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山東省平邑縣人民醫(yī)院 耳鼻喉科,山東 臨沂,273399)
突發(fā)性耳聾(以下簡稱突聾)指不明原因造成患者3 d內甚至數(shù)分鐘、數(shù)小時2個連續(xù)頻率聽力降低20 dB以上的感音神經(jīng)性耳聾,患者可伴有眩暈、耳鳴、耳悶脹感、惡心等癥狀,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1]。盡管有相關報道[2-3]稱,突聾存在一定自愈傾向(自愈率為30%~60%),但其對患者生活影響明顯,且可能造成永久性耳聾,臨床主張早期、積極治療。目前糖皮質激素是國內外公認的對突聾有療效的藥物,但當前臨床對于不同糖皮質激素藥物選擇、給藥途徑等尚無統(tǒng)一標準[3]。甲基強的松龍琥珀酸鈉(以下簡稱甲強龍)與地塞米松是兩種常用于突聾治療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既往有關于甲強龍、地塞米松同一藥物不同給藥途徑及不同藥物同一給藥途徑的研究,但關于不同藥物不同給藥途徑的對比研究較少[4]。本研究對突聾患者采用甲強龍耳后骨膜下注射治療,并與傳統(tǒng)地塞米松靜脈滴注治療進行對比研究,旨在探究更合適的突聾治療藥物及給藥途徑。
納入本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130例突聾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準入標準:符合低頻下降型突聾診斷[5],經(jīng)過??贫緾T、MRI檢查及聽力學檢查確診,一側耳出現(xiàn)突聾,病程1個月以內,初次接受治療,入組前未接受糖皮質激素、改善微循環(huán)藥物治療,年齡15~75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耳聾家族史、既往中耳炎病史、明確噪音及耳毒性藥物接觸史,伴耳內畸形、耳外傷、聽神經(jīng)瘤等,存在顱神經(jīng)受損癥狀(第8對顱神經(jīng)除外),合并感染、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精神障礙,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把納入對象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5例。觀察組男36例,女29例;年齡17~68歲,平均(42.38±7.51)歲;病程1~20 d,平均(8.24±2.81) d;患病側為左耳37例,右耳28例;入組聽力(68.16±9.88) dB;耳聾程度為輕度(26~40 dB) 6例,中度(41~60 dB)19例,重度(61~80 dB) 34例,極重度(>80 dB)6例;伴耳鳴36例,眩暈24例,耳悶脹感15例。對照組男34例,女31例;年齡21~69歲,平均(43.46±8.22)歲;病程1~18 d,平均(8.07±2.64) d;患病側為左耳33例,右耳32例;入組聽力(67.44±10.28) dB;耳聾程度為輕度8例、中度21例、重度32例、極重度4例;伴耳鳴35例,眩暈26例,耳悶脹感11例。2組以上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納入對象均口服銀杏酮酯滴丸(山西千匯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50220)(8丸/次,3次/d)、肌注營養(yǎng)神經(jīng)藥甲鈷胺(Misato Plant of Eisai Co.Ltd,國藥準字J20170016)(0.5 mg/次,1次/d)。對照組接受地塞米松(鄭州卓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0055)(10 mg,加250 mL 5%葡萄糖)靜滴治療,1次/d,3 d后減量至5 mg,連續(xù)治療10 d;觀察組接受甲強龍(Pfizer Manufacturing Belgium NV,批準文號H20080284)(20 mg,加1 mL生理鹽水)耳后骨膜注射治療,方法為先消毒耳后皮膚,采用5 mL注射器于耳后皮膚褶皺最深處刺入(垂直耳屏方向進針,入骨膜后停止),緩慢推注藥液,注射完畢用無菌棉球按壓5~10 min,以免藥物漏出,1次/2 d,治療10 d。
① 療效:參考指南評價標準[5],分為治愈(患者受損頻率聽力恢復正?;蜻_患病前水平)、顯效(患者受損頻率平均聽覺提高30 dB以上)、有效(患者受損頻率平均聽覺提高15~30 dB)、無效(患者受損頻率平均聽覺提高不足15 dB甚至降低)。② 聽力閾值:分別于患者治療前后采用純音測聽儀(丹麥DAMPLEX-AS70型)測試250、500、1 000 Hz下純聽音閾值(隔絕屏蔽的室內環(huán)境下)。③ 相關生化指標:采集患者清晨外周靜脈血4 mL,以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內皮素(ET)水平,以硝酸還原酶法檢測一氧化氮(NO)水平、以循環(huán)酶法檢測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④ 不良反應:觀察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
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9.23%、67.6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后,2組患者250、500、1 000 Hz下聽力平均閾值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不同頻率聽力閾值比較 dB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后,觀察組血清ET、Hcy水平均低于對照組,NO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清ET、NO、Hcy水平比較
ET:內皮素;NO:一氧化氮;Hcy:同型半胱氨酸。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期間,觀察組發(fā)生1例局部皮膚變薄、脆弱,1例血壓升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08%;對照組出現(xiàn)2例胃腸道反應,1例血壓升高,2例血糖升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69%。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突聾是耳鼻喉科常見急癥,盡管中國當前無突聾發(fā)病率大樣本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但發(fā)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5]。突聾發(fā)病多被認為與自身免疫疾病、病毒感染、血管疾病、精神因素、過度疲勞等有關,個體發(fā)病原因往往不明,據(jù)研究[6]報道僅10%~15%突聾患者在發(fā)病期間能明確病因。目前,突聾的具體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多認為與內耳微循環(huán)障礙直接相關,內耳有大量糖皮質激素受體,糖皮質激素可以改善內耳微循環(huán),是目前公認對突聾有療效的藥物[7],但不同類型糖皮質激素、不同給藥途徑的療效存在差異,探究合適的治療藥物及給藥途徑對突聾患者有重要意義。
糖皮質激素治療突聾的作用機制在于,與局部相應受體結合成的激素-受體復合體能促進細胞核內抗炎基因表達而發(fā)揮抗炎作用,抑制內耳炎性反應,減輕組織損傷及管壁水腫;此外,糖皮質激素還能抑制內耳毛細胞擴張,減輕內耳水腫、血管痙攣,降低細胞毒性免疫應答,減輕內耳損傷,最終達到改善內耳微循環(huán)、促進內耳功能恢復的作用[8]。地塞米松是治療突聾的一種常見糖皮質激素,有較好的免疫抑制、抗炎、改善血液循環(huán)作用,且價格便宜,在臨床應用較多,靜脈滴注因操作方便、創(chuàng)傷風險低而容易為患者接受,是地塞米松的常用給藥途徑[9]。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地塞米松靜脈滴注治療,觀察組采用甲強龍耳后骨膜下給藥治療。內耳有血-迷路屏障,甲強龍結構上甲基有親脂性,琥珀酸鈉基團電活性低,理論上較地塞米松更容易穿透血-迷路屏障和細胞脂質屏障,從而更好地發(fā)揮藥效;地塞米松是半衰期36~54 h的長效糖皮質激素,而甲強龍是半衰期12~36 h的中效糖皮質激素,其在體內累積效應低于地塞米松,對糖代謝等影響較小,理論上副反應更少。一篇甲強龍與地塞米松治療突聾的Meta分析[10]顯示,多數(shù)報道認為甲強龍與地塞米松在相同給藥途徑下,前者療效優(yōu)于后者。在給藥途徑方面,全身給藥因為缺乏靶向性,較難越過血-迷路屏障,要達到有效藥物濃度,往往需要較大激素用量,而大量激素用藥的副反應較大,且對消化道潰瘍、孕婦、糖尿病等特殊人群不適合[11]。既往有研究[12]證實,經(jīng)鼓室注射局部給藥方式能快速提高靶點有效藥物濃度,對突聾有顯著療效,且因激素帶來的全身性副反應少,但該治療方法有較高的技術要求,且創(chuàng)傷風險較大,許多患者不容易接受。
耳后骨膜注射是近年來較受臨床關注的給藥途徑,藥物吸收進入內耳可經(jīng)過耳后靜脈等循環(huán)途徑和組織間隙滲透途徑,一方面可以迅速增大局部藥物濃度,經(jīng)滲透壓梯度可透過血-迷路屏障,而同時在內外淋巴液形成滲透梯度,利于內淋巴液脫水,改善迷路水腫減少,促進耳蝸微循環(huán);另一方面耳后骨膜注射能避免激素迅速擴散,減少全身副反應;此外,耳后骨膜注射無嚴重創(chuàng)傷風險,盡管可能造成一定耳后疼痛,但能通過止痛藥及時緩解[13]。周長華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耳后骨膜注射地塞米松較靜脈滴注療效更佳。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甲強龍耳后骨膜注射,治療后總有效率89.23%,較采用地塞米松靜脈滴注的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7.69%高,且觀察組250、500、1 000 Hz下聽力平均閾值顯著低于對照組,證明甲強龍耳后骨膜注射的療效優(yōu)于地塞米松靜脈滴注[15]。ET是強烈的縮血管因子,NO是擴血管因子,有研究[16-17]認為,突聾發(fā)病機制可能與ET升高、NO降低造成的耳蝸微循環(huán)障礙有關;H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代謝中間產(chǎn)物,高Hcy血癥會造成耳蝸血管栓塞、毛細胞損傷,進而損害聽力[18]。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ET、Hcy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NO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甲強龍耳后骨膜注射對耳蝸微循環(huán)改善效果更好;此外,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表明甲強龍耳后骨膜注射安全性較好。
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相對較少、研究時間相對較短,且受研究條件限制,選擇了低頻下降型突聾患者為研究對象,因為低頻下降型是預后最好的類型,純音聽力檢查也以低頻為主,后期可進一步探索高頻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及全聾型的有效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