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川
古詩詞賞析是高中、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在古詩詞教學和考試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一般有這8個:
1.這首詩(這句詩、這個詞)寫了什么內(nèi)容(意境)?
2.你怎么理解這首詩(這句詩、這個詞)的內(nèi)容?
3.這首詩(這句詩、這個詞)用了什么寫作方法(技巧)?
4.你認為這首詩(這句詩、這個詞)的寫作特點是什么的?
5.這首詩(這句詩、這個詞)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思想?
6.這首詩(這句詩、這個詞)體現(xiàn)了什么人生哲理?
7.你對這首詩(這句詩、這個詞)是怎樣理解的?
8.你能簡要賞析一下這首詩(這句詩、這個詞)妙在哪(讓人喜歡的原因)嗎?
以上每兩個問題的問法不同,意思卻大致是一樣的。但是,1到6問,每個問題的指向性都是單一的,而7、8兩問的指向卻是綜合的。當然,單一的問題不難,單一地作答即可,我們這里重點談談綜合的問題如何作答。
解答綜合的問題,很容易漫無邊際和東拉西扯,很容易顛三倒四和言不達意,很容易繁難艱澀和令人生畏。但是,如果掌握了“三步賞析法”,這種綜合性問題,便能像庖丁解牛一樣“霍然而解”。
何謂“三步賞析法”?
我們先來看個具體問題:讀了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請談談你的理解 。
以下是“百度文庫”里搜索來的參考答案:⑴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孤獨之感,寂寞無聊的情緒。⑵時空背景宏大。⑶襯托了他的孤獨感。⑷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⑸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鄲?。 ⑹本篇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很出色。⑺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⑻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⑼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边@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⑽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diào)子,表現(xiàn)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⑾ 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這個答案,雖然內(nèi)容比較全面,卻顛來倒去,重復啰嗦,十分艱澀。就算高中生來答,也是強人所難,更不用說初中生了。
下面我們來整合一下:第⑺、⑻、⑼三句段,是講詩句內(nèi)容理解的;第⑵、⑷、⑹句段是講詩歌的寫作手法、表現(xiàn)手法或語言特色的,可以綜合起來叫寫作特點;第⑴、⑸、⑽、⑾句段,則側(cè)重說明詩歌的情感思想。第⑶句“襯托了他的孤獨感”中的“襯托”屬于寫作手法,“孤獨感”則是情感思想。另,第⑻句雖然是內(nèi)容理解,但這內(nèi)容理解里本身包含著情感思想,而“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兩短語還帶有寫作分析的特質(zhì)。第⑽句“以慷慨悲涼的調(diào)子”也屬于語言特色。
這不就很清楚了嗎?那么繁雜的答案,實際上只包含三個部分——內(nèi)容意境、寫作特點、情感思想。
接下來,我們把上面的參考答案按這三個部分進行歸類整理,也就是把同屬“內(nèi)容意境”的放在一起、同屬“寫作特點”的放在一起、同屬“情感思想”的放在一起(略)。你會發(fā)現(xiàn),歸類后的答案,和原來相比,已經(jīng)相當清晰有序了,只是語言還是啰嗦。
我們就來精簡概括一下:(1)這首詩是說前代賢君己成為歷史,后代賢士又沒有到來,“我”登上這過去燕照王為招賢納士建的幽州臺,看到天地如此廣漠,個人如此孤單渺小,不禁悲傷地流下眼淚。(2)這首詩運用了對比與烘托的手法,所寫時空背景非常宏大,格調(diào)蒼勁奔放、慷慨悲涼,(3)充分表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惆悵、悲傷、孤寂之情。
毋庸置疑,這個答雖然簡要,但完整地包含了“內(nèi)容意境”“寫作特點”“情感思想”三個部分。你會覺得不清晰嗎?你會覺得不完整嗎?你會覺得不到位嗎?你會覺得艱深晦澀嗎?你會覺得繁瑣啰嗦嗎?
“三步賞析法”的答案其實就是三個模塊:內(nèi)容意境、寫作特點、情感思想。如果大家有疑惑,大可找出繁難艱深的古詩詞理解賞析參考答案,然后按上面的方法分解和整合一下,就知道了。
接下來,我們把前文8個問題中的前6問兩兩合并為三問:
1.這首詩(這句詩、這個詞)寫了什么內(nèi)容(描寫了什么意境)?
2.這首詩(這句詩、這個詞)有什么寫作特點(用了什么寫作技巧)?
3.你認為這首詩(這句詩、這個詞)表達了(體現(xiàn)了、歌頌了、揭示了)什么情感思想(人生哲理)?
注意到?jīng)]有?這三問恰好對應了“內(nèi)容意境”“寫作特點”“情感思想”三個答題模塊。也就是說,如果掌握了“三步賞析法”,就能夠解答古詩賞析的絕大部分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