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琴
教學內容:“左右”是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10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1.以生活中有關“左、右”的真實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感知“左、右”的含義,并能正確辨別“左、右”的位置關系,體驗其相對性。
2.學生通過參與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經歷建立“左、右”方位感的過程。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左、右”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與人交流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能確定物體左、右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教學過程:
一、趣味游戲,導入新課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師:喜歡吃糖的小朋友請舉起你的小手??纯茨闩e起的這只手,是你的哪只手?(右手)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哪只手?(左手)
2.小游戲:聽口令做動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師:剛才小朋友們已經了解了自己身體的“左”和“右”,其實生活中的“左”和“右”還有許許多多,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左”和“右”。
(板書課題:左 右)
設計意圖:由學生熟悉的左手、右手游戲引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左、右”。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一)自主學習,認識“左、右”
1.通讀教材第10頁的內容,標出不懂的地方。
2.自主做題,教師巡視,相機指導。
(1)認識右手。
①上課發(fā)言要先舉手,我們發(fā)言時一般舉? ? 手;
②我們行隊禮時使用的是? ? 手;
③平時我們用右手做? ? 、? ? 、? ? 。
(2)認識左手。
①右手之外的另一只手是? ? 手;
②右手寫字時,左手在? ? ;右手拿筷子的時候,左手在? ? 。
設計意圖:充分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基本理念,教師先不講,這時讓學生先學先練,必然會遇到困難,他們就會主動去自學課本,在課本中尋找線索,主動向別人請教,教師再進行引導。
3.檢查完成情況,點評訂正,重點講解。
師: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我們吃飯時,左手端碗,右手拿筷子;寫字時,左手壓本子,右手拿筆。現在請你仔細觀察,看我們身上還有像這樣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嗎?
生:有眼睛、耳朵、腳等。
師:同學們分清自己的左手、右手,與左手相對應的一邊是左邊,與右手相對應的一邊是右邊。請同學們記住,“左”字下邊是個“工”字,“右”字下邊是個“口”字。
設計意圖:《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北净顒右詫W生最熟悉的身體上的左、右作為判斷左右的標準,加強了對左、右知識的掌握和了解,方便記憶。
(二)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按順序擺一擺鉛筆、橡皮、文具盒、數學書等學具。
師:先來確定一下,擺在最左邊的是什么?擺在最右邊的是什么?橡皮的左邊是什么?右邊是什么?說一說每一個小物品的左邊和右邊分別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從身體上的左右擴展到身邊的物品,加深對左右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左右,分清了與左手相對應的一邊是左邊,與右手相對應的一邊是右邊。還認識了“左、右”兩個朋友。
設計意圖: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做一個簡單的小結,形成知識結構,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總結歸納能力。
三、鞏固訓練,解決問題
1.找同學。
面對老師,說說你左手邊的同學是誰?右手邊的同學是誰?背對老師,你左手邊的同學又是誰?右手邊的同學又是誰?
小結:以自我為中心,每轉一次左、右的人就會發(fā)生變化。左右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觀察者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2.爬樓梯。
接下來老師要帶同學們去爬樓梯,同學們想一想,上樓梯靠哪邊走?
生:右邊。
師:下樓梯時,我們又要靠哪邊走呢?
生:……
請看圖填空。
①下樓的小朋友靠( )邊走,上樓的小朋友靠( )邊走。
②上樓、下樓和在路上行走,我們都應靠( )邊走。
小結: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斷時以走路的人為標準。平時我們上下樓梯或在路上行走時,都要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會相撞,保證安全。
3.我能吃到你。
獨立完成課本練習二第6題。
設計意圖: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左、右”的理解。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同時在練習中體驗成功,獲得自信。
四、總結反思,暢談收獲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本節(jié)課你給自己評幾朵小紅花?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同時對自己的課堂表現做一個自我評價,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