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瑛
(田陽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百色 533600)
AG 是較為常見的消化內(nèi)科疾病,其高發(fā)季節(jié)為夏季,發(fā)病年齡無特異性,癥狀為腹痛、惡心嘔吐、發(fā)熱與腹瀉等[1]。該病的特點為時間集中、起病急和潛伏期短等,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多為患者行藥物治療,但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度低,需要加用護理干預。本研究主體為100 例AG 患者,旨在探究綜合性護理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主體為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間來院治療的100 例AG 患者。納入標準為:經(jīng)超聲與胃鏡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AG;年齡介于20-60 歲;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為:不伴有意識或精神障礙;不伴有心肝腎等重大疾??;參與其他研究。隨機分為A 組和B 組,均為50 例。其中,A 組男27 例,女23 例;年齡20-60 歲,平均(41.15±0.57)歲;發(fā)病時間為14 小時至3 天,平均(1.02±0.14)d。B 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21-58 歲,平均(41.21±0.59)歲;發(fā)病時間為13 小時至4 天,平均(1.12±0.21)d。比較并無差異(P>0.05),允許對比。
1.2 方法。B 組行常規(guī)護理:監(jiān)測生命體征、用藥指導、健康教育和告知注意事項等。A 組行綜合性護理:
1.2.1 創(chuàng)建靜脈通路:為患者創(chuàng)建靜脈通路,調整輸液速度,監(jiān)測生命體征,若有異常立即上報醫(yī)生。選擇粗直靜脈進行穿刺操作,全面消毒,避免感染。每日定時維護靜脈通路,對其周邊皮膚進行消毒和護理,評價靜脈通路的通暢性,防止其堵塞。并詢問患者的靜脈通路感受,及時調整用藥方案。
1.2.2 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溝通,耐心解答其護理疑惑,并講解疾病知識,包括病因、發(fā)病過程、治療措施和預后性等。同時告知患者不良情緒對疾病治療效果的影響,指導其通過音樂療法、興趣培養(yǎng)法等方式排泄情緒。引用成功病例,增強其治療信心,進而使其高度配合治療。
1.2.3 生活護理:護理人員全面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確定其飲食偏好,制定食譜,指導其進食低纖維、高維生素等易消化類食物,禁食辛辣或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多進食水果,多飲水,保證水電解質平衡。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指導其適度運動,如散步或慢跑等,并保持規(guī)律作息,糾正不良生活習慣。
1.2.4 環(huán)境護理:病房應定時通風,將濕度調為55%,溫度調為25℃,保證環(huán)境整潔,防止病菌感染。詢問患者的環(huán)境感受,適度調整溫濕度。
1.2.5 用藥護理:護理人員應全面講解用藥知識,包括用藥方法、時間、劑量和注意事項。告知其用藥必要性,講解遵醫(yī)囑用藥的重要性,禁止擅自更改劑量和用藥時間。普及用藥后不良反應,指導其預防不良反應。若有高熱癥狀,應行物理降溫處理,必要時使用退熱藥。
1.3 觀察指標。利用自制調查問卷評價疾病知識掌握度,包括情緒調節(jié)方法、合理飲食、正確用藥和規(guī)范生活行為等,均為25 分,分數(shù)與疾病知識掌握度正相關;利用自制評價表測評護理滿意度,包括護理行為、服務態(tài)度、操作技能與溝通技巧,共60 分,分為十分滿意(46-60 分)、滿意(30-45分)、相對滿意(14-29 分)和不滿意(0-13 分)。
1.4 護理療效評價標準。顯效:護理后臨床癥狀消失,體溫恢復;有效:護理后臨床癥狀顯著改善,體溫恢復不明顯;無效:護理后臨床癥狀無效,體溫未恢復[2]。
1.5 統(tǒng)計學分析。經(jīng)SPSS 16.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分數(shù)表達是(±s),經(jīng)t 值對比與檢驗,幾率表達是[%],經(jīng)χ2值對比與檢驗,統(tǒng)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0.05。
2.1 對比護理療效。A 組的護理療效顯著優(yōu)于B 組患者(P<0.05),如表1。
表1 對比護理療效[n(%)]
2.2 對比疾病知識掌握評分。A 組的疾病知識掌握評分均高于B 組(P<0.05),如表2。
表2 對比疾病知識掌握評分
表2 對比疾病知識掌握評分
分組 例數(shù) 情緒調節(jié)方法 合理飲食 正確用藥 規(guī)范生活行為A 組 50 22.15±2.45 23.89±2.17 23.06±2.11 22.51±2.74 B 組 50 20.04±2.37 20.57±2.08 21.18±2.07 19.64±2.51 t - 4.377 7.810 4.497 5.461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對比護理滿意度。A 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B 組患者(P<0.05),如表3。
表3 對比護理滿意度[n(%)]
AG 是指胃腸粘膜伴有炎性反應,其發(fā)病急,進展快,常見癥狀為腹痛腹瀉等,誘因是暴飲暴食和飲食不潔等[3]。臨床多通過抗感染與糾正水電解質等方法治療該病,以縮短治療周期。但臨床發(fā)現(xiàn):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差,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度低,因此需要實施護理干預。綜合性護理干預以患者病情為標準,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其目的是保證治療安全,加快病情康復。其中創(chuàng)建靜脈通路可減少穿刺次數(shù),減輕治療痛苦度,并能避免靜脈炎等并發(fā)癥[4]。心理護理可疏導其負面情緒,使其保持樂觀心態(tài),主動配合治療。生活護理可提供科學食譜,使患者健康飲食,并能糾正其不良生活習慣,規(guī)避疾病復發(fā)高危因素。環(huán)境護理可提供舒適的就診環(huán)境,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適度[5]。用藥護理可保證藥物治療的安全性。
結果為A 組的護理療效高于B 組(P <0.05)。說明綜合性護理可消除AG 癥狀,保證治療效果。原因是其具有整體化和全面性特征,可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度,促進疾病康復[6]。A 組的疾病知識掌握評分均高于B 組(P<0.05)。說明綜合性護理可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識認知度,認識到規(guī)范治療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疾病治愈的重要性。A 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B 組(P<0.05)。說明綜合性護理可提高護理滿意度,原因是其根據(jù)患者個人情況確定護理方案,可獲得患者的高度認可,拉近護患距離,提高護理質量??傊瑸锳G 患者行綜合性護理的效果理想,可在臨床實踐中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