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意, 石深文, 張 林, 鄭秀玉
(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40)
隨著大跨度空間鋼結構在大型體育館、展覽館和一些工業(yè)廠房等公共建筑中的廣泛應用,大跨度鋼結構的安裝和卸載作為結構成形的重要部分,通過搭設臨時支撐,采用分段吊裝、高空拼裝的方法已被普遍適用。但是可以發(fā)現(xiàn)的是,現(xiàn)階段大跨空間結構面臨著施工方法的多元化和復雜化,造成施工階段時結構的內力分布較為復雜,設計使用的主體結構受力隨著施工過程不斷變化。施工階段最為關鍵也是最后實施的步驟即為臨時支撐的卸載。臨時支撐的卸除過程會導致主體結構內力不斷重分布,可能給結構在施工中的安全帶來危險性,所以有必要針對大跨度空間結構進行全過程的卸載過程的模擬,以了解不同施工方法各個卸載工況下卸載過程的應力變化規(guī)律。
依托工程為目前在施的九江鄱陽湖生態(tài)科技城科創(chuàng)中心工程。本工程1#樓與2#樓及1#樓與3#樓直接為大跨度鋼結構連廊,共計6層,采用空中散拼法組裝。西連廊為框架結構,由圓管柱、箱型柱、箱型梁、H型鋼梁及斜撐組成。西連廊支撐采用格構式支撐形式,格構式支撐截面尺寸為1.2 m×1.2 m,主桿件為:L140×12,腹桿為L80×8,材質均為Q235B。鋼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西連廊鋼結構模型
(1)《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7-2003;
(2)《空間網格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7-2010;
(3)《鋼結構工程施工規(guī)范》GB 50755-2012;
(4)設計相關圖紙及模型。
根據總體施工方案,西連廊鋼結構采用分段、分塊方式卸載。通過有限元軟件建模,安照施工過程劃分分析工況,計算結構的最大豎向變形和最大應力。
荷載施加情況:施工過程中荷載為結構桿件的自重,由于設計模型未將構件節(jié)點等重量折算到材料的容重,因此自重系數取為1.2。
在結構施工分析中,運用有限元法計算程序中將“死”單元(不參與整體結構分析的構件)逐次激活的技術,對結構在整個施工過程進行分析,模擬結構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剛度和強度等的變化情況。安裝后的狀態(tài)模型整體和胎架分別如圖2、圖3所示,卸載工況分為XZ1-XZ5,共計5個。由于篇幅限制,這里只列出了部分卸載工況示意圖,后面計算的結果也是只列出了部分,并于前面對應。前兩個卸載工況對應的胎架示意圖如圖4、圖5所示,其中工況XZ5臨時支撐已完全拆除。卸載工況計算按照施工流程模擬。
圖2 安裝后狀態(tài)(整體)
圖3 安裝后狀態(tài)(胎架)
圖4 工況XZ1
圖5 工況XZ2
根據施工過程計算出各卸載工況下結構的變形、應力,得到西連廊結構的變形、應力情況。部分卸載工況計算結果如圖6~圖13所示。
圖6 工況XZ1結構最大豎向變形(單位:mm)
(1)工況XZ1計算結果:
圖7 工況XZ1結構最大應力(單位:MPa)
(2)工況XZ2計算結果:
圖8 工況XZ2結構最大豎向變形(單位:mm)
圖9 工況XZ2結構最大應力(單位:MPa)
(3)工況XZ3計算結果:
圖10 工況XZ3結構最大豎向變形(單位:mm)
圖11 工況XZ3結構最大應力(單位:MPa)
(4)卸載后穩(wěn)定狀態(tài)計算結果:
圖12 結構最大豎向變形(單位:mm)
圖13 結構最大應力(單位:MPa)
由圖6~圖13可以看出,隨著臨時支撐的逐漸拆除,結構的最大豎向變形先是逐漸增大,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后有所減小,結構最大應力隨著拆除的過程有升有降。這是因為卸載過程中出現(xiàn)了內力的重分布,當拆除某些受力較大的臨時支撐時,會對周圍支撐受力影響較大,引起應力波動。卸載過程是主體結構和臨時支撐體系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是兩個系統(tǒng)之間內力逐漸轉移和重分布的過程,臨時支撐由承載狀態(tài)變?yōu)闊o荷載狀態(tài),同時主體結構由安裝狀態(tài)過渡到設計受力狀態(tài)。結果顯示結構均處于支撐能夠承受允許范圍內,表明實際卸載施工過程中結構均處于安全狀態(tài)。
本文依托目前在施的九江鄱陽湖生態(tài)科技城科創(chuàng)中心工程大跨度鋼結構西連廊,采用有限元軟件MIDAS Gen 2014對西連廊鋼結構的各個卸載工況進行模擬分析,結果顯示該結構在各個卸載工況中均處于安全狀態(tài),驗證了卸載施工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般來說,施工技術人員不僅要對結構在施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有所預見,還應明確施工過程中結構的力學狀態(tài)變化情況,結合現(xiàn)代計算機軟件技術,對大型空間鋼結構施工過程進行數值模擬分析,以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