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勝
摘要:教育部提出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目的是培養(yǎng)適應學生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落實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也是適應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本文以詩歌教學為例,從三個方面談談通過校本作業(yè)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校本作業(yè)? 詩歌教學
我國提出全面發(fā)展教育,一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要求;三是素質教育,強調學生要全面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質。21世紀的今天,教育部提出的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為學生終身幸福和社會健康發(fā)展而服務的,是作為一個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不可缺失的一個方面。那么,作為一線教師該怎樣在日常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素養(yǎng)?下面談談筆者在進行詩歌教學時的幾點嘗試:
一、提高學生的人文底蘊
(一)誦讀詩歌
詩歌特有的節(jié)奏感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內心情感,特別是律詩,語言形式整齊劃一,有一定的韻律規(guī)范和對仗規(guī)范。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隨風潛入夜”“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詩歌都用一種非常簡潔而整齊的語言來準確地表達詩人的生活體驗。所以,教學詩歌時,誦讀就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誦讀是鑒賞詩歌的起步,在課堂上,筆者往往給學生大量時間,安排大量的誦讀環(huán)節(jié)。首先,讓學生通讀詩歌,掃除文字障礙。其次,在對詩歌有了整體的感受之后,通過誦讀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格律和內容。這個時候,筆者配以音樂,讓學生慢讀,讓他們對詩歌的節(jié)奏和格律有更直觀的體驗。有時候,還會穿插名家范讀,讓學生比較誦讀效果。最后,配合小組比賽等誦讀課堂活動,讓學生集中誦讀,升華進一步的感受。通過誦讀,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格律美、音韻美,提升對詩歌思想情感的把握。
(二)了解作品的藝術手法
如人教版必修第二單元,選的是先秦至南北朝的詩歌作品。包括《詩經·氓》《采薇》《離騷》《孔雀東南飛》《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這些作品,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重要源頭,也為后來唐代五言格律詩奠定了基礎。詩歌中所表達的內容以及用來表達的藝術技巧都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但其中又有共同之處,即《詩經》的現(xiàn)實藝術風格,對后世詩歌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氓》是一首關于棄婦不幸婚姻的長詩,非常生動地表達了女主角的遭遇和命運。敘事和歌詞融為一體,這種形式的“中國風格”直接影響了兩千多年的敘事詩。我們可以在樂府詩的《孔雀東南飛》和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看到它的影子。
(三)探索詩人在詩歌中的人生追求
教學選修教材中李白的《將進酒》,詩的內容乍一看是消極的,詩人感嘆青春易逝,抱負難以實現(xiàn),人生如同夢境,不如趁著年輕及時行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種看似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一般失意、落魄文人都會有。但李白這首詩中自始至終充滿著強烈的自信、豪邁的氣勢。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充分反映了詩人的不甘沉淪、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自信的價值觀、人生觀。
詩人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的對人生價值的不懈追求,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這是最基本的“詩言志”。面對國破山河,詩人有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無限傷感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視死如歸。強烈的愛國心和對天下的責任感是詩人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xiàn)。面對黑暗和腐朽的社會,詩人有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放氣概和灑脫情懷。因此,校本作業(yè)可以設置成探索詩人的情感,通過詩歌啟發(fā)我們認識人類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引導學生對人生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鼓勵他們不斷探索人生的意義。
(四)幫助學生塑造完美人格
從《詩經》的“溫柔敦厚”到屈原的“世人皆濁我獨清”,從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到李白的“斗酒詩百篇”,從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到李清照的“欲語淚先流”,仁慈、善良、灑脫、豪邁……這些思想和情感在古詩中以各種具體而感性的形式呈現(xiàn)而出,使古詩具有永恒的吸引力。例如,岳飛的《滿江紅》以其低落但強勁的勢頭感染了后世的青少年,詩人的高尚人格和魅力令人印象深刻。那種氣貫長虹的道德情操能激發(fā)讀者對高尚道德品質的不懈追求,從而激發(fā)華夏兒女的愛國主義情懷。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歌教學重要的是喚起學生對未知世界的向往,通過喚醒學生的想象力與浪漫主義精神,能更好地領會詩歌中深刻的思想性與人文性,從而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價值觀,可以實現(xiàn)“文學使人變得更加美好”的教育目的。
二、樹立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眾所周知,《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眾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屈原堅持“善治”的理想,與楚國腐朽的貴族群體做斗爭。學習《離騷》必須讓學生先了解屈原的生活,感受他高尚的品質、忠誠和愛國主義精神。因此筆者在校本作業(yè)中做了以下設計:(1)屈原和誰在沖突?你能說出相關的詩句嗎?“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表現(xiàn)了屈原與楚懷王的矛盾,“靈修”本指神仙,這里是指楚懷王賢侫不分,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聽信身邊小人的挑撥唆使,漸漸地疏遠了屈原。(2)屈原與群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矛盾?屈原“美政”的理想是振興楚國,統(tǒng)一天下,以民為本,實行德治,懲治奸邪。考慮到屈原的理想將不可避免地侵犯部長們的各種特權和利益,他與小團體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因此在現(xiàn)實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堵墻。(3)屈原面對楚懷王身邊一群勢利小人的惡意中傷及楚懷王的疏遠,他妥協(xié)了嗎?他為自己的生活做了什么選擇?從作者的感受中,可以看出表現(xiàn)詩人心靈的句子是不少的。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
《論語》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正是這種非同凡響的聯(lián)想和想象力,讓詩人將眼光移向幽深的太空,留心太陽、月亮和星星,研討天體運動。把生命的活力化作永不停息地對自然的探索,“上下求索”人類的起源、宇宙自然的奧秘。
屈原是一位不平凡的詩人,“楚辭”是“絕后空前”的帶有楚地特色的偉大作品?!短靻枴氛自娪梢粋€個問題組成,它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歷史、社會的看法和懷疑,充滿了哲理?!八旃胖?,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讓學生把它翻譯一下:浩瀚而無邊的宇宙,蜿蜒而邃遠。盤古哪里有啊,天地從何開始……恒星生生死死,在這天地間,看不見九個星球繞日旋轉,還有那白天和黑夜及四季的輪回。錦繡花繁春光明媚,冬雪皚皚好似白玉掛滿天際。
通過翻譯作業(yè),學生就能明白詩人在問“九天之間、天是圓的嗎?如果天地兩個都是圓的,是圓還是橢圓呢?如果是橢圓的,是南北方向更長還是東西方向更短,短的程度又如何呢?這實際上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經度和緯度……”詩人正是通過假設思維—邏輯推演—實例論證的思維方式,進行科學的質疑和探索,因此說《天問》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弊鳂I(yè)做完,學生自然能反思:古人都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21世紀的我們能不具備嗎?堅持這樣的作業(yè),可以培養(yǎng)學生求實探索的科學態(tài)度。(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