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芳,張立欣,楊素霞,王 強,陳 濰*
(1.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 皮膚科,河北 石家莊 050011;2.石家莊市中醫(yī)院皮膚科,河北 石家莊 050051;3.平山縣醫(yī)院,河北 石家莊 050400;4.石家莊市中醫(yī)院 中西醫(yī)結合高血壓病科,田淑霄名老中醫(yī)傳承工作室,河北 石家莊 050051)
古代醫(yī)家對于黃褐斑的病因病機認識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奠基于漢晉隋唐,完善于宋元明清。隨著時代及經濟的發(fā)展,對于黧黑斑的認識也逐漸的系統(tǒng)全面[9]。
《諸病源候論》云:“面黑皯者,或皮膚受風邪,皆令血氣不調致生黑皯?!盵4]《醫(yī)學入門》等亦有“凡風客皮膚,痰漬臟腑,則面皯黯”的相關記載。風為百病之長,性清揚開泄,易襲陽位,頭面部為諸陽之匯,陽氣最盛,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腠理受風,水道不通,氣血不和,不能榮于面部而生斑。正如《女科百問·第四十問》曰:“面黑皯者……或腠理受風致血氣不合,或澀或渴不能榮于皮膚,故變生黑皯?!盵10]故治療藥物中會選祛風藥,祛風藥大多辛散輕揚,主入肺經、膀胱經,偏行肌表,具有發(fā)散表邪、升舉陽氣、溫經通絡,使氣血上榮于面的作用[11],同時與肺主皮毛的理論相對應,從皮毛論治色斑。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燥淫所勝,則霧霧清暝,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嗌干面塵?!盵12]燥為秋季主氣,與肺相應,燥邪干澀最易損耗肺津,影響肺之宣降。肺屬金,肝膽屬木,“燥金淫盛于上,則木氣受克,其在于人,則肝血受傷”,皮毛失養(yǎng),表現在面部則為面塵。清何夢瑤的《醫(yī)碥》指出:“面塵,陽氣郁滯則無光,水涸則不潤,故晦暗如蒙塵土,宜疏肝、清肺、滋腎。”[13]同時張秉成在《成方便讀》中曰:“陽明主津液,胃者五臟六腑之海……胃中津液一枯,則臟腑皆失其潤澤?!盵14]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喜潤惡燥,燥邪傷津,會因津液不能濡養(yǎng)、濕熱蘊結腸胃,導致面部枯槁生斑。
《神農本草經疏》曰:“由于脾胃寒濕生痰,或飲食失節(jié),以致脾氣不利,壅滯為痰,濃厚膠固,甚至流于經絡,及皮里膜外?!盵15]痰飲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度驑O一病證方論》云:“人之有痰飲者,由榮衛(wèi)不清,氣血敗濁,凝結而成也?!彼炔荒苷;癁榫⒁责B(yǎng)榮,卻化為人體不能利用的痰飲之邪。《諸病源候論》云:“五臟六腑十二經血,皆上于面。”[4]水濕痰飲停滯,阻滯氣機,凝澀血運氣血不能上榮于面,故《張氏醫(yī)通》曰:“痰飲積臟腑,則面黯?!盵16]通過祛濕化痰,可以重新調整氣機循環(huán),美容養(yǎng)顏。
早在《內經》就已認識到面色之榮枯與臟腑氣血的變化關系密切?!鹅`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十二經脈,三百六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薄鹅`樞·經脈》云:“血不流則髦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薄峨y經·二十四難》曰:“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黑如黧。”[17]明確提出瘀血是黃褐斑主要誘因之一。血主濡之,若各種原因導致血流失暢,瘀血阻滯體內,瘀血不行,則新血不生。故久瘀之人,常表現出面色黯黑。誠如《普濟方》所云:“面上黯,此由凝血在臟?!盵18]活血化瘀為黃褐斑常用治療方法。
勞倦包括勞力過度及房勞過度。勞力過度,又稱為“形勞”,勞傷形體而積勞成疾,或是病后體虛,勉強勞作而致病。勞傷筋骨,肝在體合筋,腎在體合骨,肝腎同源,故形勞易致肝腎不足。房勞過度,又稱“腎勞”,是指房事太過,或婦女早孕多育等,耗傷腎陰、腎氣而致病。肝藏血,肝血不足,則頭面失養(yǎng),面塵晦暗。“腎病者,顴與顏黑”[2],腎在色為黑,腎氣虛弱,則真臟色見,故面黑。《普濟方》云:“凡人年四十以上。日久多言以致虛損,面色黧黑?!盵17]《內經》曰:“腎病面黑如柴?!盵2]《外科正宗》曰:“黧黑斑者,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燥結成斑黑,色枯不澤?!盵5]《醫(yī)碥》曰:“面上黧黑斑,水虛也?!盵13]腎陰虧虛,則水虧不能制火,虛火上炎,以致火燥結成黑斑。
《諸病源侯論》云:“飽食而坐,不行步,有所作務,不但無益,乃使人得積聚不消之病,及手足痹,面目黧皯。”[4]另有 “夫人之臉皮毛膚,皆屬太陰脾胃二經,謂土生金之故耳。蓋因過食厚味醇酒,以致胃火上升,面生斑點”之說。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健運失常,水濕內停上泛頭面,氣血雍滯,不能潤澤顏面,故見面色晦暗不華,色如塵垢。
《靈樞》云:“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者,當以觀外乎診于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中醫(yī)認為黃褐斑的發(fā)生與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關系最為密切,肝脾腎功能失司,氣血失常,瘀血內生,血不上榮面部而成色斑。
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飲食精華,為氣血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生殖之陰精,故脾腎常相互作用,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各種原因導致脾胃損傷,氣血化生不足,或脾失統(tǒng)攝,血不循常道,不能上榮于面;或脾失健運,不能轉輸水谷精微,濕邪阻滯,凝而成痰,阻遏氣機,氣血凝滯顏面而成色斑。“久病及腎”,腎陰虧虛,誠如《外科正宗》曰:“黧黑斑者,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燥結成斑黑,色枯不澤。”[5]故脾虛濕蘊為主癥,兼有肝腎不足、肝郁氣滯,健脾是基礎[21],常用方劑有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歸脾湯、逍遙散等。
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腎主黑色,腎陰不足,水火不濟,虛火上炎,面失所養(yǎng)而成本病。《醫(yī)碥》曰:“面上黧黑斑,水虛也?!盵13]《靈樞》亦曰:“腎病者,顴與顏黑?!盵2]腎與五臟關系密切,所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久病及腎,腎虛影響波及肝、脾,而致人體陰陽失調,氣血不和,氣滯血瘀,不能上榮面部肌膚,而生黧黑斑。古人治療黃褐斑重視先天之本,在調補先天的基礎上氣血同治、肝脾同調,從而確定了黃褐斑的主要治法為調補肝腎,兼顧行氣活血化瘀[22-23]。
黃褐斑古籍中多有描述,雖名字不同,但都體現了其“面部黑斑、皮膚黯晦無光澤”的特征。病因涉及風邪、燥邪、痰飲、瘀血、勞倦、飲食不節(jié)、七情內傷等,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肝郁、脾虛、腎虧為主要病機,終致氣血不和,瘀阻脈絡,使面肌失于氣血榮潤而生色斑。臨證過程中遣方用藥應充分考慮上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