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虎
【摘要】各地的中考數(shù)學壓軸題中二次函數(shù)都是永恒的話題,它有時甚至是這個試卷難度的風向標,如何提高學生解決二次函數(shù)面積類問題的能力,是每一名數(shù)學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中考題是命題專家精心設計的作品,而這類問題中也隱含了一些一般性結論,本文將圍繞二次函數(shù)面積類問題,結合筆者日常教學心得體會,論述如何巧解二次函數(shù)面積類問題.
【關鍵詞】二次函數(shù);面積;水平寬;鉛直高
初中數(shù)學中考壓軸題有一種??嫉念愋?,二次函數(shù)最大面積問題.常用的方法有割補法、鉛垂高法等.學生面對此類問題往往不能順利地解決,究其原因在于割補法過程煩瑣、計算量大、容易出錯.本文主要介紹一種巧解二次函數(shù)面積類問題的方法,即三角形面積等于水平寬與鉛垂高乘積的一半.該方法是鉛垂高法的推廣,只要順利表示水平寬與鉛直高,就可以巧妙地將面積最大問題轉化為二次函數(shù)的最大值問題.
一、方法介紹
結論:S△=1 2水平寬·鉛直高.
如圖1所示,過△ABC的三個頂點分別作出與水平線垂直的三條直線,外側兩條直線之間的距離叫△ABC的“水平寬”(a),中間的這條直線在△ABC內(nèi)部線段的長度AD叫△ABC的“鉛垂高(h)”.我們可得出一種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新方法:S△ABC=1 2ah,即三角形面積等于水平寬與鉛垂高乘積的一半[1].
證明 如圖2所示,通過作鉛垂高AD,將△ABC分割成△ABD和△ACD,即S△ABC=S△ABD+S△ACD,過點B作BE⊥AD交AD的延長線于點E,過點C作CF⊥AD交AD于點F,
S△ABD=1 2·AD·BE,
S△ACD=1 2·AD·CF,
S△ABC=S△ABD+S△ACD
=1 2·AD·BE+1 2·AD·CF
=1 2·AD·(BE+CF)
=1 2a·h.
注意事項:1.找出B,C的坐標,橫坐標大減小,即可求出水平寬;
2.求出直線BC的解析式,A與D的橫坐標相同,A與D的縱坐標大減小,即可求出鉛垂高;
3.根據(jù)公式S△=1 2水平寬·鉛垂高,求出面積.
二、例題精講
例題 如圖3所示,拋物線頂點坐標為C(1,4),交x軸于點A(3,0),交y軸于點B.
(1)求拋物線和直線AB的解析式.
(2)點P是拋物線(在第一象限內(nèi))上的一個動點,連接PA,PB,當P點運動到頂點C時,求△CAB的鉛垂高CD及S△CAB.
(3)是否存在一點P,使S△PAB=9 8S△CAB,若存在,求出P點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 (1)由頂點C(1,4),A(3,0)可以得出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1=-x2+2x+3,已知B點的坐標為(0,3),所以直線AB的解析式為y2=-x+3.
(2)因為C點坐標為(1,4),把x=1代入y2=-x+3可得D(1,2),因此,CD=4-2=2,
S△CAB=1 2·OA·CD=1 2×3×2=3.
(3)如圖4所示,設P(x,-x2+2x+3),由P,F(xiàn)橫坐標相等易知F(x,-x+3),則△PAB的鉛垂高PF=yP-yf=(-x2+2x+3)-(-x+ 3)=-x2+3x,△PAB的水平寬OA=3,
由S△PAB=9 8S△CAB得:
1 2·PF·OA=9 8×3,
即1 2·(-x2+3x)·3=9 8×3,
解得x=3 2,則P點坐標為3 2,15 4.
三、結束語
通過以上例題可以看出,利用這種方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的關鍵是正確表示水平寬和鉛垂高,從而巧妙地借助坐標將面積最大問題轉化成二次函數(shù)最值問題,和割補法相比有很大的優(yōu)勢.希望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找到解題的靈感,使類似問題迎刃而解.如有紕漏,敬請讀者指正.
【參考文獻】
[1]劉永智.一個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及其應用[J].中學生數(shù)學,2014(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