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太卿,張存玲
(鄭州人民醫(yī)院 神經(jīng)內(nèi)科2病區(qū),河南 鄭州 450000)
帕金森病是一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性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肌張力提高、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等,嚴重影響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普拉克索屬于新一代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可持久作用于多巴胺受體,在帕金森病治療中取得一定療效。丘腦底核腦深部電刺激已被廣泛應用于運動障礙性疾病治療中,可有效改善異動癥、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等運動障礙[1]。本研究選取86例帕金森病患者,旨在探討丘腦底核腦深部電刺激與普拉克索聯(lián)合治療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鄭州人民醫(yī)院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86例帕金森病患者,以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43例)和對照組(43例),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62~85歲,平均(74.68±4.54)歲;病程1~8 a,平均(5.30±1.05)a。對照組男21例,女22例;年齡65~85歲,平均(75.45±4.25)歲;病程1~8 a,平均(5.24±1.10)a。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確診為帕金森??;②配合隨訪;③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類疾??;②對本研究藥物過敏;③由其他因素誘發(fā)的繼發(fā)性帕金森綜合征;④伴有其他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
1.3 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 口服普拉克索(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批準文號H20140917,規(guī)格:0.25 mg)治療,初始劑量為每次0.25 mg,每日3次,1周后,增加劑量至每次0.5 mg,每日3次,連續(xù)用藥3個月。
1.3.2觀察組 于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丘腦底核腦深部電刺激治療,方法如下:局麻,立體定向基架安裝,植入刺激電極,再植入固定電極,脈沖發(fā)生器埋置于鎖骨下,術后5周開啟刺激裝置。刺激參數(shù)設置:電壓1.8~3.5 V,頻率125~185 Hz,脈寬60~90 μs。連續(xù)治療3個月。
1.4 療效評估標準以帕金森氏病綜合評分量表評估,顯效:評分下降>50%;有效:評分下降20%~50%;無效:評分下降<20%??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觀察指標(1)療效。(2)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后以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評估智能恢復情況,評分越高認知能力越好;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評估日?;顒幽芰?,得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強。(3)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頭暈、腹瀉。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顯效23例,有效17例,無效3例;對照組顯效18例,有效15例,無效10例,觀察組總有效率[93.02%(40/43)]較對照組[76.74%(33/43)]高(χ2=4.441,P=0.035<0.05)。
2.2 MMSE和ADL評分治療前,兩組ADL、MMS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ADL和MMSE評分較治療前高,觀察組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MMSE評分和ADL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3個月后比較,bP<0.05;MMSE—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2.3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觀察組出現(xiàn)并發(fā)癥5例,其中腹瀉1例,頭暈2例,惡心嘔吐2例;對照組出現(xiàn)并發(fā)癥4例,其中腹瀉1例,頭暈2例,惡心嘔吐1例,觀察組不良反應[11.63%(5/43)]與對照組[9.30%(4/43)]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帕金森病屬于老年人群常發(fā)病,研究認為其發(fā)病與多巴胺能神經(jīng)元病變相關,而環(huán)境惡化、遺傳因素、年齡老化等因素均可誘發(fā)多巴胺能神經(jīng)元病變死亡[2]。近年來,臨床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并可通過手術提高療效。
普拉克索可選擇性結合D2、D3受體,阻滯多巴胺細胞衰亡,進而對黑質(zhì)神經(jīng)細胞起到保護作用,同時其半衰期較長,藥效持久,可有效減少用藥劑量。丘腦底核腦深部電刺激可通過影像學檢查立體定向靶點,并植入微電極,鎖骨下埋置脈沖發(fā)生器,術后5周后進行電刺激,可達到緩解患者運動障礙的目的,而電刺激靶點主要有腳橋核、蒼白球內(nèi)側部、丘腦腹中間核、丘腦底核等。相關研究表明,丘腦底核刺激效果好,且所需參數(shù)較低,被廣泛應用于腦深部電刺激術,并在帕金森病患者治療中取得良好效果[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丘腦底核腦深部電刺激,可有效提高療效。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ADL、MMSE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丘腦底核腦深部電刺激與普拉克索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認知水平,提高日常活動能力。李建軍等[4]研究表明,丘腦底核腦深部電刺激術不但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肌強直等癥狀,與傳統(tǒng)毀損術相比,還具有并發(fā)癥少,安全性高等特點。本研究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丘腦底核腦深部電刺激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丘腦底核腦深部電刺激與普拉克索聯(lián)合治療帕金森病患者,臨床效果顯著,并可有效提高患者認知水平,改善日常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