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調控政策 商品房買賣 情事變更原則
作者簡介:相莉,中共赤峰市委黨校,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3.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033
在住房商品化政策實施后,房產(chǎn)市場歷經(jīng)波折終于迎來曙光,在國家宏觀調控之下,商品風險性得以提升,應將情事變更納入合同之中,才可使雙方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情事變更原則是指在合同確立后,并非某一方原因影響合同履行,當事人可以按照誠實信用的原則要求解除合同,以免受到利益損害。
(一) 限貸政策的影響
自2010年以來,中國的宏觀政策等條款提出了“第一個房子首付不得低于30%,第二個房子首付不得低于50%”等條款,主要商業(yè)銀行也改變了之前的第一所房子貸款利率,明確禁止購買第三和更多的購房者貸款,這種限制的引入,導致一些已經(jīng)簽訂房屋銷售合同的買家左右為難,一方面與國家在購房政策方面的規(guī)定不符,無法如期獲得貸款,另一方面,房產(chǎn)開放商要求如約簽訂房屋買賣合同,由此產(chǎn)生了許多合同糾紛。現(xiàn)階段,我國大部分人面臨著“購房難”問題,有些甚至是好幾代人的積蓄用于后輩買房,房產(chǎn)政策一出臺,要求買家增加數(shù)萬甚至數(shù)十萬的首付,這樣那些收入一般的買家每月面臨更多的利息,使購房者的壓力進一步增加,一些購房者無法承擔高額房貸,合同也無法繼續(xù)履行,但如若不繼續(xù)履行合同,便要面臨著沒收定金或首付款的境地,最終人財兩空。
(二) 限購政策的影響
從本質上來看,該政策的實施同樣為購房者合同履行造成不良影響,且影響度超過限貸政策。對于限貸政策,購房者可通過求親靠友的方式來克服,但限購政策確是完全堵住了購房者的一線生機,特別是“新國五條”出臺后,各大銀行暫停為第三套及以上購房者提供貸款,對于普通購房者來說,只能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來買房,一旦這條路被堵死,買房便成為泡影。然而,對于一些已經(jīng)簽訂了銷售合同的購房者來說,他們不僅無法買到房子,還面臨著被開發(fā)商沒收押金或首付的風險,這完全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1]。
(一) 確有情事變更的事實
情事是指一切為法律行為成立基礎的客觀事實,情事變更事實是適用原則的基礎和前提,不但包括國家法律政策的變動,還包括社會突發(fā)事件,具有根本性、客觀性特點,導致合同雙方在簽約時所預期的權利義務發(fā)生改變,不再對等,一方或雙方無法繼續(xù)履行該合同。但是,并非所有合同履行中出現(xiàn)的情事變更均適用于該原則,需要對情事變更的原因進行判斷,首先,情事必須是不可預見的客觀事實,非人力可改,對于合同一方因主觀認識錯誤導致的變更,可通過重大誤解來請求變更,無需利用情事變更原則處理;其次,變動程度應發(fā)生根本性改變,如若合約履行中出現(xiàn)因合同簽訂所以依賴的客觀變動,而非實質性變動,則不適用本原則;最后,根據(jù)情事變更情形而定,例如合同變動導致雙方權利不對等,如通貨膨脹、政策變化等,又如合同目的落空,如特定事件取消等,這些均適用不可抗力處理。
(二) 情事變更不可歸責于任意一方
情況的變化不受任何一方的控制,特別是受害方?jīng)]有主觀過錯。如果受害方存在主觀過錯,或自愿承擔后果,則可以適用過錯原則,分配違約責任,而不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對于因第三人原因導致情事變更,在法律層面無其他救助方式時,可適用于情事變更原則,根據(jù)《合同法》第120條規(guī)定,由第三人進行損害賠償[2]。
(三) 情事變更的不可預見性
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未料到且無法料到將來之事的發(fā)生,屬于情事變更,適用于該原則。反之,對于有預料義務但因忽視而未料到的一方,則存在主觀過錯,不適用該原則。在對是否能夠預見進行判斷時,可從預見主體、時間與能力三方面著手,首先,預見主體為利益受損方,時間是在合同簽訂時,預見能力可以根據(jù)當事人的實際情況來判斷,和一般人的預見能力作為標準。然而,對于一些發(fā)生概率較低的事件,如大型車禍、飛機失事等,仍然具有不可預見性。雖然雙方在簽訂合同時會考慮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但由于其自身的性質,一旦發(fā)生緊急情況,仍然可以將其視為情事變更。
(四)情事變更后合同公平性失衡
該條件為情事變更原則適用的基礎,同時,根據(jù)當事人的適用情況適用原則,重新劃分當事人雙方的利益,使之達到平衡,也是法官的主要依據(jù)。在此基礎上,合同的繼續(xù)履行不會導致雙方利益的不平等,不會有失公平,則不適用情事變更。但是,如何判斷是否“有失公平”成為該原則適用的關鍵所在,在現(xiàn)行的法律中,并未對此做出明確界定,因此可將判定重心放置在“有失”上,強調嚴重度,否則便可將其看成一般商業(yè)風險。此外,還要注重“情事”“變動”發(fā)生后,在合同履行之前,情事變更很可能恢復,則無需適用該原則對雙方權利義務進行平衡,如若隨意利用該原則解除合同,很容易導致權利濫用,有所合同關系穩(wěn)定。
(一)信貸政策下的適用
在國家宏觀調控背景下,信貸政策正式實施,對貸款利率浮動、貸款主體、首付比例調整等方面進行規(guī)定。政策的實施導致首付、貸款利率上調,不少買家失去購房能力,要求取消房屋銷售合同,且要求免責。對于提高首付比與貸款利率引發(fā)的合同糾紛,通過以下案例進行闡述,2007年10月,李某在某房產(chǎn)公司簽訂了商品房買賣合同,并繳納了18萬元的首付款,剩下部分按揭支付,合同總額58萬元;同年12月,央行發(fā)布通知,李某購買的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與貸款利率均有所增長,因此始終沒有辦理按揭,而后房產(chǎn)公司要求李某在30日內(nèi)支付全部尾款,李某以房產(chǎn)公司未及時辦理備案為由,將其告上法庭,要求解除房屋買賣合同,法院審理認為,李某無法證明自己沒有按揭貸款是因開放商延遲備案所指,并且國家對于第二套房貸款的規(guī)定只是利率與首付比有所提升,并未對貸款主體進行限制,因此李某敗訴。由此可見,法院將信貸政策看成不可適用情事變更原則。對于禁止為第三套房購買者發(fā)放貸款,同樣不適用于該原則,究其原因,首先調控政策的宗旨是抑制房產(chǎn)過度投資,購買第三套房產(chǎn)被懷疑是投機行為,與該原則適用條件不符,導致合同簽訂發(fā)生本質變化,可援引該原則實現(xiàn)合同解除的目標[3]。
(二) 限購政策下的適用
從2010年開始,我國陸續(xù)頒布“限購”政策,旨在通過宏觀調控的方式引導人們理性購房,以此調節(jié)房價,抑制“炒房”,滿足人們剛性住房需求。隨著限購政策的不斷實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價上漲,但也因此引發(fā)許多合同糾紛。對于此類糾紛,將其看成是不可抗力的原因在于是國家的強制規(guī)定,一旦制定必須遵守,且具有概括性,無當事人向法院申請解除合同,解除合同具有明確的法律后果,從這個角度看,似乎是不可預見的不可抗力。
根據(jù)上文內(nèi)容,將不可抗力與情事變更進行對比,筆者更傾向于利用情事變更原則處理上述糾紛,一方面,從合同目的層面可知,對于第三套房的購房者來說,限購政策的實施使商品房買賣主體的購房資格發(fā)生改變,原本簽訂合同的客觀基礎發(fā)生變化;另一方面,在合同履行層面來看,原本合同即便成立,也會因限購政策的實施無法實現(xiàn)后續(xù)的備案、網(wǎng)簽、過戶等流程,因此無法繼續(xù)履行合同,這與不可抗力所指的履行暫停有所不同,二者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履行障礙的程度,在不可抗力情況下,由于自然災害、突發(fā)事件等原因,合同被迫中止,無法克服和避免,發(fā)生的概率極低;而限購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一種手段,發(fā)生的概率較大,對合同本身沒有直接影響,而是影響到后續(xù)的一些手續(xù),導致購房者無法履行合同,因此對于此類合同糾紛,應適用情事變更原則進行解決。
(三)稅收政策下的適用
稅收政策的實施同樣是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之一,政府為了資源高效配置、平衡住房需求,通過規(guī)范房地產(chǎn)相關稅費的征收方式,改變購房成本的征收方式,達到控制房地產(chǎn)市場的目的。在稅收政策中,對購房者影響較大的是2010年1月開始,個人住房轉讓營業(yè)稅征免時限由2年延長至5年,此后又下發(fā)了一系列通知,對于第一個住房面積不足90平方的,契稅按總價1%收取;房屋面積超過90平方的,按1.5%收取,對于購買二套房產(chǎn)的,房屋面積低于90平方的按1%收取契稅,大于90平方的按2%收取契稅。在稅收政策之下,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增加,出現(xiàn)有失公平的情況,合同糾紛也由此產(chǎn)生。此種糾紛是否屬于情事變更的問題,上海高院已經(jīng)給出明確答復,為了維護合同穩(wěn)定性,減少房產(chǎn)投機行為,不滿足情事變更原則適用條件[4]。究其原因,稅收政策調整雖然使購房成本增加,但并未直接導致買賣雙方利益關系失衡,達到有失公平的局面。
對此,筆者贊同該觀點,一方面,房產(chǎn)稅試點區(qū)域的購房者雖然受政策影響,使購房成本增加,但合同履行前提仍未發(fā)生根本改變,契稅征收比例在房價總額中占比較低,仍然具備繼續(xù)履行合同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個別試點區(qū)域中,房產(chǎn)稅更多落在相對富裕、支付能力較強的購房者頭上,受影響人員即使因繳納該稅出現(xiàn)暫時的資金緊張,也完全可通過其他途徑來緩解;此外,房產(chǎn)稅只是增加了購房成本,未影響到主體的購房資格,與限購政策存在根本上的區(qū)別[5]。
綜上所述,在“購房難”背景下,國家積極實施宏觀調控手段,通過制定限購政策、限貸政策、稅收政策等方式,以期穩(wěn)定房價、抑制“炒房”行為,在解決人們的住房剛性需求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許多合同糾紛。對此,立法者應明確此類案件的法律適用與審判依據(jù),在審理糾紛案件時,應厘清法律關系,準確適用法律與原則,維護多方合法利益,樹立司法權威,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韓麗娜.調控政策下商品房買賣合同情事變更原則適用類型化研究[D].天津大學,2019.
[2]郁建新.情事變更原則在商品房買賣過程中適用之探討[D].蘇州大學,2018.
[3]邱雪梅.國家房貸政策調控與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之處理——情事變更原則之適用[J].求索,2019(9):175-177.
[4]余海燕,胡春華.論情事變更原則在我國商品房買賣合同中的適用——以國務院“房產(chǎn)新政”為背景[J].理論月刊,2018(6):96-99.
[5]王勝男.商品房買賣合同適用情事變更原則探析[J].法制博覽,2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