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延寧,胡思源*,仇雅朋,張嬋嬋,李昌龍,金勇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193;2.濟川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泰州 22530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癥的總稱[1],可發(fā)生在兒童的任何年齡段,年均感染5~7次,其中90%以上的感染源是病毒,臨床醫(yī)生對本病的認知程度存在不足,治療上存在盲目用藥、重復用藥或過多使用抗菌藥物和抗病毒藥物等現象,濫用藥物導致的危害甚于疾病本身[2]。中醫(yī)學將本病歸屬于“感冒”范疇,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為濟川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上市的一種治療小兒風熱感冒的中成藥,大量文獻報道了本品對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較好療效。本研究選擇以利巴韋林顆粒為對照,系統(tǒng)評價小兒豉翹清熱顆粒退熱的綜合療效和對癥療效,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一定依據。
納入標準:隨機對照試驗;診斷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兒;僅限中文和英文文獻;干預措施,試驗組為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對照組為利巴韋林顆粒;結局指標,3天退熱療效的總有效率必備,可有完全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咽痛消失時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等;
排除標準:重復發(fā)表文獻;合并其他對疾病有治療作用的藥物;試驗設計或統(tǒng)計有明顯錯誤;非臨床試驗;無法提取資料的文獻。
有效:治療3天后患兒體溫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有所改善。
中文檢索詞為“小兒豉翹清熱顆?!薄袄晚f林(病毒唑)”“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小兒(兒童)”,檢索數據庫為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和中國生物醫(yī)學文摘數據庫;英文檢索詞為“ChiqiaoQingre”“ribavirin”“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URI)”“common cold”“child”“adolescent”,檢索數據庫為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文檢索式: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利巴韋林*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小兒(兒童)。英文檢索式:ChiqiaoQingre * Ribavirin *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common cold)* child(adolescent)。檢索時間從2009年到2019年7月。
采用NoteExpress軟件進行文獻的查重和篩選,2位評價員根據納入排除標準獨立地篩選文獻、交叉核對,對于分歧,由第三方參與討論決定。提取的資料為第一作者、發(fā)表時間、樣本數、干預措施(用法用量)、基線特征(病程、性別比例、年齡)、療程、結局指標(退熱療效的總有效率、完全退熱時間(h)、咳嗽消失時間(h)、咽痛消失時間(h)、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采用Cochrane手冊推薦的偏倚風險評估標準[3],對納入的RCT進行評價。
采用RevMan5.3進行Meta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相對危險度(RR)及其95%可信區(qū)間(CI)為效應值,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差(MD)及其95%CI為效應值。合并各項研究結果前,采用χ2檢驗,進行異質性分析,若P≥0.1且I2≤50%,認為研究結果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反之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并進一步分析異質性來源,在排除明顯臨床異質性的影響后,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明顯異質性的文獻,采用亞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或僅描述性分析。Meta分析檢驗水準為0.05。
按檢索策略收集資料,共獲得文獻136篇,其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檢出54篇,萬方數據庫(WF)檢出40篇,維普數據庫(VIP)檢出19篇,中國生物醫(yī)學文摘數據庫(CBM)檢出23篇,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均未檢索出相關研究。最終納入文獻10篇,均為中文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
見表1。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注:①總有效率;②完全退熱時間;③咳嗽消失時間;④咽痛消失時間;⑤不良反應。
見表2。
表2 納入研究的風險偏倚評價
2.4.1 退熱療效總有效率 共納入10個RCT[4-13],包括1 250例患兒。固定效應模型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組退熱療效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利巴韋林顆粒[RR=1.25,95%CI(1.18,1.32,P<0.000 01],其RD及其95%CI為0.17(0.13,0.22)。見圖2。
圖2 退熱療效總有效率的Meta分析
2.4.2 完全退熱時間 共8項研究[5-12]報告了完全退熱時間,經異質性分析,研究間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P<0.000 01,I2=97%),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分析,其效應值MD及95%CI為-15.90(-20.44,-11.37);考慮存在高度異質性,采用逐一排除法,進行敏感性分析,在排除2篇文獻[8-9]后,Q檢驗及I2顯示,研究間無異質性,固定效應模型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的完全退熱時間少于對照組利巴韋林顆粒[MD=-19.58,95%CI(-20.6,-18.55),P<0.000 01],見圖3。
圖3 完全退熱時間的Meta分析
2.4.3 咳嗽消失時間 納入2項研究[10-11],共312例患兒,固定效應模型(P=1.0,I2=0%)分析結果顯示,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的咳嗽消失時間少于對照組利巴韋林顆粒[MD=-27.36,95%CI(-34.49,-20.23)]。
2.4.4 咽痛消失時間 納入3項研究[7,10-11],研究間存在異質性(P<0.000 01,I2=98%),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其MD及95%CI為-20.79[-40.28,-1.29];敏感性分析,排除1篇文獻[7]后,研究間無異質性,固定效應模型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的咽痛消失時間少于對照組利巴韋林顆粒[MD=-29.24,95%CI(-33.39,-25.09),P<0.000 01]。
圖4 咽痛消失時間的Meta分析
共有5項研究[7,9-10,12-13]報告了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納入患兒614例。其中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組6例(1.9%),表現為胃腸不適、多汗;對照組12例(3.9%),表現為胃腸不適、皮疹、多汗。未報告嚴重不良反應。
對退熱療效的總有效率繪制漏斗圖,進行發(fā)表偏移分析。漏斗圖顯示分布不完全對稱,提示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倚,見圖5。
圖5 總有效率的漏斗圖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是一種急性、自限性的病毒性上呼吸疾病,多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熱、鼻塞流涕、咳嗽、咽喉腫痛、頭痛等癥狀。嬰幼兒中,普通感冒的癥狀通常在第2~3天達到高峰,然后在10~14天逐漸改善,兒童或青少年則5~7天內會得到改善[14-15],且發(fā)熱往往是引起兒童不適和家長最為關心的主要癥狀,故選擇3天退熱療效的總有效率為重要的結局指標。利巴韋林是一種廣譜強效的抗病毒藥物,主要由核苷轉運,干擾病毒的RNA和DNA合成,國內用于治療多種病毒感染[16]。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處方來源于全國著名老中醫(yī)、兒科專家李少川教授,本品由連翹、淡豆豉、薄荷、荊芥、梔子(炒)、大黃、青蒿、赤芍、檳榔、厚樸、黃芩、半夏、柴胡、甘草組成,具有疏風解表、清熱導滯之功效。主要用于小兒風熱感冒挾滯證,癥見發(fā)熱咳嗽,鼻塞流涕,咽紅腫痛,納呆口渴,脘腹脹滿,便秘或大便酸臭,溲黃,臨床應用廣泛。前期藥效學試驗結果,對酵母引起的大鼠發(fā)熱和消毒牛奶所引起的家兔非感染性發(fā)熱,也均有解熱作用,并能增加便秘小鼠的排便數量,降低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次數,提高小鼠水浴甩尾的痛閾值。
本次Meta分析,納入近十年關于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RCT,共1 250例患兒,其Meta分析結果表明,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在退熱綜合總有效率、完全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咽痛消失時間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利巴韋林顆粒。完全退熱時間的Meta分析中,8篇研究報告了結局指標,發(fā)現研究間具有較大異質性,敏感性分析,排除2篇文獻后,研究間異質性可忽略,兩種分析結果一致,均顯示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異質性可能來源于體溫監(jiān)測間隔的不同或納入人群發(fā)熱嚴重程度的不同,但文獻中未詳細報告設計時點。安全性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的不良反應有胃腸道不適、多汗、皮疹,但無嚴重不良反應,且對照組不良反應例數明顯多于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組。
本次Meta分析的局限性:①納入的文獻僅10篇,數量較少,所有文獻均未報告樣本量估算的方法;②10篇文獻中僅2篇描述了隨機產生的方法,其余僅提及隨機,分配隱藏的方法、盲法實施均未具體描述,僅1篇文獻描述了脫落情況,導致風險偏倚無法全面評估;③全部研究均未描述體溫監(jiān)測時點以及療程結束后的隨訪時點;④多數文獻基線情況描述不全,對普通感冒癥狀(如發(fā)熱、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嚴重程度的評價,未詳細描述。
綜上可以認為,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療效優(yōu)于利巴韋林顆粒,且安全性良好,但仍需要高質量文獻予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