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學勤
(夏邑縣第二人民醫(yī)院 中醫(yī)內(nèi)科,河南 商丘 476400)
慢性胃炎是我國臨床上最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其發(fā)病率高達60%,主要表現(xiàn)為胃部疼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1]?;颊甙l(fā)病初期往往不注重胃部檢查,只通過服用藥物緩解胃部疼痛,長期反復發(fā)作加上治療不及時導致慢性胃炎形成,嚴重時甚至可發(fā)生胃癌[2]。祖國醫(yī)學定義慢性胃炎主要表現(xiàn)為脾胃失調(diào)造成虛實夾雜之癥,應以健脾護肝、養(yǎng)胃消食為治療原則[3]。本研究選用補氣運脾湯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胃炎,旨在探討其對脾胃虛弱型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夏邑縣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例補脾胃虛弱型慢性胃炎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8~55歲,平均(35.26±4.28)歲;病程6個月~3 a,平均(1.78±0.58)a。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9~56歲,平均(36.28±4.56)歲;病程7個月~4 a,平均(1.88±0.61)a。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①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慢性胃炎診治共識意見》中相關(guān)標準[4],即部分患者出現(xiàn)上腹部有壓痛感或飽脹感、噯氣、反酸、惡心、食欲不振或貧血等癥狀;電子胃鏡檢查為慢性胃炎。②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脾胃虛弱型[5],主癥為脘腹脹痛或隱痛,次癥為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渾身乏力,舌苔薄白,脈細沉。③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藥物過敏;②合并嚴重胃部病變;③近期接受其他相關(guān)藥物治療;④妊娠或哺乳期。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接受西藥治療,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廣東逸舒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041)口服,每次20 mg,每日2次;硫糖鋁片(華潤紫竹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043)口服,每次0.25 g,每日3次;多潘立酮片(佛山手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370)口服,每次10 mg,每日3次。若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加用阿莫西林膠囊(國藥集團汕頭金石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3254),每次1 g,每日2次。觀察組接受補氣運脾湯治療,組方:法半夏、厚樸、砂仁各10 g,香附、茯苓、枳殼、白及、白術(shù)各12 g,烏賊骨15 g,黃芪、黨參各20 g,生牡蠣30 g。以上諸藥加水煎煮取汁200 mL,分2次服用。兩組連續(xù)服用1個月。
1.4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臨床癥狀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0%為痊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60%為顯效;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有所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為有效;臨床癥狀無變化,證候積分減少<30%為無效[6]。將痊愈、顯效及有效計為總有效。(2)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采用中醫(yī)證候積分量表評估患者胃痛、胃脹、惡心、食欲不振等情況,根據(jù)嚴重程度分別計0~5分,分值越高臨床癥狀越嚴重。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胃痛、胃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主要發(fā)病因素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病毒或其他毒素、藥物、膽汁反流、環(huán)境變化、生活習慣等[7]。常見慢性胃炎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和慢性糜爛性胃炎,大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或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隱痛、反酸、食欲不振、餐后飽脹等。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經(jīng)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胃痛、胃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使用補氣運脾湯較使用西藥治療效果更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西醫(yī)臨床上常采用藥物治療慢性胃炎,可有效減輕患者胃酸過多或胃酸反流引起的胃痛癥狀,但無法有效根治該病。祖國醫(yī)學認為,慢性胃炎屬于“胃痛”“痞滿”等范疇,其病變部位在于胃,實質(zhì)與肝脾關(guān)系密切。肝郁氣滯,易導致脾胃失和、胃氣紊亂,從而引發(fā)噯氣、泛酸、惡心等癥狀。對于脾胃虛寒型患者應以健脾護肝、養(yǎng)胃消食為治療原則[8]。補氣運脾湯中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輔以白術(shù)、厚樸、茯苓、法半夏、黃芪可補中益氣、燥濕利水;砂仁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之功效,輔以香附、枳殼可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生牡蠣具有滋陰養(yǎng)血、活血充肌的功效,烏股賊具有收斂止血、制酸斂瘡的功效,輔以白芨可補血補肺、生肌止痛。以上諸藥聯(lián)合服用可疏肝解郁、健脾益氣、化濕開胃。因此,服用補氣運脾湯可有效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胃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治療總有效率。
綜上所述,對脾胃虛弱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補氣運脾湯治療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胃痛胃脹、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