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穎 易緣 王冬平
摘要:張愛玲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創(chuàng)作以小說成就最高,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充滿著強烈的悲劇意識。本文以《半生緣》為例,從作品中的人性、女性悲劇命運和蒼涼意境三個方面來探討張愛玲獨特的悲劇意識。
關鍵詞:《半生緣》;人性;命運;蒼涼;悲劇意識
引言
作為現(xiàn)代文學史上極富傳奇性的作家,張愛玲的小說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不只因為其作品精巧的結(jié)構(gòu)、華麗的語言帶給人無窮的藝術享受,更重要的是在這文字掩映之下作家苦心經(jīng)營的悲劇意識,成就了張愛玲作品的獨特。本文將從《半生緣》中人性、女性命運和小說蘊含的蒼涼意境三個角度來探究張愛玲的悲劇意識。
一、在人性中的體現(xiàn)
在《半生緣》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下,一部分人的人性逐漸變得扭曲、畸形、變態(tài)的全過程,人性惡的一面被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
在曼璐身上這種惡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因父親離去,一家人的生活難以維系,曼璐只好放棄愛情做了舞女,忍受著世俗的冷眼與嘲笑。她對此似乎已經(jīng)習以為常,但在不經(jīng)意間仍會表露出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當祝鴻才表示對曼楨有意思時,她說:“我犧牲了自己造就出來這樣一個人,不見得到了兒還是給人家做姨太太?你別想著顧家的女孩子全是姨太太胚——”①(P106)表面上是在罵顧鴻才,其話中之意卻是對妹妹曼楨的怨氣。她在潛意識中認為曼楨也應為自己也付出。曼璐將自己歸為姨太太,將曼楨歸為受過教育的清白女子,看似維護妹妹,實則隱藏恨意。
曼璐想借曼楨的肚子生孩子,“一來是鴻才自己看中的,二來到底是自己妹妹,容易控制些”①(P114),她心理發(fā)生明顯的改變——只有曼楨也“不純潔”,才會讓曼璐內(nèi)心有所平衡。但當曼璐發(fā)現(xiàn)自己的初戀豫瑾喜歡曼楨時,她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恨意。在她一手策劃下,祝鴻才強奸了曼楨,她說:“我也是和你一樣的人,一樣姊妹兩個,憑什么我就這樣賤,你就尊貴到這樣地步?” ①(P212)此時曼璐身上的“人性惡”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曼禎也“犧牲”了,曼璐以為是對自己的交代,到頭來不過是魚死網(wǎng)破而已。
曼璐雖然瘋狂,但最終還是有所悔悟痛苦的。在曼璐聽顧太太說曼楨為了生病的她不受刺激故意將豫瑾結(jié)婚的事瞞住時,突然才覺得愧疚:“或許也是錯怪了二妹,很不必把她恨到這樣?!?①(P204)盡管如此,也是騎虎難下了。在她去看被囚禁的妹妹時,也有些心虛。在之后的日子里,相信曼璐心中也是有所悔悟痛苦的吧。她盡管可恨,卻也可憐。
二、在女性悲劇命運中的體現(xiàn)
魯迅認為“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2]在《半生緣》中,開頭有多美好,結(jié)局就有多殘酷,這些人物都從美好走向了悲劇。對于人生,張愛玲曾這樣形容:“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里面爬滿了虱子?!?[3]《半生緣》中無論男女都仿佛被外界一種無形的力量裹挾著、控制著,像一只只無法掌控自己的陀螺。這里我們就著重談談曼楨的悲劇命運。
曼楨獨立樂觀、自愛自強,她外表柔弱,內(nèi)心堅強。大學畢業(yè)她就努力工作、賺錢養(yǎng)家,拒絕姐夫替她養(yǎng)活一家的請求,身兼數(shù)職;甚至因為害怕自己的家庭拖累世鈞而拒絕他的求婚。她在前期都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角色,在世人乃至顧太太都覺得姐姐很不齒時,她不受影響,認為姐姐“不是那種人,她其實是很忠厚的?!雹伲≒15)
曼楨出身卑微,但她對愛情勇敢執(zhí)著,面對有顯赫家世的世鈞毫不退縮。但命運總是殘酷,曼楨在自己姐姐的設計下,被姐夫強奸并囚禁起來。心中有著萬團怒火的她,卻在給了姐姐一巴掌后冷靜下來,“倒又想起她從前的好處來,過去這許多年來受著她的幫助,從來也沒跟她說過感激的話”①(P212)。而曼楨在生完孩子后,沒能逃離魔爪,將錯就錯嫁給祝鴻才。哀莫大于心死,曼楨最后嫁給祝鴻才,不得不說命運弄人。
文中其他的女性也像曼楨一樣,充滿了追逐、尋覓,懷著這樣那樣的欲望,想在這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可以立身,但結(jié)果卻是失望、荒涼。一切都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無論你怎樣逃都逃脫不了命運的網(wǎng),擺脫不了命運的捉弄。一切都是空虛,一切都沒有出路。
而這一點加上第一點中所提到的人性的描寫,成為了第三點——“蒼涼意境”的來源。
三、作品中的蒼涼意境
張愛玲曾說:“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于啟發(fā)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 [1](P143)在《半生緣》中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這種蒼涼之感。
小說一開篇便籠罩著這樣的氣氛:“他和曼楨從認識到分手,不過幾年的功夫,這幾年里面卻經(jīng)過這么許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樂都經(jīng)歷到了?!?①(P1)整部小說充滿著冰冷的氣息,尤其是在場景的描寫上更為明顯?!澳且惶斓年柟馐冀K很稀薄。一卷片子還沒有拍完,天就變了。趕緊走,走到半路上,已經(jīng)下起了霏霏的的春雪,下著下著就又變成了雨”。①(P8)讓人心生寒意?!八麄冊诔聊新犚娔巧n老的呼聲漸漸遠去,這一天的光陰也跟著那呼聲一同消逝了。這賣豆腐干的簡直就是時間老人?!?①(P97)更是壓抑、絕望。
小說中的婚姻大多都無愛。而曼楨和世鈞的真摯愛情,最終也難逃命運,“世鈞,我們回不去了。”①(P341)包含著無限心酸。張愛玲有著浮世的悲哀,她故意安排陰差陽錯,或許是最好的結(jié)局。留給我們的有遺憾、痛楚,卻讓人更能感受那種百轉(zhuǎn)千回、余音不絕的蒼涼,感受張愛玲蒼涼的人生抒嘆。那種透骨的涼意,像南方的冬,漸漸深入骨髓,一寸一寸向你滲透。仿佛眼中的色彩全部凋零,只余下那白茫茫的一片大地。
小說對人性和命運的描寫入木三分,而那蒼涼的韻味也始終回蕩心中。張愛玲說:“他們雖然不過是軟弱的凡人,不及英雄有力,但正是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時代的總量?!?[1](P144)但正是這些“軟弱的凡人”代表著人生的根本,沒有那么多的悲壯,卻告訴人們蒼涼無處不在。
結(jié)束語
張愛玲是一個具有強烈悲劇意識的作家,《半生緣》運用近乎冷酷的手法寫著人性的弱點、扭曲;揭示了女性命運的悲劇;體現(xiàn)了蒼涼之感。小說凸顯出了張愛玲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和對人生細微的悲劇內(nèi)容的把握,從而使悲劇的內(nèi)容更為貼近人生現(xiàn)實,她叩問了人類存在之意義,寫出了精彩的人生悲劇。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識,也正是因為這樣,才顯得豐富而深刻。
參考文獻:
[1]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
[2] ?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J].語絲.1925年第15期.
[3] ?張愛玲.我的天才夢[A].張愛玲全集(第一卷)[M].??冢汉D铣霭嫔纾?995.137.
注釋:
① ?張愛玲.半生緣[M].北京出版集團公司.2012年6月第一版.
(作者單位: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