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宛雋
(福建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閩江河口水文實驗站,福建 福州 350002)
閩江口屬強潮陸相河口,從分潮振幅來看,半日分潮占絕對優(yōu)勢,潮汐類型屬正規(guī)半日潮。閩江口潮波受制于東海潮波系統(tǒng),由東南方向傳入,在開敞海域以旋轉(zhuǎn)流為主,近海和閩江下游河道以往復(fù)流為主。潮波進入閩江河口后,在傳播過程中逐漸變形,落潮歷時加長,漲潮歷時縮短。陳興偉等[1]認為閩江下游河道潮區(qū)界、潮流界上溯明顯。黃永福[2]研究了閩江下游河床下切導(dǎo)致閩江下游潮流回溯。葉麗清等[3]依據(jù)河道實測地形資料,分析閩江下游河段的演變特征。武晶[4]通過近幾年河道地形圖及多年相關(guān)水文資料數(shù)據(jù)對比研究閩江下游河床演變情況,分析河道演變主要影響因素及其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潘東曦[5]分析閩江南北港河道橫向、縱向及平面的演變特征,研究其演變機理。
本文在已有成果基礎(chǔ)上,進一步收集閩江下游實測潮位資料,延長原有資料系列,應(yīng)用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統(tǒng)計閩江下游多年平均月最高潮位、月最低潮位、平均潮差、平均漲潮歷時、平均落潮歷時等水文參數(shù),研究閩江下游潮汐特征時空變化規(guī)律。
閩江河道蜿蜒曲折,在中下游存在多個分叉,潮位受地形變化影響復(fù)雜,見圖1,閩江在淮安繞南臺島分南、北港,在馬尾附近重新匯合至閩安地峽。
圖1 閩江下游形勢圖及站點位置
本次分析共收集竹岐、文山里、解放大橋上、解放大橋下、峽南、白巖潭6個站點的1993年~2018年26年的潮位資料(峽南站缺1993年、2017年~2018年資料)。受南臺島影響,閩江下游南北港支流,因河勢和河相差別,其潮汐規(guī)律存在著異同點,本文選擇文山里-解放大橋-白巖潭,峽南作為南北港的代表站點進行分析,統(tǒng)計各站點平均高潮位、平均低潮位、平均潮差以及平均漲潮和落潮歷時變化,見表1。
表1 1993年~2018年各潮位站潮汐特征表
分析表1可知,自下游往上游,閩江下游各站點的平均高、低潮位均呈沿程上升,符合感潮河口高、低潮位的空間分布特征。對比1993年~2018年數(shù)據(jù)可知,閩江下游河段上下游多年平均高潮位值變化不大,但多年平均低潮位值差別明顯,反映閩江下游河床上下游底高程的變化情況。漲落潮歷時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各測站平均漲潮歷時短于落潮歷時,符合潮波進入河口后傳播過程逐漸變形、落潮歷時加長以及漲潮歷時縮短的潮波傳播規(guī)律。
根據(jù)收集的各潮(水)位的數(shù)據(jù)資料,繪制閩江下游沿程各測站年平均高潮位和沿程4個測站年平均低潮(水)位的變化過程,見圖2和圖3。
文山里、解放大橋下、峽南、白巖潭站年平均高潮位(圖2)的呈波動式逐年下降趨勢。1993年~2000年年平均高潮位值較大,2003年~2013年各測站的年平均高潮位下降明顯;2013年~2018年,閩江下游各站點的年平均高潮位有所回升。各個站點中,文山里和解放大橋上、下站點的年平均高潮位變化最為明顯,白巖潭因在下游,更受外海潮汐影響,年平均高潮位較為穩(wěn)定,但總體呈增大趨勢。
圖2 年平均高潮位逐年變化過程
圖3為年平均低潮位逐年變化曲線,各個站點總體上年平均低潮位值呈下降趨勢。下游的白巖潭站和峽南年平均低潮位在1993年~2018年間無明顯升降變化趨勢,反映閩江下游更多的受外海潮動力控制的特征。北港的解放大橋上、下站與文山里站,其年平均低潮位均呈現(xiàn)逐年下降趨勢。上游站點較下游站點下降趨勢更為明顯,表明閩江下游河道的潮汐動力控制范圍在逐年上溯。
圖3 年平均低潮位逐年變化過程
圖4和圖5為閩江下游各站點的年平均漲落、潮潮差歷年變化情況。分析圖4數(shù)據(jù)可知,1993年~2018年期間,閩江下游各站點的年平均漲潮潮差均呈增大的趨勢。各站點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上游站點潮差較下游站點小,但潮差的增幅則為上游站點較下游站點大。1993年~2018年期間,閩江下游各站點自下游往上,漲潮潮差增幅逐漸增加,下游白巖潭逐年變化不大,上游站點(如文山里)潮差逐年增幅最大,由1993年的0.72 m增大到2018年的2.98 m。
圖4 年平均漲潮潮差逐年變化過程
圖5為閩江下游各站點年平均落潮潮差逐年變化過程。從圖中可以看出,年平均落潮潮差與漲潮潮差值、逐年變化過程基本一致。根據(jù)河口潮汐潮流傳播演變的理論分析,河口潮差與區(qū)域的潮動力相關(guān),一般潮差大,表明潮動力越強,潮流較徑流占優(yōu)。閩江下游河口的潮差沿程分布特征符合上述理論,從逐年趨勢來看,潮差在逐年增加,表明閩江下游河道的潮動力在逐年增強。上游文山里站點潮差由1993年的0.72 m增大到2018年的2.98 m,該站點所在河段由原來的潮動力影響輕微區(qū)域變?yōu)橥耆刂茀^(qū)域,表明閩江下游河道的潮汐動力控制范圍在逐年上溯。
圖5 年平均落潮潮差逐年變化過程
圖6和圖7分別為閩江下游各站點的年均漲、落潮歷時逐年變化過程。從圖6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1993年~2018年期間,閩江下游各站點的年平均漲潮歷時均呈增大的趨勢。各站點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上游站點漲潮歷時較下游站點小,但漲潮歷時的增幅則為上游站點較下游站點大。1993年~2018年期間,閩江下游各站點自下游往上,漲潮歷時增幅逐漸增加,下游白巖潭逐年變化不大,上游站點(如文山里)歷時逐年增幅最大,由1993年的219 min增大到2018年的285 min。
圖6 年均漲潮歷時逐年變化過程
圖7 年均落潮歷時逐年變化過程
圖7閩江下游各站點年平均落潮歷時逐年變化過程圖,在1993年~2018年期間,閩江下游各站點的年平均落潮歷時均呈減小的趨勢。各站點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上游站點落潮歷時較下游站點大,同時落潮歷時的降幅也為上游站點較下游站點大。1993年~2018年期間,閩江下游各站點自上游往下游,落潮歷時降幅逐漸減小,下游白巖潭逐年變化不大,上游站點(如文山里)歷時逐年降幅最大,由1993年的522 min減小到2018年的460 min。
河口漲落潮歷時是河口的基本水文特征,潮汐對河口占用時間主要體現(xiàn)在漲落潮歷時,漲潮歷時越長,潮流較徑流占優(yōu)時間越長;反之,潮流較徑流占優(yōu)時間越短。閩江下游河段的漲落潮歷時特征值,從逐年趨勢來看,漲潮歷時在逐年增加,落潮歷時在逐年減小,表明閩江下游河道的潮汐占優(yōu)時間在逐年增加。上游文山里站點漲潮歷時由1993年的219 min增大到2018年的285 min,落潮歷時則由1993年的522 min減小到2018年的460 min,該站點所在河段潮汐控制時間在逐年增加,表明閩江下游河道的潮汐動力控制范圍在逐年上溯。
基于1993年~2018年閩江下游各觀測站點的實測潮位資料,進行閩江下游潮汐時空變化特征分析,主要反映自水口電站營運以來,閩江下游河段的潮汐變化特征,其主要結(jié)論如下:
(1)閩江下游河段潮汐潮位特征整體表現(xiàn)為高潮位緩慢上升、低潮位明顯下降、漲落潮潮差增大、漲潮歷時延長以及落潮歷時縮短的特征。
(2)時空格局上,閩江下游河段上游站點潮汐特征變幅大于下游站位,低潮位變幅大于高潮位變幅。以2018年和1993年數(shù)據(jù)為例,文山里年均高潮位降低0.59 m,年均低潮位降低3.85 m。
(3)閩江下游河段的漲落潮歷時特征值變化明顯,從逐年趨勢來看,漲潮歷時在逐年增加,落潮歷時在逐年減小,表明閩江下游河道的潮汐占優(yōu)時間在逐年增加。
閩江下游河段因受徑流、外海潮汐傳播、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程度不同,其潮汐特征值變化復(fù)雜。閩江下游河床下切、上游水電站的攔水?dāng)r沙、閩江航道整治以及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均對該河段的潮汐特征產(chǎn)生影響,需要對其產(chǎn)生的機理從水動力和地貌動力學(xué)角度進一步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