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萍
(南寧市社會福利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目前,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增長的趨勢,針對治療無效的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均進行姑息治療,作為醫(yī)患雙方的新選擇[1]。人文關懷指的是醫(yī)護人員在濟寧基礎護理的情況下為其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進而使得人格尊嚴、文化及情感層次需求得到滿足,使得護理服務更具人性化的關懷與照護[2]。針對姑息治療患者予以人文關懷服務干預可使得患者能夠在人生最后一段時光有尊嚴地離開?;谏鲜鲅芯勘尘?,本次研究就取120例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給予不同的護理方法展開對比分析,闡述如下。
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31日治療的120例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借助雙盲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n=60)、試驗組(n=60)。
試 驗 組,男32 例,女28 例;年 齡40 ~75 歲,平 均(56.44±7.54)歲。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41~76歲,平均(57.98±7.57)歲。本次研究中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展開分析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展開以下對比,且得到倫理會批準。
2組患者均予以姑息治療;
在此基礎上對照組予以傳統(tǒng)護理干預;
試驗組予以人文關懷護理,(1)營造人文環(huán):醫(yī)務人員與患者需要積極配合保證病房環(huán)境整潔,可征求患者的需求及喜好營造住院環(huán)境,將生活用品放置隨手可及的地方,方便患者使用。同時可根據(jù)患者的年齡及文化程度安置到同病房,使得病友之間可以互相交流,緩解負面情緒,互相傳播正能量。(2)在護理細節(jié)中加入人文關懷。醫(yī)務人員可結合患者的根據(jù)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以及自我實現(xiàn)等層次進一步分析其需求,必要時可進行超前鎮(zhèn)痛,緩解其痛苦。在患者進行導尿、灌腸時必須要隱私操作,減少沒有必要的軀體暴露,維護其尊嚴。輸液時,可借助加熱器加溫液體,緩解因為冷刺激對患者造成的不適感。同時可使用積極暗示療法予以患者充分的安慰、支持,使得患者的被尊重感和接納感得到增強。(3)在優(yōu)質服務加入人文關懷:幫助患者準備免費雨傘、針線包、一次性紙杯、衛(wèi)生紙以及充電寶等生活小物品,方便其使用,使其能夠充分的患者感受到溫暖。
①護理滿意度:以本院的滿意度自制問卷進行調查,總發(fā)放120份問卷,且回收率是100%,分級3個等級,包括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及不滿意,總評分分別為>90分、70~90分及<70分。
②負性情緒:借助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別評估氣焦慮及抑郁狀態(tài),且2者得分越高,表示負性情緒越重[3]。
③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行評定,得分越低說明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好[4]。
④生活質量改善評分:借助生活質量量表(QOL)進行評估,主要分為4個項目,包括軀體、社會、情感職能以及總體健康,得分與患者的生活質量呈正比[5]。
以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本研究數(shù)據(jù),分別是連續(xù)性變量資料(負性情緒、睡眠質量、生活質量改善評分)及定性資料(護理滿意度),依次使用(±s)表示,t檢驗,(n,%)表示,x2檢驗;得出數(shù)據(jù)若P<0.05,即表示差異顯著,若P>0.05,即表示無差異。
以表1所示,試驗組(98.33%)相較于對照組(83.33%)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評定護理滿意度[n(%)]
以表2所示,護理前,2組患者的負性情緒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負性情緒減輕,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評定負性情緒(±s,分)
表2 評定負性情緒(±s,分)
組別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試驗組 42.37±3.5210.26±2.4544.76±3.6511.49±1.41對照組 42.56±3.5325.52±2.3344.53±3.4222.53±1.37 t 0.2952 34.9607 0.4114 43.4980 P 0.7683 0.0000 0.6815 0.0000
以表3所示,護理前,2組患者的睡眠質量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評定睡眠質量(±s,分)
表3 評定睡眠質量(±s,分)
組別 例數(shù) 護理前 護理后試驗組 60 12.68±2.61 7.21±1.01對照組 60 12.69±2.58 9.69±1.51 t-- 0.0211 10.5744 P-- 0.9832 0.0000
以表4所示,入院時,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評分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前,試驗組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評分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評定生活質量改善評分(±s,分)
表4 評定生活質量改善評分(±s,分)
組別 社會功能 軀體功能 情感職能 總體健康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試驗組 3.26±0.23 5.42±0.81 8.45±2.15 16.88±2.36 6.24±1.23 9.84±1.62 8.55±2.49 11.37±1.82對照組 3.24±0.27 4.15±0.59 8.65±2.62 11.53±2.44 6.22±1.69 6.42±1.76 8.68±2.84 9.54±1.10 t 0.4367 9.8167 0.4570 12.2079 0.0741 11.0745 0.2666 6.6656 P 0.6631 0.0000 0.6484 0.0000 0.9410 0.0000 0.7902 0.0000
大部分姑息治療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均會因為恐懼死亡、經(jīng)濟負擔以及軀體疼痛不適引發(fā)各種負性情緒,例如焦慮、抑郁與睡眠障礙等,負性情緒過重會使得患者的睡眠發(fā)生嚴重障礙,進而形成一定的惡性循環(huán),對患者的生命質量造成直接的影響[6]。
本次研究中,試驗組(98.33%)相較于對照組(83.33%)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高;護理后,試驗組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負性情緒減輕,睡眠質量較低,生活質量改善評分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充分驗證晚期惡性腫瘤姑息治療患者配合人文關懷護理有助于改善睡眠狀態(tài)與負性情緒。現(xiàn)如今,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在臨床中的不斷轉變,將患者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護理模式逐漸受到廣大醫(yī)務工作者的青睞。人文關懷重在提倡重視患者的人格與尊嚴,權利與需求,進而為患者創(chuàng)建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且在各項護理細節(jié)中均融入人文關懷及優(yōu)質服務,將人文關懷作為護理工作的基本原則以及出發(fā)點,進而為其提供真誠關懷及人性化的護理措施,最大程度上滿足患者的臨終需求[7-8]。
綜合上述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在姑息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人文關懷護理優(yōu)勢顯著,在易于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的同時改善負性情緒,提升睡眠質量與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與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