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彬,張 娜,侯可可,李 娜,劉應芬,江 敏
(1.成都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醫(yī)療中心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66 2.四川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04,3.成都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醫(yī)療中心檢驗科,四川 成都 610066)
2019年12月,我國武漢部分醫(yī)療機構陸續(xù)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人,2020年1月7日,實驗室檢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病原體初步判定為新型冠狀病毒,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2月22日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英文名稱修訂為“COVID-19”[1],本病具有潛伏期長、傳染力極強的特點,1個月內蔓延至全國及全球數十個國家,截止2020年2月21日零時共確診74680例,死亡2122例,全國范圍內工廠延遲開工、學生延期開學,對國計民生造成巨大影響。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需要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病毒核酸檢測,核酸檢測目前存在采樣、試劑盒局限及敏感性不高等諸多問題導致準確度不高,影像學如能早期篩查出疑似病例、早期隔離患者,對于患者的早期收治并切斷傳染源,盡快戰(zhàn)勝此次疫情有著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對于評價療效、追蹤隨訪患者愈后有著重要的意義,醫(yī)學影像學科前所未有地引起了國人的關注。現將72例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17日至2020年2月20日成都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醫(yī)療中心確診COVID-19的72例患者,男41例,女31例,年齡3個月~81歲[(47.6±16.1)歲]歲,截止2020年2月20日治愈出院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齡19~68歲[(43.7±14.1)歲],死亡3例,年齡64~80歲[(73.6±6.9)歲]。主要臨床表現為:發(fā)熱、干咳無痰、肌肉酸痛、乏力、腹痛、腹瀉等。本組患者均經病毒核酸檢測證實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1.2 檢查方法使用GE公司Signa Twin Speed16層螺旋CT,患者仰臥吸氣后屏氣掃描,掃描范圍從胸廓入口至橫膈下方,掃描參數:120 kV、70~450 mA,層厚5 mm,層間距5 mm,薄層層厚1 mm,層間距1 mm。DR使用日本島津公司移動式數字攝影X射線機MUX-2000,在72例患者中,胸部CT平掃67例并加高分辨率CT(HRCT)掃描,均使用冠狀位、矢狀位重建,床旁胸部前后位攝片21例。
2.1 病變部位、范圍及形態(tài)本組67例行CT檢查,各期CT影像表現及病灶分布特點,見表1。早期CT觀察到2例肺內無陽性發(fā)現;65例肺內病灶呈現片狀、結節(jié)狀磨玻璃影,其中47例伴增粗的血管影,39例伴支氣管氣象(見圖1),17例病灶起源于外帶,28例病灶起源于外中帶,20例病灶起源于內中外帶;單側單葉7例,單側多葉11例,雙肺多葉49例,進展期雙肺均不同程度出現網格、條索影,53例出現灶性、節(jié)段性、肺葉實變影,11例灶周出現支氣管擴張影,4例見少量胸腔積液,3例進展期肺內出現含氣小囊腔形成(見圖2);吸收期磨玻璃影逐漸消散,以纖維化灶明顯,磨玻璃影、索條影、小片狀實變影并存,其中5例實變影邊緣模糊;42例出院前行CT檢查,肺內仍存在少許磨玻璃影、片狀實變影。21例患者進行了床旁DR攝片,5例無陽性發(fā)現,16例表現為雙肺不同程度的斑點、斑片、條狀密度增高影,以中下肺野明顯,部分肺葉實變,1例患者間隔1天復查雙肺病灶明顯消散(見圖3),2例患者進展迅速,最后一次檢查呈“白肺”樣改變,1天后搶救無效死亡。
表1 新冠病毒性肺炎患者各期CT影像表現及病灶分布特點 [n(%)]
圖1 1例新冠病毒性肺炎患者胸部CT各期影像表現 a:入院時雙肺散在片狀磨玻璃影,可見支氣管氣象(箭頭);b、c:第7天出院前復查,右肺上葉病灶范圍縮小,右肺下葉邊緣模糊的大片狀實變影;d:出院11天后復查,雙肺病灶進一步吸收,左肺上葉新增磨玻璃影(箭頭)
圖2 1例新冠病毒性肺炎患者肺氣囊形成的胸部CT表現 a:入院時左肺上葉胸膜下少許淡薄的磨玻璃影(箭頭); b:5天后復查,磨玻璃影范圍增大伴含氣囊腔(箭頭)
圖3 1例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胸部影像學表現 a:床旁DR雙肺散在大片密度增高影;b:第3天復查DR;c:第5天復查DR; d:12天后復查胸部CT,雙肺散在小斑片、纖維條索影,雙側胸腔少量積液
2.2 鑒別診斷①其他病毒肺炎:亦是以肺間質病變?yōu)橹?,普遍表現為彌漫的大片狀磨玻璃密度影、小葉間隔增厚并不同程度的肺實變,雙側對稱分布相對多見,病變進展較慢[1],新冠肺炎雙肺外帶起病向中心推進相對多見,病變進展快,結合流行病學史、早期實驗室檢查顯示白細胞總數正?;蚪档?、淋巴細胞計數減少,對于本病的診斷幫助大,確診須配合核酸檢測。②細菌性肺炎:為沿支氣管分布的斑片狀影,可呈段或葉的實變[2],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增高,抗感染治療有效。
圖4 1例新冠肺炎患者出現肺水腫的胸部CT軸位、冠狀位重建 a:入院時雙肺散在少許片狀磨玻璃影;b、c:7天后復查雙肺對稱的大片磨玻璃影、小片狀實變影,雙側胸腔少量積液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起病以肺間質為主,CT尤其是高分辨率CT(HRCT)對細微結構顯示更清晰。病灶早期多表現為單肺或雙肺大小不等的片狀磨玻璃影,提示為小葉內間隔增厚,病變分布于雙側胸膜下或雙肺外中帶,特別是背側明顯,可能是由于病毒位于此處,此處毛細血管最為豐富,并且小葉周圍的淋巴回流是向胸膜下和小葉間隔的外周引流,此處發(fā)生激烈的炎性反應并向胸膜側彌散[3],這也可以解釋多數患者早期出現干咳無痰的原因;病灶隨機分布于內中帶,可能是由于小葉核心區(qū)域淋巴向中心引流所致。病灶內多伴有支氣管氣象而很少引起支氣管壁增厚(見圖1a),是由于病毒累及外周間質,尚未侵犯支氣管[4],病灶內及周圍血管影增粗屬于炎性病變的一般規(guī)律,周圍的炎性刺激,血管通透性增高,導致毛細血管擴張,肺動脈增粗[5],此期征象的出現對于新冠肺炎有高度提示價值,結合臨床表現及流行病學史,無論實驗室檢測如何都應該高度重視;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與普通病毒性肺炎相比病變進展快,少數數天內可轉為重癥或明顯消散,實變影出現與其組織病理學特征相一致,彌漫性肺泡損傷(肺泡內水腫,纖維素滲出),肺泡內出血,間質內多種炎細胞滲出形成透明膜[6],此期可分為兩個方向,加重和轉歸,如果向大范圍實變發(fā)展,提示病情不容樂觀,進而短時間內可演變?yōu)椤鞍追巍?,預后不佳[7],對于重癥、危重癥,特別是氣管插管患者CT檢查,可采用床旁DR復查。進展期如出現磨玻璃影、索條影、邊緣分割清楚的小片狀實變影并存,提示病灶在向機化、好轉方向演變,本組3例進展期胸膜下、支氣管血管束周圍出現小囊泡影(見圖2b),可能與終末呼吸性支氣管炎形成活瓣,遠端肺泡破裂融合,加上劇烈咳嗽肺泡壁破裂有關。部分患者發(fā)病過程中可能存在肺水腫征象,應給予關注(見圖4)。
經治療后多數輕癥患者轉入消散期,7~10天好轉出院,病灶范圍縮小,磨玻璃影、邊緣更加清晰的小片狀實變影、網狀條索影并存,少數可出現對機化病變對周圍支氣管的牽拉引起支氣管擴張。
根據國家衛(wèi)健委下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出院標準為: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癥狀明顯好轉,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連續(xù)兩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陰性(采樣時間間隔至少1天)[8],本組符合出院標準的42例,其中1例于出院后11天雙肺新增片狀磨玻璃影(圖1d),核酸檢測呈陽性,觀察出院前患者CT表現,以條索影、網格影為主,少量磨玻璃影、片狀邊緣模糊的實變影共存(見圖1c),有報道這是因為影像學表現滯后于臨床,對于這一提法筆者存疑,鑒于可能存在病毒載量低,核酸檢測假陰性,“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是否需要細化、CT可見片狀邊緣模糊實變影是否歸為痊愈、是否需要繼續(xù)留觀不再次成為感染源以及復發(fā)率是多少等問題,由于后期追蹤尚有不足,今后需進一步展開研究。
綜上所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符合病毒性肺炎類影像學表現并有一定特征性,結合臨床表現及流行病學史,CT作為早期重要的檢查手段,無論核酸檢測如何都應該高度重視;對于治療過程中進展期的變化,影像學可向臨床提供重要的信息;對于患者的出院隨訪復查更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由于DR密度分辨率低,早期、輕癥患者不推薦DR檢查,對于已確診重癥、危重癥,特別是氣管插管患者不適合CT檢查的,床旁DR仍是指導臨床療效評價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