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偉,文 星
(陜西省西安高新醫(yī)院 口腔科,陜西 西安,710075)
上頜前牙殘根殘冠是口腔科多發(fā)病和常見病,可因齲壞、外力等多種因素引發(fā),可增加根尖周炎癥發(fā)作的風險,若未及時進行修復治療,嚴重時可引起全身性疾病[1]。目前,上頜前牙區(qū)修復術是上頜前牙牙根冠缺損的主要治療方法,以樁核技術為主,而修復牙的抗力性、固位性均取決于樁核材料[2-3]。現(xiàn)階段,玻璃纖維樁樹脂核、鑄造金屬樁核、CAD/CAM氧化鋯樁核均為常用的樁核材料。隨著人們對美學的要求越來越高,纖維樁和氧化鋯作為牙色樁核系統(tǒng)能夠取得良好的美學效果,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研究比較氧化鋯樁核與玻璃纖維樁樹脂核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上頜前牙區(qū)樁核修復術患者104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 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上頜前牙殘根殘冠;② 殘根殘冠的根管治療條件完善,可進行樁核修復;③ 病歷資料和檢測數(shù)據(jù)完整。排除標準:① 合并Ⅱ度以上的牙周病;② 咬合功能異常,牙松動度超過Ⅰ度;③ 覆蓋超出Ⅱ度;④ 可用的牙本質肩領不足1.5 mm;⑤ 牙槽骨吸收超過牙根長度的1/3;⑥ 患者存在精神疾病等。
根據(jù)上頜前牙區(qū)修復術中所用樁核材料進行分組。對照組52例應用CAD/CAM氧化鋯樁核,其中男27例,女25例;平均年齡(48.87±6.21)歲;殘根32例,殘冠20例。研究組52例應用玻璃纖維樁樹脂核,其中男26例,女26例;平均年齡(48.75±6.06)歲;殘根30例,殘冠22例。
2組患者進行上頜前牙區(qū)修復前均進行根尖X線片檢測,并檢測根管長度,確定根管根治性,確定根尖周情況允許樁核修復,先依據(jù)根管長度預備根管,一般樁核深度控制為根長2/3至3/4,而樁的直徑應為根徑1/3,不少于4 mm的根尖封閉,應適當保留根尖牙膠的封閉區(qū),再植入樁核。
對照組采用CAD/CAM氧化鋯樁核,應用3M ESPE RelyXTMUnicem自粘接樹脂水門汀粘固。研究組應用玻璃纖維樁樹脂核,使用3M ESPE RelyXTMFiber Post玻璃纖維預成根管樁,應用3M FiltekTMZ350通用納米樹脂堆核,應用3M ESPE RelyXTMUnicem自粘接樹脂水門汀粘固。2組患者確定樁核粘固后,常規(guī)排齦、備牙,再使用硅橡膠取印模,應用全瓷冠修復患牙。
1.3.1 修復成功率:觀察患者修復后主觀癥狀、咀嚼功能、修復體固位情況以及外觀等,評估其修復效果。修復成功標準:修復術后主觀不適感消失,咀嚼功能基本正常,修復體無松動,邊緣密合,叩診后無不適感,且外觀美觀,不存在色素沉著,經X線片檢查提示根尖周正常。
1.3.2 咀嚼功能:統(tǒng)計2組患者術后1年內咀嚼功能優(yōu)良率。評定標準:① 修復牙穩(wěn)固,無松動,咀嚼功能正常,視為優(yōu);② 修復牙無松動,咀嚼時偶有不適,但不影響咀嚼,視為良;③ 修復牙無移位和松動,咀嚼功能尚可,無法咀嚼硬物,視為可;④ 修復牙松動,甚至脫落,咀嚼功能無變化,視為差。咀嚼功能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shù)×100%。
1.3.3 抗折裂強度和修復牙牙齦出血指數(shù):比較2組患者修復前后的抗折裂強度和修復牙牙齦出血指數(shù)??拐哿褟姸葦?shù)值越大表明抗折性越強,修復牙牙齦出血指數(shù)越低表示牙周健康狀態(tài)越佳。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如抗折裂強度指數(shù)水平等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如修復成功率等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修復成功率為90.38%,顯著高于對照組75.00%(P<0.05),見表1。研究組患者術后1年內咀嚼功能優(yōu)良率為96.15%,顯著高于對照組82.69%(P<0.05),見表2。治療后,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抗折裂強度指數(shù)水平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治療后,研究組和對照組的修復牙牙齦出血指數(shù)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上頜前牙區(qū)樁核修復術作為治療殘根殘冠的主要方法,可保留殘根殘冠,療效肯定[4-5]。殘冠是指牙冠大部分缺損,殘根是指牙冠缺損嚴重,僅殘余牙根,因此患者需要立即進行上頜前牙區(qū)修復術治療,以免引起根尖周炎癥以及其他系統(tǒng)疾病[6-9]。目前,樁核技術為修復殘根殘冠的常用方法,而選擇適宜的樁核材料是保障上頜前牙區(qū)修復效果的關鍵,而抗疲勞、高強度、透光性良好、抗腐蝕性較強、操作簡單是理想樁核材料的標準[10-12]。既往臨床上主要采用鑄造金屬樁核材料,其具有價格低廉、機械強度高、工藝簡單等特點,但也存在長期使用后容易被腐蝕、透光性不佳、容易過敏、影響頭顱CT及核磁檢查的準確性、根折風險系數(shù)較高等缺陷[13]。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2組患者術后1年內咀嚼功能優(yōu)良率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患者修復前后的抗折裂強度指數(shù)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2組患者修復前后的修復牙牙齦出血指數(shù)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CAD/CAM氧化鋯樁核屬于氧化鋯材料,可減少鑄瓷、氧化鋯棒結合,從而提高強度,且應用更為簡便。樁核應用3M樹脂粘接材料進行粘結,可強化粘結強度與抗疲勞性,同時應用樹脂類粘結劑能夠浸潤患者牙本質,形成比較牢固的混合材質,提高粘結強度,并能避免局部應力集中[14]。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CAD/CAM氧化鋯樁核進行上頜前牙區(qū)修復治療的對照組治療成功率僅為75.00%,低于研究組的90.38%,可見玻璃纖維樁樹脂核的應用效果更佳。究其原因為纖維樁的表面有較多孔隙,彈性模量與牙本質相比十分接近,此時應用樹脂粘結劑粘結牙本質,粘合為一個整體的難度更低,便于應力分布均勻,降低牙冠牙根折裂發(fā)生率;同時,玻璃纖維樁的抗疲勞性強于金屬樁核,無細胞毒性,可降低患者復診率,并減少修復牙牙齦出血情況的發(fā)生,強化抗折裂強度,有助于改善患者咀嚼功能。
綜上所述,相比于CAD/CAM氧化鋯樁核,玻璃纖維樁樹脂核在上頜前牙區(qū)修復患者中的修復成功率更高,患者咀嚼功能優(yōu)良率更高,抗折裂強度指數(shù)水平及修復牙牙齦出血指數(shù)水平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