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航 朱立群 李笑蘇
羅是中國傳統(tǒng)絲織物,是我國歷史悠久和高度文明的產物。明寧靖王夫人吳氏墓出土的壓金云霞翟紋霞帔,經專家認定,是迄今為止經密度最高的八經循環(huán)四經鏈式絞羅。該面料制作工藝十分復雜,代表了明代超高的絲織技藝水平。蘇州市錦達絲綢有限公司對該霞帔織物進行分析研究,從制作工藝、組織結構以及上機裝造等方面進行復制。經過三年多的反復實踐,該霞帔面料終于復制成功,對于探索古代紗羅組織結構范疇和完善紗羅組織系統(tǒng)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
明吳氏墓壓金云霞翟紋霞帔出土背景
壓金云霞翟紋霞帔出土于江西南昌寧靖王夫人吳氏墓,2001年12月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fā)掘。該墓出土紡織品40多件(套),因埋藏環(huán)境較好,且發(fā)掘現(xiàn)場保護到位,棺內墓主身上及陪葬的服飾基本保存了較完整的外形,穿疊次序未受擾亂。吳氏身穿明代皇室女眷禮服,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明代最完整的后妃系列禮服。特別是一套參加冊封慶典活動的織金云鳳紋冠幅及素緞大衫和霞帔的出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后妃禮服。明代衣冠服制中霞帔實為命婦禮服,有其固定的組合與搭配,并通過質料、色彩與紋飾區(qū)分等級。
吳氏墓出土的霞帔由兩條長245、寬13厘米的羅帶制成,前端制成尖角,并對合拼縫在一起,上縫三條2厘米的細羅襻,用于掛霞帔墜子,霞帔末端平直。在距離霞帔尖端120.5厘米處,羅帶內側各有1個紐扣,用于與素緞大衫領側的紐襻扣合;距尾端90厘米處,內側各縫有一長20、寬0.6厘米的系帶,霞帔繞過領肩后,系帶系合固定。
吳氏墓素緞大衫與霞帔穿著于墓主衣身最外層,于2013年送至中國社會科學院紡織考古部進行第二次專業(yè)清理與修復保護(圖1-1、圖1-2)。2014年蘇州市錦達絲綢有限公司受紡織考古部委托,對壓金云霞翟紋霞帔進行復制。
常見紗羅組織分析
1984年,河南鄭州考古所在河南省滎陽縣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中,發(fā)掘了一塊距今已有5600多年歷史的淺絳色羅織物,是迄今為止全世界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絲織物。據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商周時代已出現(xiàn)兩經相絞和四經相絞的素羅織法;秦漢時期出現(xiàn)了提花羅織物;隋唐時期,織羅技術與印花相結合,產品美觀且富有新意,衣輕羅成為貴族女性的傳統(tǒng);宋代福州南宋黃昇墓、德安南宋周氏墓等出土了大量經典紗羅織物,標志著羅織造技藝達到鼎盛;元代工匠在紗羅中織入金線,出現(xiàn)了極其奢華名貴的綃金綾羅、金紗羅等;到了明清時期,紗羅品種更加豐富,品種達五十多個。
根據組織學定義,凡經線起絞、緯線平行交織的織物均可稱為紗羅織物,其組織即為紗羅組織。紗羅的主要品種分為無固定絞組和有固定絞組兩大類。無固定絞組的羅組織又被稱為鏈式羅,最常見的是四經絞羅。有固定絞組型主要分為兩經絞紗羅、三經絞紗羅兩大類。
(一)兩經絞紗羅
兩經絞紗羅組織的絞經和地經比為1:1,其最簡單的是一緯一絞的方孔紗,又稱單絲羅(圖2)。到了明清時期,由這種絞紗組織和平紋組織變化而成的兩經絞紗,品種繁多,如實地紗、亮地紗、芝麻紗等。
兩經絞羅是指每隔三、五、七等奇數(shù)緯后經線絞轉一次的羅。目前流傳下來的兩經絞羅有橫羅、直羅等(圖3)。
(二)三經絞羅物
三經絞羅織物的絞經和地經之比一般為一絞二。根據其組織結構的不同,可又分為三經絞平紋花羅、三經絞斜紋花羅、三經絞隱紋花羅等(圖4)。
(三)四經絞羅
在最常見的四經絞羅中,地經和絞經之比1:1,地經和絞經相間排列,絞組之間交錯打亂,故稱無固定絞組,又稱鏈式羅(圖5)。不同于固定絞組羅已實現(xiàn)機織量產,四經絞鏈式羅至今只能木織機手工織造,無法量產。
霞帔原件測試分析及復制織物規(guī)格的確定
為了求證和復原,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紡織品考古專家王亞蓉老師指導,共同對其進行實踐性研究和求證,還原歷史上壓金云霞翟紋霞帔制作工藝。通過實驗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對霞帔實物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單條霞帔羅帶使用整幅羅料,為八經循環(huán)四經絞鏈式羅,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經密最高的八經循環(huán)四經鏈式絞羅(圖6)。
根據實物原件,借助顯微鏡、經緯密度儀分析,對吳氏墓壓金云霞翟紋霞帔進行科學復制,采用最傳統(tǒng)的方式來基本還原明代紗羅織造的高超繁復的技藝,在規(guī)格上達到與原件最為接近的要求。綜合整理后制定織物的規(guī)格如下:
(一)門幅
根據實物測定,織物門幅幅寬32、長度270.5厘米。
(二)經緯原料
織物為100%桑蠶絲材質,經緯線加工按所測數(shù)據進行分析,經線約為31dtexX2生絲,捻度約1.5T/s,緯線約為46.6dtexX7熟絲。
(三)經緯密度
依據實測,經密92根/厘米,緯密15-17根/厘米(手工木機打緯差異)。
(四)織物組織
壓金云霞雀紋霞帔面料織物組織為八根經循環(huán)四經鏈式絞羅,緯線循環(huán)為四根。絞經和地經之間的經排列為1:1,即1根絞經與1根地經相間排列,由2根絞經和2根地經(單根相間)排列在一組中相互扭絞,在結構圖中可以看出,吳氏墓出土的霞帔面料組織結構也是四經鏈式絞,這種高密度四經絞素羅,其裝造構成非常復雜(圖7)。
查閱歷史資料,這種四經鏈式絞目前無從查到,是首次出現(xiàn)這樣的鏈式絞結構,為一種新型四經鏈式絞羅。組織結構在八根經線循環(huán)中由絞經13、57同地經24、68向下扭絞,相隔一根緯線后由絞經35、71同地經46、82交叉兩根經線后再向下絞扭,同樣每四根緯線形成二個交叉絞組,從而形成橫條羅紋鏈式絞條紋的外觀,綢面有凸起的橫條紋,質地密致厚實,手感挺括,厚度適中。
明吳氏墓壓金云霞翟紋霞帔復制過程
(一)原料的加工工藝
經反復試驗,最后確定了原料加工工藝流程。
1.經線:挑剔→泡絲→絡絲→并絲→加捻→定型→成筒→牽經
2.緯線:挑剔→絡絲→并絲→成筒→脫膠→搖紆→加濕
(二)機織與絞綜的選擇
基于紗羅組織,通常有兩種常見絞綜選擇(圖8)。一種是金屬絞綜,金屬絞綜一般用于織物經緯密度比較稀疏的織物;另一種是線制軟綜做半綜,相對于金屬絞綜的優(yōu)點是綜框數(shù)少,裝造簡便,織物的經緯密度高低都能使用。
(1)金屬絞綜? ? ? ? ? ? ? ? ? ? ? ? ? ? ?(2)線制半綜絞綜
以上兩種絞綜的方法雖然被織造工廠廣泛使用,但是吳氏墓出土的霞帔面料組織結構是四經鏈式羅,顯然都無法使用,必須采用古代紗羅全手工的織造方法,選用傳統(tǒng)木織機,自制線軟綜,無固定式的綜框裝置,開放式的絞法(圖9)。
因為織物的經密度很高,比以往普通的四經絞羅要高出一倍以上。首先要考慮的絞綜(軟綜)也要細一倍以上,并符合以下條件——細、光滑、耐磨、強力和適當?shù)娜彳浂取=涍^反復的試驗,最后確定用了3根100D錦綸絲,初捻1200T/s,復捻700T/z。
(三)穿綜工藝
根據吳氏墓出土的壓金云霞翟紋霞帔多實物組織結構,設計了相應的穿綜工藝(圖10)。經線每八根循環(huán)以單數(shù)為絞經,分前后兩組軟絞綜C1、C2,C1為前絞軟綜,每個經線循環(huán)中有二根軟絞綜,分別穿入各2根絞經(7、1)和(3、5)。C2為后絞軟綜,每個經線循環(huán)中有二根軟絞綜,分別穿入各2根絞經(1、3)(5、7),即兩組絞綜C1、C2分別交叉二根入絞,C為基綜,L為地綜(地經偶數(shù)2、4、6、8)。緯每循環(huán)為4根。設計運動開口為下向單開口織造,四根緯線循環(huán)程序如下:
1.C1向下,形成開口,引緯—平綜—打緯
2.C向下,形成開口,引緯—平綜—打緯
3.C2向下,形成開口,引緯—平綜—打緯
4.C向下,形成開口,引緯—平綜—打緯
(四)已復制成功的霞帔面料
現(xiàn)已成功復制高密四經鏈式絞羅霞帔面料(圖11),織物組織既緊密又清晰,綢面平挺、手感好,對照霞帔實物(圖12),保持了織物原有的風格特征,成品外幅32、長度270.5厘米,每件用料2個長度共510厘米??椢镔|量21姆米。
織造操作難點
該高密四經鏈式絞霞帔面料復制需交替采用三種梭口織造,順序為:⑴絞轉梭口C1→⑵開放梭口C→⑶絞轉梭口C2→⑷開放梭口C,共四梭循環(huán)??棛C選擇全木織機,手工織造操作(圖13),且四次循環(huán)梭口的成型都是不清晰梭口,所以操作難度非常大。
面料織造過程中,室內濕度低于45%以下容易起毛,需將濕度保持在60%—75%??椩鞎r開口都需用梭板架起后才形成梭口,用這種引緯—平綜—打緯的手工技法同時,也增加了經線與緯線之間的摩擦,避免了緯線的回彈。
結論
明王夫人吳氏墓高密四經鏈式絞霞帔的出土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代表了當時絲綢織造技藝的最高水平。四經絞羅在我國古代絲綢中獨樹一幟,不同于常見四經絞羅組織結構,吳氏墓高密四經鏈式絞羅的特殊鏈式絞法是考古學中的首次發(fā)現(xiàn),工藝繁復,技藝高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結晶。高密四經鏈式絞羅的復制成功,使得瀕臨失傳的鏈式絞羅織造技藝得到良好的傳承和保護,意義重大,也推動了紡織考古對紗羅織物新課題的研究。如何進一步傳承和保護這項古代織造技術,讓世人對其有所了解,我們必須努力摸索更多的織造線索,發(fā)掘和完善這一古老的技術成就。
(作者工作于蘇州市錦達絲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