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芳
(第二軍醫(yī)大學長征醫(yī)院 骨科,上海 200003)
脊柱側彎矯形手術指的是至少一個脊椎向側方彎曲,并伴有椎體旋轉現(xiàn)象的脊柱畸形[1]。此病癥在青少年和兒童時期發(fā)病率較高,相關調查顯示,年齡低于15 歲的兒童,脊柱側彎發(fā)病率高達1.06%[2]。此外,臨床中也有高年齡發(fā)病患者,例如患有脊柱周圍軟組織腫瘤或脊柱腫瘤,未能及時治療的患者,隨著病情進展也有可能引發(fā)脊柱側彎。目前臨床中治療此病癥大多采用脊柱側彎矯形手術聯(lián)合一定護理干預措施,具有較好療效。但是有研究表明,患者治療過程中加強翻身護理和體位管理,可以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本文以100 例患者為例,詳細分析了翻身護理和體位護理對患者的護理效果,具體報告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在2018 年6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行脊柱側彎矯形手術患者100 例作為臨床觀察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參照組(50 例)中女19 例,男31 例;年齡6-30 歲,平均(14.06±2.27)歲;先天性脊柱側彎患者13 例,特發(fā)性脊柱側彎患者37 例。研究組(50 例)中女23 例,男27 例;年齡5-30 歲,平均(14.61±2.19)歲;先天性脊柱側彎患者16 例,特發(fā)性脊柱側彎患者34 例。兩組患者年齡、病型、性別比例等基本資料并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參照組患者手術圍術期將予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在手術前予以心理護理,熱情接待患者,向其講解疾病的預后及轉歸,多講解成功病例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指導患者在床上練習大小便;手術完成后,監(jiān)測患者呼吸功能,觀察患者活動能力和下肢感覺,放置好引流管,同時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等;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在患者出院時,告知相關注意事項,定期復查。研究組患者在參照組患者護理基礎上加強翻身護理及體位管理:
1.2.1 體位管理:手術完成患者返回病房時,應保證身體脊柱呈水平位置,在搬動患者時,應動作一致、相互配合,以免發(fā)生關節(jié)突骨折、脫鉤等意外事件。如果患者麻醉未清醒,應將頭偏向一側,取去枕平臥位。護理人員應每1-2 h 變換1次體位,定期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通常情況下,術后患者都是盡可能保持仰面平臥的體位姿勢,這樣的體位選取有利于傷口壓迫止血、阻止大量滲血。但對并發(fā)硬脊膜損傷患者而言,應選擇俯臥位或是側俯臥位,選取這樣體位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腦脊液外露;而針對瘦弱體質患者,也應該采取俯臥位亦或是側俯臥位的體位,這樣有利于內固定物造成對皮膚的壓瘡。無論采取何種體位,都應該每隔1-2 h 變換一次體位,并定期按摩受壓位置,以免發(fā)生壓瘡;對于帶顱盆牽引架的患者,要及時幫助其調整不合體位的小墊枕,保證患者各個體位下的舒適感。術后10-14 天當患者能夠坐起時,體位管理方法是:患者在仰臥位狀態(tài)下,安排兩名護士分別站在床的兩側,一只手扶助患者肩部,另一只手托住患者腰背部,兩名護士一起用力,把患者抬到軀干和床面呈垂直的狀態(tài),以防止脊柱發(fā)生前屈。注意,因為患者之前有很長時間的臥床狀態(tài),所以當坐起后,可能會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繼而發(fā)生頭暈、眼花、惡心等癥狀表現(xiàn),針對表現(xiàn)出上述癥狀者,應慢慢幫助其返回平臥位,直至癥狀消失,再逐漸坐起,對以上坐起、平臥的體位反復幾次,待癥狀消失即可。然后再慢慢幫助患者移動其雙下肢到床邊,幫扶患者站立、行走。而在此過程當中,一旦發(fā)現(xiàn)有體位性低血壓狀,要及時、慢慢幫助患者返回平臥,以免癥狀嚴重引發(fā)意外。
1.2.2 翻身護理:對于俯臥位患者,可以從左側45°位轉為俯臥位最后轉為右側45°位;對于仰面平臥位患者,可以從左側45°位轉為仰臥位最后轉為右側45°位;若患者不帶顱盆牽引架,可以安排兩人協(xié)助進行翻身。在翻身時,護理人員雙手應分別放于患者臀部和肩部,讓患者身體脊柱保持一條直線,軸向滾動45°,避免軀干旋轉,然后墊軟枕;將雙下肢置于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稍屈曲位。依據(jù)患者要求或每1-2h翻身1 次,但是應注意的是體位變換范圍僅在45°范圍之間,以免增加脊柱負重,引發(fā)關節(jié)突骨折。對于帶有顱盆牽引架的患者,需要安排兩個人進行翻身,且動作協(xié)調一致,調節(jié)小墊枕,按時變換受力點,懸空牽引架,避免皮膚受到壓迫。對于俯臥位患者,受力點應盡量支撐在胸部兩側和左右髂前上棘位置。
1.3 評價標準。觀察并分析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其中患者滿意度主要從診療環(huán)境、服務態(tài)度、服務技能、禮儀著裝等方面進行評定,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護理滿意度越高。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次研究使用SPSS 23.0 作為數(shù)據(jù)分析標準,患者組間住院時間對比采用t 檢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護理滿意度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 表明數(shù)據(jù)結果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分析。參照組脊柱側彎矯形手術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較研究組明顯更低,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高,組件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shù)據(jù)分析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分析[n(%)]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分析。參照組脊柱側彎矯形手術患者住院時間為(15.36±4.16)天,研究組脊柱側彎矯形手術患者住院時間為(10.23±3.04)天,t 值為7.0403,P<0.05。
脊柱是人體的中軸骨性結構,位于背部正中,是人體支柱[3]。正常解剖位置上,脊柱下達尾骨,上接顱骨,并隨著身體生長發(fā)育分化為骶椎、腰椎、胸椎以及頸椎等4 部分,其正面觀垂直與人體橫截面,是筆直的,側面觀存在骶、腰、胸以及頸4 個生理彎曲[4]。脊柱側彎指的是脊柱偏離中軸線向側方彎曲。此病癥在青少年中比較多發(fā),且發(fā)病率逐年遞增,不僅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且嚴重損害人了其身體健康,重者甚至會導致發(fā)育不良、胸廓縮窄、骨盆傾斜、心功能不全、心臟移位甚至是截癱的嚴重后果,因此有必要提高重視程度。目前臨床大多采用脊柱側彎矯形手術治療脊柱側彎,但是此療法創(chuàng)傷大,危險性高,且手術時間長,因此有必要加強患者護理干預[5]。既往臨床護理干預比較簡單,無法滿足患者需求,本次研究中針對研究組脊柱側彎矯形手術患者加強翻身護理和體位管理,結果顯示,此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較參照組明顯更高,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住院時間更短,進一步提示了翻身護理和體位管理在患者術后恢復中的重要價值。應注意的是,不管是哪一種臥位翻身,當處于翻身動作下時,均應呈軸位滾動,避免脊柱上、下部分的反向扭轉。為脊柱側彎矯形內固定術后患者提供良好的體位管理、翻身護理,更有益于避免患者發(fā)生壓瘡等并發(fā)癥、縮短其住院治療時間,保證得到盡快的康復,從而進一步確保手術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脊柱側彎矯形手術后加強患者翻身護理及體位管理,有利于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效果較好,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