝頭延伸加快,已毀壞兩條生產(chǎn)路,損失農(nóng)田十幾畝。
七里村1980年到現(xiàn)在的30多年間,因溝頭延伸滑塌毀壞農(nóng)田200多畝。同時,20世紀70年代到現(xiàn)在非生產(chǎn)用地擴大1.2倍。非生產(chǎn)用地的增加,在塬面形成了新的徑流匯集面,在塬邊產(chǎn)生破壞力更強的溝頭切割與延伸,水土流失加劇。
該村在近20年來農(nóng)村村莊建設不斷擴大,卻沒有新建澇池或其它水保工程設施;該村在加快新農(nóng)村的建設過程中,也沒有配套排小型水保蓄水設施;該村大型基建項目的建設,擾動和改變了原地物地貌,尤其是公路、村莊巷道硬化面積越來越大,增加了新的地表徑流。而建設項目因財政困難或配套資金不到位,沒有實行水土保持設施“三同時”制度,水土流失嚴重。
雖然七里村非常重視基本農(nóng)田建設,但是維修和鞏固基本農(nóng)田的機制和措施沒有及時跟進,加之近幾年連年雨量增加,基本農(nóng)田水毀嚴重。幾乎村村都有沖垮的地塄、鹼畔,水毀土地沒有得到及時修復,一遇較強降雨,徑流匯集,加劇水土流失。
針對七里村溝頭破壞特點,其防治工作思路為保塬、護坡、固溝。以村組為單元,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科學搭配,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塬面開展舊村還田和集水工程澇池建設,配套生產(chǎn)路,修筑溝邊埂和小型水保設施。坡面實行大封禁,小治理,修建排水渠,塬邊溝峁種樹的治理模式。依靠自然和人為力量共同修復植被,生物措施根據(jù)不同地理條件,采取喬木、灌木和種草相結(jié)合,建立塬、坡、溝三道立體防線,控制水土流失,實現(xiàn)保塬固溝目標。
溝頭以上塬面集水面積較大,應布設小型蓄水工程澇池,以減少地表徑流匯集溝頭。依據(jù)國家技術(shù)規(guī)范和《雨水集蓄利用技術(shù)與實踐》[1]中關于澇池設計的要求,澇池布設在村西低凹處,與排水溝(或排水型截水溝)的始端相連,以容蓄塬面雨水。沉沙池一般布設在澇池進水口的上游附近。排水明渠(或排水型截水溝)排出的水量,先進入沉沙池,泥沙沉淀后,再將清水排入池中。
4.1.1 蓄水池總?cè)萘?/p>
混凝土襯砌的蓄水池,襯砌中應專設進水口與溢洪口;土質(zhì)蓄水池的進水口和溢洪口,應進行混凝土襯砌。并用矩形寬頂堰流量公式校核過水斷面。經(jīng)計算:澇池按照30年一遇洪水設計,洪水總量為0.38萬m3;30年一遇洪水校核,洪水總量為0.54萬m3,經(jīng)計算澇池設計容積為5496 m3,能一次攔蓄30年一遇校核洪水。結(jié)合實際地形,確定澇池容積為6500 m3,當遇到50年一遇洪水時,能一次全部攔蓄。當遇到特大洪水時由排水明渠引流到下游臺階地。澇池形狀為不規(guī)則圖形,池深4.5 m,池邊埂基礎做300 mm厚3∶7灰土墊層,砌筑0.6 m的砌磚圍墻,設置1.5 m高圍欄,澇池邊鋪設2 m寬的水泥磚,外做2 m寬綠化帶,栽植油松和柳樹,樹高1.2 m以上,間隔5 m,綠化帶周邊設置。
4.1.2 澇池引水渠和沉淀池
按照子洲縣10年一遇洪峰模數(shù)為14 m3/km2,村莊匯流面積140畝,洪峰流量為1.31 m3/s,排洪渠斷面設計為矩形斷面,渠底比降i=1/50。來水首先引水明渠然后進入沉淀池,再經(jīng)明渠入澇池。引水渠和沉淀池均為混凝土澆筑,矩形斷面,寬0.8 m,深0.75 m,渠長30 m,進入澇池引水渠底板為階梯式;排水明渠和引水渠尺寸相同,為矩形斷面,寬0.8 m,深0.75 m,渠長10 m。沉淀池為長方形,長3 m,寬0.8 m、深1.25 m。為鋼筋混凝土池體,3∶7灰土墊層0.3 m,素混凝土墊層0.15 m,鋼筋混凝土底厚0.1 m,側(cè)墻寬0.1 m,蓋板厚0.1 m。
村南生產(chǎn)路兩面溝頭侵蝕嚴重造成村南生產(chǎn)路狹窄,群眾通行困難,尤其在收獲季節(jié),給人民群眾帶來很大的不便。因此決定對村南道路進行加寬加高。加高8 m,長度為50 m,加寬5 m,上下坡比為1∶2,并配套混凝土隔離墩。土壩與兩岸坡接合,必須隨壩面逐層升高。土岸須將岸坡削到大于1∶1的斜坡,以保證壩與岸坡結(jié)合緊密。壩體橫向接逢結(jié)合坡度不應陡于1∶3。壩坡應多填0.4 m~0.5 m。
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shù)規(guī)范》[2],排水溝布設在防汛道路陡坡兩側(cè),用以排除不能容納的地表徑流。排水溝的終端連接蓄水池。本次規(guī)劃布設排水渠0.5 km,采用混凝土明渠。防汛道路長1300 m,分為6段,長度為0.6 km。排水渠匯流后進入蓄水池,集水面積為1.32畝。排水渠設計流量計算采用10年一遇洪水標準進行計算,按照子洲縣10年一遇洪峰模數(shù)為14 m3/km2,村莊匯流面積1.32畝,洪峰流量為0.01 m3/s,排水渠斷面設計為矩形斷面,渠底比降i=1/5。
根據(jù)洪峰流量按照明渠均勻流公式計算排洪渠斷面,由明渠均勻流公式計算:
式中:C 為謝才系數(shù),C=(1/n)R1/6,28.59;W 為過水斷面積,0.16 m2;X為濕周,1.2 m;B為排水渠底寬,0.4 m;h為排水溝水深,0.4 m;R=(W/X),0.133;i為渠道比降,1/5;Q 為排水渠流量,m3/s。
經(jīng)計算,明渠均勻流為0.75 m3/s,因此確定排水渠為矩形斷面,底寬為0.4 m,高0.4 m,蓋板厚0.06 m,采用混凝土襯砌,3∶7灰土厚0.15 m,側(cè)墻厚0.1 m,底板厚0.1 m。
項目區(qū)溝道內(nèi)地形支離破碎,溝頭前進、溝岸擴張較為嚴重,根據(jù)實際情況,塬邊防護工程采用蓄水型溝頭防護工程中的圍埂式。設置在溝頭以上的3 m~5 m處,沿等高線圍繞溝頭修筑土埂,全部攔蓄上面來水。本次規(guī)劃塬邊防護工程0.45 km,溝頭壩2座。溝頭壩為土質(zhì)梯形斷面,壩高因溝邊地形而定一般為0.8 m~1.5 m,頂寬0.8 m,內(nèi)外坡比1∶1,用土料填筑壓實。溝邊埂沿等高線順溝邊布置,一般位置距溝頭3 m~5 m,圍埂高 0.5 m~0.8 m,頂寬 0.8 m,內(nèi)外坡比 1∶1,用土料填筑壓實。內(nèi)坡外側(cè)栽植速生根系發(fā)達的樹種,外坡種草護埂。
為了匯流防汛道路洪水,在防汛道路陡坡段新修小型蓄水池6座,匯流洪水,做到水不下溝。標依據(jù)國家技術(shù)規(guī)范和《雨水集蓄利用技術(shù)與實踐》中關于蓄水池設計的要求,按照子洲縣10年一遇洪量模數(shù)為2.64萬m3/km2,防汛道路長1300 m,分為6段攔蓄,每段一次可攔蓄23.3 m3,結(jié)合實際地形確定6個蓄水池,容積為25 m3。蓄水池形狀為長方形,池長5 m,池寬2.5 m,池深2 m,其中設計池深1.8 m,安全超高0.2 m。
黃土高原溝頭防治工作難度較大,通過對七里村的溝頭破壞和水土流失成因分析,進行小型水利工程保塬固溝建設,為七里村構(gòu)筑了較為安全的塬、坡、溝綜合治理模式,生態(tài)、社會和經(jīng)濟效益相得益彰。這種小型水利工程的護溝建設思路和模式在黃土高原區(qū)值得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