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琴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qū)婦保健院,甘肅 酒泉 735000)
小兒鼻炎及扁桃體腫大在幼兒群體中患病率越來越高。很多情況下,許多小兒是愈用抗生素,他的抵抗力就愈差,易反復患慢性鼻炎、扁桃體炎等疾病,使得抗生素愈使用愈升級。抗生素的潛在危害極大,容易產(chǎn)生耐藥性,且打針輸液又增加小兒痛苦,給小兒帶來了精神和身體上的雙重痛苦。一旦患兒鼻炎、扁桃體炎發(fā)病,容易造成患兒鼻塞、鼻干、噴嚏、流涕等鼻部不適之癥。鼻咽相通,所以大多數(shù)患兒也伴有慢性扁桃體腫大,入睡打鼾、張口呼吸等癥。同時患兒年齡較小,若病情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很容易影響患兒健康成長。因此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手段快速控制病情。為研究中醫(yī)的治療效果,本文于本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的小兒慢性鼻炎及扁桃體腫大患兒中,隨機選取90 例分析中藥聯(lián)合穴位推揉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以本院90 例慢性鼻炎及扁桃體腫大患兒為樣本,對照組45 例,男25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4.16±0.52)歲。觀察組45 例,男26 例、女19 例,平均年齡(3.96±0.71)歲。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病史最短一月,最長2 年。納入標準:①參照《診斷學》[1]診斷標準符合扁桃體腫大標準診斷。②符合《中西醫(yī)臨床耳鼻咽喉科學》[2]慢性鼻炎的診斷標準。③年齡2-7 歲。排除標準:①排除鼻中隔畸形、萎縮性鼻炎、鼻息肉、鼻竇炎及已知過敏物所致的變異性鼻炎。②排除舌紅無苔者。③已知對中藥過敏和患兒家屬不配合服用中藥者。④排除皮膚疾患不適宜推拿按摩者。
1.2 方法。對照組按照常規(guī)治療路徑,主要以消炎抗病毒為主,給藥用1.0.9% 氯化鈉100 mL+ 頭孢曲松鈉80 mg/KG,靜脈滴注,每日一次(頭孢皮試陰性,陽性者給予阿奇霉素)2.5%葡萄糖+炎琥寧6 mg/kg,靜脈滴注,每日一次。
1.3 體溫超過38.5℃,布洛芬 0.5 mL /KG 口服。
1.4 配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1 mg,或干擾素10 萬單位給患兒霧化,2 次/d。連續(xù)治療5 d。1.5 少部分患兒給予抗過敏藥物,如西替利嗪口服液,5 mL/次/d。觀察組采取中醫(yī)臨床治療,使用宣肺通竅消食法治療。藥用桂枝9 g、干姜3 g、細辛3 g、五味子5 g、桔梗10 g、牛蒡子6 g、馬勃6 g、銀花6 g、連翹6 g、辛夷8 g、白芷8 g、半夏8 g、陳皮5 g、焦三仙各6 g、甘草3 g。根據(jù)患兒不同情況酌量加減藥物,若流黃濁涕、舌紅苔黃、咽紅腫甚者,加大雙花用量,酌加石膏10 g、射干8 g、大青葉6 g、夏枯草6 g 清熱解毒。若舌苔白膩,大便不正常,濕邪偏重者可酌加厚樸6 g,蒼術6 g、菖蒲8 g。若病程日久,肺脾氣虛明顯者酌加黃芪8 g、山藥10 g、茯苓10 g、白術8 g。將藥物混合后煎熬至200 mL,飯后少量多次口服。日一劑,治療5 天為一療程,連續(xù)1 一3 個療程結束后療效總結。
治療期間忌服辛辣刺激、甜膩、油膩及寒涼的食物。
穴位推揉法:患兒取仰臥位暴露腹部皮膚,用嬰兒撫觸油涂抹局部,用拇指與食指或中指拿捏按揉患兒腹部天樞穴3 分鐘,再以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揉腹部5 分鐘,以加快血液循環(huán),促進腸道蠕動,再按揉3 分鐘雙側足三里。按摩力量要向深層滲透,以免在皮膚上晃動,損傷皮膚。治療時間約10--15 分鐘。每日一次,按摩5 天為一療程,連續(xù)1-3 個療程結束后療效總結
1.6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P<0.05 視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2.2 療效標準。按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治愈:鼻塞、流涕等癥狀消失,鼻腔檢查正常;咽部癥狀消失,扁桃體充血無膿點,或被摘除。好轉:鼻塞、流涕等癥狀減輕,局部體征明顯改善;咽部癥狀減輕,扁桃體膿點消除。未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
2.3 治療結果。觀察組治愈30 例(%),好轉9 例,有效4例,未愈2 例??傆行?5.5%。療程最短5 天,最長25 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對比
柴某,男,3 歲8 個月,于2018 年1 月9 日因入夜鼻塞、打鼾半年加重3 天伴流清涕就診。半年來用滴鼻液間斷滴鼻治療,未效,納差,大便干。查體:鼻粘膜輕度發(fā)紅,咽部充血不明顯,雙側扁桃體II 腫大,心肺(-),舌淡苔白厚,脈遲。診斷為風寒型小兒慢性鼻炎兼扁桃體腫大II 度。擬用溫肺通竅消食法治療。藥用桂枝9 g、干姜3 g、細辛3 g、五味子3 g、桔梗10 g、牛蒡子5 g、馬勃6 g、銀花6 g、連翹6 g、辛夷8 g 白芷6 g、荊芥6 g、防風6 g、半夏5 g、陳皮5 g、焦三仙各6 g、甘草3 g,5 劑,日一劑,水煎200 mL,少量多次服用。
二診:五劑后鼻塞打鼾癥狀明顯減輕。原方去荊防后繼服十劑痊愈。
“鼻炎”屬于中醫(yī)學“鼻窒”范疇。金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中曰:“鼻窒,窒,塞也”。以長期持續(xù)鼻塞或間歇性交替性鼻塞、鼻涕量多為主要癥狀,或伴有頭昏記憶力下降,失眠耳鳴,耳內(nèi)閉塞感等癥。病程較長,疲勞感寒后癥狀加重,易并發(fā)耳脹、耳閉[3]?!氨馓殷w腫大”屬于中醫(yī)學“慢乳蛾”范疇。以扁桃體腫大,充血呈暗紅色或不充血,表面有膿點或擠壓后有少許膿液溢出為主要癥狀[3]。小兒慢性鼻炎、扁桃體腫大多數(shù)是由感冒未徹底治愈,肺衛(wèi)失調(diào)所引起。急性期多有風熱證,后期多因寒涼藥及抗生素的運用,多數(shù)由寒邪留肺,肺氣失宣而遷延成慢性。以舌淡苔白、厚膩,脈遲,咽部淡紅屬風寒癥多見。肺開竅于鼻,肺失所養(yǎng)故而有鼻塞、鼻干、噴嚏、流涕等鼻部不適之癥。鼻咽相通,所以大多數(shù)患兒伴隨有慢性扁桃體腫大,入睡打鼾、張口呼吸等癥[4-5]。
擬用宣肺通竅消食之法聯(lián)合穴位推揉,屢收奇效。方中桂枝、干姜、細辛、五味子、宣肺散寒,其中干姜、細辛、五味子一溫一散一收,使肺之宣發(fā)肅降功能恢復正常,辛夷、白芷開竅通鼻,桔梗引藥入肺經(jīng),牛子、馬勃利咽解毒,銀花、連翹,清熱解毒,佐以半夏、陳皮、焦三仙理氣消食,通暢脾胃氣機,中焦暢通,肺氣得降。加以荊防辛溫解表,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奏宣肺通竅消食之法。故而用宣肺通竅消食之法治療小兒慢性鼻炎、扁桃體腫大療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