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柯爾文手勢是19世紀70年代由約翰·柯爾文首創(chuàng)的,它借助不同的手勢和不同的高低位置來代表七個不同的音符,通過手勢形狀的變化來表現(xiàn)不同的唱名,通過手勢高度的變化來表現(xiàn)不同的音高。本文闡述了柯爾文手勢在小學歌唱教學中的運用,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音高感念、提高讀譜能力、鍛煉多聲部思維的能力。
【關鍵詞】柯爾文手勢;小學歌唱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8-0187-02
【本文著錄格式】邵小麗.淺談柯爾文手勢在歌唱教學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20,04(08):187-188.
背景
歌唱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位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對歌唱教學比較重視,注重對演唱姿勢、演唱音準、音樂表現(xiàn)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yǎng)。但是,在實際檢測中我們發(fā)現(xiàn),班級學生在齊唱時音準較好、音色也比較和諧,但在期末進行“個唱”測試時發(fā)現(xiàn)情況不容樂觀,主要原因是音準欠佳、歌唱的方法不準確、音樂的表現(xiàn)力缺乏……其中“音準”問題尤其突出。
現(xiàn)在社會上的培訓班五花八門,各個班級中在外學習樂器的學生也不少,我曾對自己所任教的三年級四個班進行了統(tǒng)計調查,發(fā)現(xiàn)每個班至少有10%的學生在校外的輔導班進行器樂學習,學習的種類也非常繁多:鋼琴、古箏、葫蘆絲、笛子、琵琶、架子鼓等。對于這些學習樂器的孩子,我進行了讀譜能力的測試,發(fā)現(xiàn)器樂的學習和學生的識譜能力并不成正比,很多學生樂器已考出5級、6級,但只能讀識自己學過的曲目,如果是一首全新的曲子,學生的讀譜能力極弱。
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老師在教學合唱時態(tài)度不一,有些對其視而不見,按齊唱的方式進行教學;有些進行隨意修改,擅自降低合唱的難度。大多數(shù)孩子面對合唱也如臨大敵,總是刻意唱響自己的聲部,或直接掩耳,不受另外聲部的干擾,如此做法,違背了教學的初衷,學生也感受不到合唱中和聲所帶來的無限魅力。
由此可見,我們的孩子為什么唱不好歌,那是因為他們在音準、讀譜、合唱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只有先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將歌曲唱得優(yōu)美動聽。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把柯爾文手勢引入在歌唱教學中,努力讓學生建立準確的音高概念,提高識譜興趣,鍛煉多聲部思維能力。
柯爾文手勢是19世紀70年代由約翰·柯爾文首創(chuàng)的,它借助不同的手勢和不同的高低位置來代表七個不同的音符,通過手勢形狀的變化來表現(xiàn)不同的唱名,通過手勢高度的變化來表現(xiàn)不同的音高,因此,將柯達伊手勢運用在課堂中,對建立音高感念、提高讀譜能力、鍛煉多聲部思維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一、運用柯爾文手勢,建立準確的音高概念
歌唱教學在音樂教學中占著重要的地位,而音準是歌唱教學的基礎,沒有了音準,音樂的美感無從談起,所以學生對音準能力的把握,直接決定了學生能不能唱好歌。馬克思曾說過:“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確實,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注重聽覺的訓練,音準教學多建立在聽的基礎上。但隨著柯爾文手勢的加入,學生們除了聽覺的訓練,又增加了新的感覺體驗——視覺。學生可以通過手勢形狀的變化來感知不同的唱名,也可以根據(jù)手勢高度的變化來感受不同的音高,音高在學生心目中不是只能聽得見,還能看得清、摸得著。
例如,教師在進行音階教學的時候,可以把全班的學生分成八個組,每一組代表一個音符,通過老師做手勢、學生唱唱名的方法進行音階的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不僅對本組的音高有了概念,對其他組的音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時候,老師就可以進行隨意點唱,點到哪個組那個組就唱出本組的音;在此項訓練期間,教師還可以有針對地滲透音程的訓練,從簡單的二、三度音程到稍難的四、五度音程,久而久之,學生不僅掌握了固定音高,還對音程有了一定的概念。
當然,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也可以尋找一些節(jié)奏相對簡單、使用音級較少的歌曲進行全曲的手勢練習。如《閃爍的小星》《兩只老虎》都是不錯的選擇。持續(xù)運用柯爾文手勢進行音準的訓練,充分調動聽覺、視覺、動覺等感官來體驗音高,學生的音準能力就會不斷地提高。
二、運用柯爾文手勢,提高學生的讀譜興趣
識譜教學是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識讀樂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3—6年級原標準只要求能夠識讀簡單樂譜,但新標準中提出“能夠跟隨琴聲視唱簡單樂譜,具有初步的識譜能力”。而這個要求原標準中是在7—9年級中提出的。新標準在7—9年級中識讀樂譜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具備識譜能力,能夠比較順暢地識讀樂譜?!庇纱丝梢姡R譜教學作為音樂知識技能中的其中一項,已變得越來越重要了。但現(xiàn)實的課堂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們總是能興高采烈地唱歌、律動、游戲,但是一旦讓她們視唱曲譜,就變得尤為困難。因此,在識譜中運用柯爾文手勢幫助學生讀識曲譜,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柯爾文手勢運用在低年級識譜教學中效果尤為明顯,學生可以看到老師手勢的變化和高低的不同,通過觀察來學唱簡單的樂句。如二年級《音樂小屋》一課,在學唱歌曲之前,教師先讓學生熟悉sol fa mi re do的手勢,再進行“sol”和“mi”,“fa”和“re”的音程練習,然后在音樂“叮咚、叮咚”處邊唱音符邊做手勢。這樣邊唱邊動的識譜方式,不僅讓學生對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也在這個音樂活動中記住了sol fa mi re 這四個音,也對音程大三度、小三度音程有了初步印象,為進一步的樂句識譜做了很好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