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陽艷萍,植俊杰,范文媛,蔡秋萍
(1. 南部戰(zhàn)區(qū)海軍第一醫(yī)院 眼科,廣東 湛江 524005;2. 南部戰(zhàn)區(qū)海軍第一醫(yī)院 手術室,廣東 湛江 524005)
白內障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眼科疾病,主要是指患者晶狀體混濁,導致患者視物模糊,看物體顏色較暗,患者視力降低為該疾病的主要癥狀,病情嚴重者可能會致盲,為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帶來嚴重的影響,故需對此類患者采取積極的治療手段[1]。當前,臨床對于硬核白內障患者主要采用手術治療,但常規(guī)切口的白內障囊外摘除術雖能夠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其危險性較高,術中極有可能對角膜產生損害,不利于患者視力的恢復,故需尋找一種更為安全有效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則能夠有效地避免上述不足,促進患者視力恢復,并取得理想的效果[2]。本次研究以10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的治療效果,詳細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6 年10 月至2018 年10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00 例硬核白內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4 例,平均年齡為(76.96±5.89)歲,給予常規(guī)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治療;觀察組男25 例,女25 例,平均年齡(75.88±5.75)歲,給予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治療。兩組患者在基礎資料上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我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
1.2 研究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治療。術前散瞳,麻醉后在角膜緣12-2 點位置作切口,長度為5.2-8.3 mm,觀察虹膜,并進入前房,常規(guī)撕囊,娩出混濁的晶狀體,進行殘余清理,并注入粘彈劑,置入人工晶狀體,清理殘余粘彈劑,檢查完畢后縫合切口,保證縫線與角鞏緣下一致。觀察組患者給予小切口手術治療方案。即常規(guī)散瞳麻醉后,將穹隆作為基底制作結膜瓣,鈍性分離后,使用一次性手術刀于角膜緣后1 mm 位置作鞏膜板層切口,使用一次性手術刀潛行制作鞏膜隧道切口,向角膜方向分離鞏膜,在前房內進行角膜內被切口,注入粘彈劑于前房,撕囊、水分離等處理完畢后旋出晶狀體至前房,分離晶體核,并酌情適當擴大鞏膜切口,保證晶狀體能夠順利從前房脫出。完畢后進行殘余清理,并注入粘彈劑,置入人工晶狀體,清理殘余粘彈劑,檢查鞏膜切口閉合情況,若閉合不完善,可注入氣泡并縫合。
1.3 觀察指標。⑴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與術后一周視力、散光度變化。⑵統(tǒng)計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將數(shù)據(jù)納入SPSS 18.0 軟件中分析,使用t 和(±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χ2和%表示計數(shù)資料,P<0.05 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與術后一周視力、散光度對比。治療前,兩組視力、散光度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視力、散光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與術后一周視力、散光度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與術后一周視力、散光度對比
組別 例數(shù) 視力 散光度治療前 術后一周 治療前 術后一周觀察組 50 0.06±0.02 0.89±0.22 0.83±0.21 1.50±0.25對照組 50 0.06±0.01 0.71±0.23 0.82±0.21 1.88±0.23 t - 0.001 3.999 0.238 7.909 P - 1.000 0.001 0.812 0.001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數(shù)據(jù)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白內障在臨床中屬于常見眼病,該病多發(fā)于老年患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視力。故患者在患有白內障后最為明顯的臨床表現(xiàn)便是視力降低,如未對患者給予及時的治療,可能最終導致患者失明,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3]。導致患者出現(xiàn)發(fā)生白內障的因素主要包括激素等藥物使用、外傷、放射線、眼部其他疾病并發(fā)、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引起、年齡相關晶體自然老化混濁等,上述因素均會導致患者眼部晶狀體發(fā)生營養(yǎng)障礙以及代謝絮亂,故臨床需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治療,進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保證患者的安全和生活質量。
既往,對硬核的白內障患者主要實施常規(guī)切口的白內障外摘除術加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該治療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視力,但術中可能對患者的角膜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因手術切口過大,術后炎癥反應較重,術后散光大等因素無法使患者達到理想的視力,從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降低患者術后視力恢復情況[4]。而術后如何降低患者散光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之一,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散光的來源與手術后切口的形狀以及切口長度存在相應的聯(lián)系,若能夠縮短手術切口的長度,則能夠有效降低散光的發(fā)生率[5]。近年來,臨床逐漸采用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結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對患者進行治療,使用角鞏膜隧道切口方式,預防患者術后虹膜脫出,保證切口處于良好的密閉狀態(tài),進而減少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小切口方案可減少對角膜產生損害,結合鞏膜自身的張力,防止房水漏出,減少患者散光、以及促使視力盡快恢復正常[6]。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視力恢復情況以及散光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視力以及散光度。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該治療模式還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對傳統(tǒng)手術方式的手術切口進行了相應的改良,可有效縮短患者手術切口的長度,進而起到控制散光的效果,且該方式術后無需進行縫合,極大了縮短了患者的手術時間,對提高患者臨床治療的安全性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在晶狀體前以及囊袋中盡量多注入粘彈劑,可撐開并保護后囊,也可對角膜內皮進行保護,避免晶狀體核娩出時對角膜內皮造成損傷,導致患者出現(xiàn)相應的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將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方案運用到硬核白內障患者中,能夠極大地提高患者的手術效果,使患者的視力得到有效恢復,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此外,還可有效地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應用價值較高,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