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芳,宮 婷,劉 琴,劉歡歡,朱冬梅
(安徽省第二人民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安徽 合肥 230041)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由肺內原因或肺外原因引起的以頑固性低氧血癥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綜合征[1]。胸悶、呼吸急促、呼吸窘迫、口唇發(fā)紺、咳嗽是此病患者的典型癥狀。此病患者的病情危重,需在重癥監(jiān)護室(ICU)接受治療。肺康復護理是指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為主要目標的一種護理模式[2]。本文將近年來在安徽省第二人民醫(yī)院ICU 接受治療的86 例ARDS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對其進行分階段肺康復護理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期間在安徽省第二人民醫(yī)院ICU 接受治療的86 例ARDS 患者。其病情均符合“ARDS 診斷標準-2012 柏林”中關于ARDS的診斷標準,均存在胸悶、呼吸急促、呼吸窘迫、口唇發(fā)紺、咳嗽等癥狀,均在ICU 接受治療,且其本人(或其家屬)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其中,排除合并有抑郁癥、發(fā)生嚴重的院內感染、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病歷資料缺失或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將這些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n=43)與對照組(n=43)。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18 ~78 歲,平均年齡為(63.48±6.48)歲;其中,男女分別有23 例和20 例。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0 ~75 歲,平均年齡為(63.41±6.37)歲;其中,男女分別有25 例和1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其均進行機械通氣、補液、糾正酸堿失衡、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同時用糖皮質激素、抗凝劑、血管活性藥物、抗氧化劑、β 受體激動劑等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在此期間,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病情監(jiān)測、用藥護理、呼吸道護理、口腔護理、管道護理、心理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分階段肺康復護理,方法是:1)呼吸不穩(wěn)定階段的肺康復護理。在此階段,注意監(jiān)測患者血壓、血氧飽和度、氧合指數、心率等指標的變化情況。若發(fā)現其上述指標出現異常,應及時向醫(yī)生報告。協助患者取仰臥位或半臥位,將其床頭抬高30°左右。在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時,將其潮氣量設為4 ~6 ml/kg,將其呼氣末正壓設為15 ~25 cmH2O,將其間斷性肺復張的時間設為30 s ~2 min,每天對其進行10 ~12 次的間斷性肺復張。每次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為3 ~6 h,每天通氣4 次。鼓勵患者定期咳痰,在必要時可使用纖維支氣管鏡對其進行吸痰。每天被動活動患者的肢體并按摩其四肢的肌肉,以防其出現關節(jié)粘連或肌肉萎縮等情況。2)呼吸相對穩(wěn)定階段的肺康復護理。在此階段,繼續(xù)遵醫(yī)囑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使其氧合指數達到150 mmHg 左右。在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時,將其潮氣量增至6 ~8 ml/kg,將其呼氣末正壓降至15 ~20 cmH2O,將其間斷性肺復張的時間增至3 ~5 min,每天對其進行6 ~8 次的間斷性肺復張。每次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為30 ~60 min,每天通氣6 次。在進行機械通氣期間,若發(fā)現患者出現人機對抗的情況,應及時通知醫(yī)生,并協助醫(yī)生進行處理。定期清潔患者的口腔和鼻腔,鼓勵其積極地咳痰,在必要時可使用纖維支氣管鏡對其進行吸痰。定期協助患者取高坐位或高側位,以利于其呼吸。在進行機械通氣的間歇時,指導患者進行肌力鍛煉和呼吸功能鍛煉。3)呼吸穩(wěn)定階段的肺康復護理。在此階段,采用壓力支持模式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并讓其間斷性脫離呼吸機,以為其徹底脫機做準備。鼓勵患者自主咳痰,指導其進行深呼吸訓練、吹氣球訓練、床旁坐位訓練、下床站立訓練和步行訓練等。在訓練時,注意觀察患者血氧飽和度、血壓、心率等指標的變化情況。若發(fā)現其上述指標出現異常,應立即讓其停止鍛煉并臥床休息。
治護前、治護3 d 后、5 d 后及7 d 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氧合指數。護理后,比較兩組患者不良事件(如氣胸、誤吸、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皮下氣腫等)的發(fā)生率。治護后,比較兩組患者接受機械通氣的時間、入住ICU 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采用自擬的調查問卷(總分為100 分)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颊叽藛柧淼脑u分≥85 分、為60 ~84 分、<60 分,分別表示其對護理工作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倽M意率=(非常滿意例數+ 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 19.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護前,兩組患者的氧合指數相比,P >0.05。治護3 d 后、5 d 后及7 d 后,觀察組患者的氧合指數均大于對照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分別為4.65% 與23.26%,二者相比,P <0.05。詳見表2。
表1 對比治護前后兩組患者的氧合指數(mmHg,±s)
表1 對比治護前后兩組患者的氧合指數(mmHg,±s)
組別 例數 治護前 治護3 d 后 治護5 d 后 治護7 d 后對照組 43 90.23±10.23 106.21±20.24 157.21±20.24 203.58±12.57觀察組 43 90.17±14.21 134.24±20.25 209.17±20.18 258.74±12.55 t 值 0.022 6.419 2.1497 20.393 P 值 0.982 0.001 0.034 0.001
表2 對比護理后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
治護后,觀察組患者接受機械通氣的時間、入住ICU 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 <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治護后兩組患者接受機械通氣的時間、入住ICU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d,±s)
表3 對比治護后兩組患者接受機械通氣的時間、入住ICU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d,±s)
組別 例數 接受機械通氣的時間 入住ICU 的時間 住院的時間對照組 43 7.54±0.95 12.25±1.35 21.58±3.06觀察組 43 5.85±0.92 8.25±1.23 16.74±2.04 t 值 8.379 13.687 10.947 P 值 0.001 0.001 0.001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分別為95.35%與81.4%,二者相比,P <0.05。詳見表4。
表4 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
ARDS 是一種嚴重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目前,臨床上對此病患者主要是進行機械通氣和藥物治療。有研究指出,ARDS 患者的臨床療效和預后不僅與其病情的嚴重程度和為其制定的治療方案有關,也與對其進行護理的質量密切相關[3]。肺康復護理是指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為主要目標的一種護理模式。對在ICU 接受治療的ARDS 患者進行分階段肺康復護理時,可在其病情的不同階段為其采取有針對性的肺康復護理措施,進而可有效地改善其肺功能,降低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其臨床療效[4-8]。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護后,觀察組患者的氧合指數、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接受機械通氣的時間、入住ICU 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和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這與鄧鳴林[9]的研究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對在ICU 接受治療的ARDS 患者進行分階段肺康復護理能顯著改善其氧合指數,降低其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縮短其康復的時間,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