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彥
(徐州市傳染病醫(yī)院,江蘇 徐州 221004)
傳染病急診科是醫(yī)院內護理風險較高的一個科室,對于傳染病急診科患者來說,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幾率,對于提高患者的搶救效果以及改善預后來說意義重大。隨著我國醫(yī)療服務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護理干預開始被廣泛應用到傳染病急診科管理中來,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護理干預在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2 0 1 7年3月~2 0 1 8年3月間于本院接收的傳染病急診科患者中選取8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2例)與對照組(42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27~42歲,平均(34.5±7.5)歲;對照組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26~41歲,平均(33.5±7.5)歲。兩組一般資料可對比,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干預,明確劃分急診區(qū)域,懸掛標識以及分診流程圖,護理流程嚴格按照院內相關規(guī)定進行。
觀察組:給予護理干預,包括:①對急診區(qū)域進行嚴格劃分,并設立相應的警示標識,單獨將傳染性疾病劃分為一個區(qū)域,避免出現(xiàn)交叉感染的情況。②嚴格篩選急救人員,需經(jīng)過急救培訓及考核后方能上崗。③對患者實施心理安撫和疏導,增加患者康復信心,使其配合治療;重視院內護理轉運,準備好相關儀器設備以及搶救物品,提高安全意識。④控制傳染源,將感染患者隔離直至傳染性消失;切斷傳播途徑,加強對于院內水質水源等的保護;通知對感染患者進行隔離和檢查治療,加大對于易感人群的保護力度以及醫(yī)院衛(wèi)生資金及設備投入[1]。⑤對護理風險進行預測,并對患者基本資料進行完整記錄,確保記錄資料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⑴護理基本情況:包括護理缺陷發(fā)生率、護理投訴發(fā)生率、風險事件發(fā)生率。
⑵護理效果:采用自制護理質量評價量表評價護理質量,選取其中基礎護理質量、護理操作水平、溝通能力3個維度進行評價,計算總得分,滿分30分。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法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滿分5分。以上分值越高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情況越優(yōu)[2]。
研究數(shù)據(jù)行SPSS 20.0分析,計數(shù)資料選擇x2檢驗,計量資料選擇t檢驗,P<0.05代表差異顯著。
表1中觀察組護理缺陷、護理投訴、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護理基本情況對比[n(%)]
表2中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護理效果對比(±s)
表2 護理效果對比(±s)
組別 護理質量評分 護理滿意度評分觀察組(n=42) 28.12±0.59 4.25±0.13對照組(n=42) 20.33±0.47 3.48±0.25 t 66.928 17.709 P 0.000 0.000
急診科是急診患者接受搶救和治療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常常出現(xiàn)大量患者同時就診的情況,該科室工作繁忙,人流量大,病情復雜多樣,危重、緊急情況各異,為護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并且急診工作預見性較差,尤其是傳染疾病患者,無法對其病情進行詳細的判斷,使得護理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風險。風險管理是近年來臨床上廣泛應用的一種管理模式,通過對護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并對急診工作進行管理,從而保持急診工作的有序化和制度化[3]。但對于傳染病急診科患者來說,完善的護理風險管理措施,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急診搶救效果,使得其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加以護理干預,通過劃分病區(qū)、加強醫(yī)護人員專業(yè)知識培訓等有效降低了護理缺陷以及風險事件、投訴事件等的發(fā)生率,提高了醫(yī)院護理質量。同時通過對患者病情、搶救等進行真實完整記錄,為醫(yī)護人員提供了安全的保障。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缺陷、護理投訴、風險事件發(fā)生率較對照組均更低,且護理質量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較對照組均更高,與王文英[4]等學者研究結果符合。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可應用到傳染病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中來,可有效預防風險事件的發(fā)生,臨床實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