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海外的小蘑菇
《山海經(jīng)》是一部關于中國古代地理、神話傳說的著作,不但記載了山水地理、風土物產(chǎn),還囊括了一些海內(nèi)外的怪鳥奇獸,這些怪鳥奇獸時常在成語世界里出沒。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成語中有哪些《山海經(jīng)》神獸吧!
說到龍、鳳,大家都不陌生。這兩種傳說中的神奇動物,一個是“鱗蟲之長”,一個是“百鳥之王”,都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鳳凰的外形和雞類似,全身長滿了五彩的羽毛。羽毛上還有漢字形狀的花紋:頭上是“德”字,背上是“禮”字,胸部是“仁”字,腹部是“信”字,翅膀是“義”字。這種鳥儀態(tài)大方,常常一邊飛舞一邊鳴唱,每次只要它一出現(xiàn),天下就會太平。
龍則被認為是一種能行云布雨的神獸,神力超凡?!渡胶=?jīng)》里記錄了各種各樣的龍,如蛟龍、角龍、應龍。嚴格說來,蛟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龍,因為它要過千年才能化為龍,而龍要五百年才能化為角龍,角龍要再過千年才能化為應龍。
傳說華夏部族首領黃帝的坐騎就是一條應龍。黃帝征討蚩尤時,應龍立下了汗馬功勞。后來,應龍又幫助大禹治水,它用龍尾在地上劃出了條條河道,將洪水引入大海,大地才恢復生機。
古人崇拜龍鳳,賦予了它們許多美好的寓意。稱得上“鳳表龍姿”的人,必定是儀表英俊,萬里挑一吧?
巴蛇到底是什么蛇呢?在《山海經(jīng)》里提到:西南方有個巴國,又有個朱卷國,國境內(nèi)有一種黑色的巨蛇,巨蛇長著青色的腦袋,體形碩大,能吞下一頭大象。這種大黑蛇,就是巴蛇。
巴蛇很長,殺傷力也大。你恐怕很難想象巨蛇吞食大象的場景吧?吞食大象的確很難,還要小心肚子不被象牙刺破,但巴蛇做到了。吞完大象,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巴蛇需要花上足足三年時間,才能將大象消化,把象骨頭吐出來。傳說服用了巴蛇吐出來的象骨頭,能治療腹內(nèi)的疾病。
巴蛇雖然能將大象吞下,但是消化起來還得耗個三年五載,所以明朝人羅洪先就用“人心不足蛇吞象”來諷喻人貪得無厭。
“鴆”是一種鳥,而且是一種專吃毒蛇的大鳥?!渡胶=?jīng)》里記載,鴆鳥棲息在女幾山上,它的體形和雕差不多,羽毛是紫綠色的,頸很長,喙是紅色的。由于長年以劇毒的蝮蛇為食,鴆鳥的體內(nèi)聚積了大量毒素,誰不小心吃了它的肉,就必死無疑。鴆鳥接觸的東西也都有毒,它喝過的水,別的動物再喝,就會被毒死。
傳說古人曾用鴆鳥的羽毛泡制毒酒,后來,人們就把毒酒都叫鴆酒了。“飲鴆止渴”顯然是種極糟糕的做法,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卻不顧嚴重后果。
饕餮(tāo tiè)是一種兇惡的怪獸,以“吃貨”的形象聞名于世。
《山海經(jīng)》記載:鉤吾山上有一種野獸,長著人的臉和羊的身子,眼睛在腋窩下,牙齒像老虎牙,腳上的爪子像是人的手爪;它的叫聲如同嬰兒啼哭般。這種野獸就是饕餮。
饕餮不僅長得丑,還十分貪婪?!秴问洗呵铩防镎f,饕餮非常貪吃,在吃光了所有能吃的東西后,竟然把自己的身體也吃掉,只剩了一個頭。有人認為饕餮代表人性中的貪婪,貪食為饕,貪財為餮。商周的青銅鼎上就鑄了它睜著眼睛、張著大嘴的形象,讓人們引以為戒。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饕餮作為兇獸的不祥形象逐漸被人淡忘,愛吃、懂吃、會吃的形象越發(fā)深入人心。北宋文學家蘇軾還專門寫過一篇《老饕賦》,之后很多美食家都把自己稱為“老饕”?!镑吟咽⒀纭弊匀痪褪侵赣泻芏嗝朗车拇笱缦恕?p>
“鶼鰈”(jiān dié)是兩種動物,一種是鳥,名叫“鶼”;一種是魚,名叫“鰈”。
白居易在《長恨歌》里寫道:“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薄苞Y”就是比翼鳥。按照《山海經(jīng)》里的說法,一只比翼鳥只能算半只鳥,因為雄鳥只長了左眼睛和左翅膀,而雌鳥剛好相反,只長了右眼睛和右翅膀,雌雄一起飛,才能翱翔藍天。而與比翼鳥齊名的“鰈”,其實算不上“神獸”,因為它就是今天的比目魚。但在古人看來,一條比目魚也只能算半條,要緊貼另一條才能游動。
“鶼鰈”都離不開另一半,因此常用來比喻夫妻情深。
同學們,《山海經(jīng)》是一個蘊藏了古人奇異想象的大寶庫,內(nèi)容無奇不有。感興趣的同學,不妨去讀一讀。
聞柳摘自《七彩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