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敏,林麗芳,陳 羽*
(蘇州大學附屬常熟醫(yī)院(常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江蘇 常熟 215500)
腫瘤晚期患者大多會因多種因素陷入焦慮、抑郁、煩躁等負面情緒,生命質(zhì)量下降。安寧療護主要是對生命終末期的患者提供全面舒緩療護,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延長生存期,幫助患者安寧的度過生命的最后階段[1]。希望理論干預主要通過引導患者幻想未來美好事物,自主克服心理變化,從而實現(xiàn)預期目標[2]。在“優(yōu)生優(yōu)逝”的理念下,安寧療護和希望理論干預護理服務模式應用在腫瘤疾病晚期護理中,幫助患者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安心、平和度過生命最后階段。因此本研究選取我院的腫瘤晚期患者,實施希望理論干預聯(lián)合安寧療護,探究其在臨床上的使用效果、應用價值。
選出我院腫瘤科在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66例腫瘤晚期患者,以隨機分成對照組、研究組兩組,每組均是33例。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齡32~81歲,平均(56.53±8.22)歲;研究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齡33~82歲,平均(57.52±8.21)歲。對比腫瘤患者在臨床上的基本信息資料,結果發(fā)現(xiàn),數(shù)據(jù)間未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方式進行臨床護理。護理人員時刻觀察患者病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制定飲食護理計劃,遵醫(yī)囑對患者實施用藥指導,向其講解自身疾病相關知識,并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等。
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同時實施希望理論干預聯(lián)合安寧療護:
①希望理論干預:
(1)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醫(yī)院定期對相關科室護理人員培訓希望理論的定義、特征、構成及對患者的影響,豐富其專業(yè)知識,并將其應用于護理工作中。
(2)家屬陪同:家庭的支持是患者生命最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家屬互相鼓勵,讓患者在人生最后的站點拋開顧慮,是許多良藥不可及的。
(3)病友座談會召開:每月召開病友座談會,活動和形式多樣化,考慮病人的病情,可以在病房、活動室,讓充滿正能量的患者和家屬分享心路歷程,也可根據(jù)患者的特長和愛好,舉辦娛樂活動,讓他們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4)積極引導,面對死亡:受孔子“不知生,焉知死”的儒家思想,中國人害怕死亡,不敢面對死亡,但等真正死亡來臨,意識模糊不能言語時,未盡事宜已無法交待,應在患者清醒,有自我獨立判斷能力時,護士盡可能與家屬配合完成病人未了的心愿,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社會的支持,無憾而去。
②安寧療護:
(1)進行死亡引導:護理人員始終保持高度人道主義精神,主動同患者溝通,確立良好護患關系,了解患者、家屬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開展案例解讀、視頻播放等具有個性化的死亡教育,讓患者接受死亡是生命的必經(jīng)過程,降低恐懼感、平和心境。
(2)提高患者承受能力: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心理與生理承受能力加以評估,制定有針對性的告知方式,可通過直接、間接方式將患者病情向家屬告知。
(3)癥狀管理:在腫瘤晚期,患者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疼痛劇烈等臨床癥狀,醫(yī)護人員必須及時對癥處理。若疼痛劇烈,可通過注意力轉(zhuǎn)移、鎮(zhèn)痛等方法緩解疼痛;若呼吸困難,可適當使用熏香或按摩等方法幫助其緩解不適感;若食欲不振,可按患者喜好準備食物,讓患者盡可能食用。
(4)“優(yōu)逝”理念:護理人員應適時開導患者,讓其明白死亡是每個人必經(jīng)過程。腫瘤晚期患者給予心肺復蘇、氣管插管等搶救措施不但無任何意義,反而會增加患者的痛苦,所以護理人員應向其講解安詳逝世理念,讓患者用平和、安詳?shù)男膽B(tài)接受死亡,減少生命最后時刻的痛苦。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DS、SAS評分情況。
用SPSS 23.0專用軟件統(tǒng)計后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計量資料(±s)表示,t檢驗。P<0.05時,本組數(shù)據(jù)對比,存在著顯著差異。
護理干預前,兩組的SDS與SAS評分對比無差異性(P>0.05);護理干預后,研究組腫瘤患者的SDS、SAS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DS、SAS評分情況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DS、SAS評分情況對比(±s,分)
組別 SDS SA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n=33) 71.14±4.19 50.32±1.17 70.72±4.08 52.05±1.02對照組(n=33) 71.13±4.22 60.42±1.17 70.62±4.14 60.24±1.43 t 0.010 35.065 0.099 26.785 P 0.992 0.001 0.922 0.001
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多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患者和家屬的生活質(zhì)量。而希望是一種內(nèi)在力量,為人們生活力量的源泉[3],有學者提出,應對壓力最有效的因子之一便是希望,希望是對腫瘤晚期患者生命維持的重要因素。臨床上多數(shù)學者肯定希望對患者疾病適應力、健康狀況的正向積極影響,尤其是對腫瘤晚期患者,一定程度上激發(fā)患者對生活的信心與希望,使其更能夠適應治療過程中對身心造成的痛苦、壓力。同時,希望理論能夠?qū)颊叩纳尜|(zhì)量產(chǎn)生正向影響,護理人員的情緒疏導,能夠改善其消極不良心態(tài),生活希望越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便越高[4];安寧療護屬于一種新型的人性化醫(yī)療護理服務模式,應用在腫瘤晚期患者護理工作中,有效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讓其在人生最后階段擁有較高的生活質(zhì)量。安寧療護的服務對象為惡性腫瘤、其他致死疾病終末期患者,利用病情仔細整理后告知方式選擇、平靜接受死亡引導、安詳逝世理念灌輸以及全面照顧護理等服務加以干預,讓患者、家屬均能夠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生命最后時刻可以平靜、安詳?shù)碾x開,使生活最后的尊嚴得以保留[5]。根據(jù)本次研究結果,在實施希望理論干預聯(lián)合安寧療護后,患者的SDS與SAS評分均降低,說明該聯(lián)合護理方法可改善患者心境,使其更加平和的面對自身疾病、最終結果,應用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對腫瘤晚期患者實施希望理論干預聯(lián)合安寧療護,能夠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態(tài),增加對生活的希望,接受最終死亡結果,獲得最后的生命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