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錦莉,李艷青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生殖婦幼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頸性眩暈是指由頸部病變所致的以眩暈為主癥的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癥候群。臨床以眩暈、視物旋轉,甚則伴暈倒,或僅有頭暈、眼花為主要表現(xiàn),反復發(fā)作,可與頭頸部體位活動相關,伴或不伴頭頸部疼痛不適、上肢麻木感、耳鳴、視物模糊、心悸、惡心、嘔吐、汗出等癥狀[1]患者常因上述癥狀急性發(fā)作就診。對2016 年7 月至2019 年6 月因上述癥狀就診的64 例患者運用自擬中藥封包治療,取得了較好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共64 例,采用隨機化原則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2 例,其中治療組男性18 例,女性14 例,年齡30-78 歲,平均(49.23±18.75)歲,病程2 周至2 年,伴頸椎病者29 例,伴高血壓病者6 例,伴陳舊性腦梗死者2 例,伴糖尿病者2 例,伴血脂異常者3 例;對照組男性16 例,女性16 例,年齡32-81 歲,平均(50.14±19.98)歲,病程2周至2 年,伴頸椎病者30 例,伴高血壓病者5 例,伴陳舊性腦梗死者3 例,伴糖尿病者3 例,伴血脂異常者2 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伴隨疾病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頸性眩暈的診斷[2];②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所有患者均需排除偏頭痛性眩暈、梅尼埃病、后循環(huán)缺血及前庭神經(jīng)功能紊亂等疾病引起的眩暈;②需排除符合納入標準但沒有按照試驗規(guī)定方案或無法配合進行治療的受試者;③需排除無法進行療效判定的受試者。
1.3 方法。對照組32 例患者給予天麻素注射液0.6g(山東圣魯制藥有限公司,2 mL:2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合并有糖尿病患者改用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滴,每日1 次,連續(xù)使用7-14 天;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予中藥封包治療,將已研成粉末的中藥(制川烏、制草烏、制白附片、制天南星、細辛、白芷、大黃、桃仁、花椒、乳香、小茴香、桂枝、青皮等)裝入大小為14×21 cm 一次性煎藥袋,容積以2/3 為宜,扎緊袋口,將藥包放入蒸鍋中隔水加熱至50℃左右,用紗布或毛巾包裹以保持溫度,患者取俯臥或坐位,將中藥封包敷于患者項部大椎穴附近,妥善固定,維持約30 分鐘,一日2 次,連續(xù)使用7-14 天,并注意觀察中藥封包的溫度及患者皮膚情況,同時詢問患者的感覺。兩組患者均根據(jù)基礎疾病服用降壓藥、降糖藥、調脂藥。
1.4 療效評判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002》:①痊愈:患者眩暈癥狀完全消失,1 月內未再反復發(fā)作;②顯效:患者眩暈癥狀顯著改善,旋轉感消失,頭部偶有昏沉感,可獨立完成動作;③有效:患者眩暈癥狀減輕,伴有輕微旋轉感,可在短時間內獨立完成動作;④無效:患者眩暈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兩組受試者臨床療效,治療組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對比。觀察兩組受試者治療時間,治療組治療時間短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比較
組別 治療時間 P治療組 7.72±2.11 0.091對照組 10.71±2.43
頸性眩暈屬急性發(fā)作性眩暈,其發(fā)病機制復雜,多種致病因素可同時存在,臨床以眩暈、視物旋轉,甚則伴暈倒,或僅有頭暈、眼花為主要表現(xiàn),反復發(fā)作,可與頭頸部體位活動相關,伴或不伴頭頸部疼痛不適、上肢麻木感、耳鳴、視物模糊、心悸、惡心、嘔吐、汗出等癥狀[3]。頸性眩暈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交感神經(jīng)型及椎動脈型,前者是由于交感神經(jīng)興奮導致椎-基底動脈血管收縮,引起后循環(huán)供血不足相關臨床癥狀,后者則是由于椎動脈受壓迫而引起供血不足,多伴有頸部影像學檢查的異常,同時亦可伴有交感神經(jīng)癥狀[4]。
祖國醫(yī)學無頸性眩暈這一說法,可將此歸為“眩暈”范疇,《黃帝內經(jīng)》首論“眩暈”,《靈樞·海論》云:“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強調因虛致眩,因風致眩,并認為眩暈與肝相關。張景岳認為“無虛不作?!?,朱丹溪認為“無痰不作?!?,楊仁齋提出“瘀滯不行,皆能眩暈”,王肯堂提出“腦轉目眩皆由火也”,故而總結出眩暈病機主要為虛、風、痰、瘀、火,本虛標實,虛實夾雜。
中藥封包又可稱為中藥熱敷法、燙熨法,屬中醫(yī)傳統(tǒng)外治法,中藥封包將藥物加熱后置于患者頸項部,不僅可緩解患處肌肉痙攣,同時藥力及熱力可經(jīng)體表腠理到達經(jīng)絡血脈,加強血液循環(huán),以起到調理氣血、祛風散寒、通竅活血、行氣止痛的作用[5]。方中制川烏、制草烏祛風除濕、溫經(jīng)止痛,制白附片散寒止痛,制天南星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白芷、細辛祛風散寒、通竅止痛,大黃、桃仁活血祛瘀、通經(jīng),花椒溫中止痛,乳香活血行氣止痛,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氣和胃,桂枝溫通經(jīng)脈,青皮疏肝破氣,全方共奏散寒、止痛、行氣、活血、化痰之效[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組治療時間短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中藥封包操作簡便、容易掌握,對頸性眩暈患者臨床療效理想,并能縮短患者治療時間,且治療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