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萍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選有《(禮記)二則》,其中一則為選自《禮記·學記》的《雖有嘉肴》。課文很短,具體如下: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弧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
幾乎所有的注釋、譯文都將上文中的“是故”解釋為“所以”“因此”之類的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稘h語大詞典》收有“是故”這個詞條,解釋是:“連詞。因此;所以?!墩撜Z,先進》:‘其言不讓,是故哂之?!睂ⅰ笆枪省苯忉尀椤八浴笔欠裾_?筆者將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是故”前后文關(guān)系分析
第一句運用了類比論證,以不食佳肴不知美味,推導出不學習就不了解“至道”之妙,從反面論證“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句并列陳述“學”與“教”的作用分別是“知不足”和“知困”。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指明“知不足”和“知困”可能導致的結(jié)果是“自反”和“自強”。第四句得出結(jié)論: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第五句,以《尚書》中的話“學學半”證實“教學相長”的觀點,屬于引證。
第二、三句之間的承接關(guān)系自然而緊密,第四句的總結(jié)水到渠成。第五句以引證來強化,是對第四句的補充,增強了說服力??梢哉f,第二句領(lǐng)起了后面的第三、四、五句,得出了“教學相長”的結(jié)論。
下面我們著重分析第一句與第二、三、四句的關(guān)系。
第一句只說了“學”的重要性,而且是從正面講“學”能讓人接近“正道”,與第二句的“學然后知不足”已經(jīng)發(fā)生了話題的微妙轉(zhuǎn)換:“學然后知不足”與“學然后知至道之善”其實是兩個話題,而且都沒有涉及“教”。第一句用很生活化的比喻強調(diào)“學”的重要性,目的是勸人學道。這完全是一個獨立的命題,后文并未順此思路展開討論。
第二句先說“學”,然后再引入新的論題“教”。從邏輯結(jié)構(gòu)上看,第一句與第二句有承接關(guān)系,即第二句順著第一句的話題(“學”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加入新的元素(“教”的作用),產(chǎn)生新的話題(“學”與“教”的作用)。第二、三、四句集中討論了“教”與“學”相互促進的主題。這三句完整自足,與第一句可以剝離開來,獨自成篇;漢儒將其放一起,當然也可以,但是“是故”不能解釋為“因此”,因為前后句沒有因果關(guān)系。如果將第一句與后面三句看作是兩個話題,“是故”宜解釋為發(fā)語詞;如果看作是兩個有關(guān)聯(lián)的話題,“是故”可理解為表承接關(guān)系的連詞。
先秦諸子散文,特別是經(jīng)長時間傳播、寫定路徑復雜的文章,不能完全按照今天我們習慣的議論文模式去分析評判。即使是有了明確指示主題的《學記》,也未必就是一篇完整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議論文。因此,不必拘泥于選文上下文之間的關(guān)系,有時候,上下文之間未必有非常緊密的邏輯聯(lián)系。
二、“是故”的幾種解釋
1.作為發(fā)語詞,相當于“夫”
“是故”用于一段話的開始,一般是發(fā)表議論時起引領(lǐng)下文作用的詞,即發(fā)語詞,其作用相當于句首語氣詞“夫”“而今”。如: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保ā吨芤住は缔o上》)
劉師培對這句話的解釋是:“下‘是故是緣上事之詞,上‘是故則發(fā)語之詞也?!币鉃榈谝惶帯笆枪省弊鳛榫渥拥拈_頭,是要發(fā)表議論,是發(fā)語詞。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相當于“乃”“于是”
表示承接關(guān)系的連詞,可以指時間上的前后相繼、空間方位上的銜接,也可以指動作發(fā)生的先后,還可以指邏輯事理的先后順序?!笆枪省弊鞒薪舆B詞,相當于“乃”“于是”等。如:
公孫枝曰:“不若以歸,以要晉國之成。復其君而質(zhì)其嫡子,使子父代處秦,國可以無害。”是故歸惠公而質(zhì)子圉。(《國語·晉語三》)
公孫枝說:“不如讓晉惠公回國,來同晉國結(jié)盟。讓晉君回國而把他的嫡子作人質(zhì),使他們父子交替留在秦國,秦國就可以無害?!庇谑蔷退突貢x惠公而讓他的兒子圉作人質(zhì)。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清吳昌瑩《經(jīng)詞衍釋》在“是”字條下收錄“是故”一詞,釋義如下:
是故,猶“乃”也,“于是”也。僖公二十八年《左氏傳》:“公說,乃拘宛春于衛(wèi)。”
《晉語》作“是故拘宛春于衛(wèi)?!狈病稌x語》之“是故”,其義多猶“于是”。
是故,猶“是乃”也?!对洝罚骸笆枪手蕉蛔阏饕?,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p>
《孔叢子》:“夫與之市者,將以我無用之貨取其有用之物,是故所以弱之之術(shù)也?!?/p>
《韓子,說林》下篇:“荊人執(zhí)蹶融曰:‘汝卜來吉乎?曰:‘吉。荊人曰:‘今將以汝釁鼓,其何也?曰:‘是故所以吉也?!睎|方朔《客難》:“是故非子之所能備?!笔枪?,并“是乃”訓。
《經(jīng)詞衍釋》認為“是故”可作承接連詞用,相當于“乃”“于是”;只表示前后關(guān)系的承接(時間、空間、動作、邏輯事理),而不表示上下文的因果關(guān)系。
3.表因果關(guān)系,意思同“所以”“因此”
“是故”表示前后事物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如:
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士之子恒為士。(《國語·齊語》)
意為:從小就熟習這些,他的心思安于這些,看不到其他東西使之改變意向,所以他父兄的教育不必嚴格而自然成功,那些子弟的學習不須費力而自然就會了。所以說士的兒子總是士。
“是故”表示前后句子有因果關(guān)系的情況可能最常見。限于篇幅,不再列舉。
綜上,本文開篇討論的《雖有嘉肴》里的第一句話和第二句話之間用“是故”連接,只是表示由第一個話題切入第二個話題,表示前后兩事之相銜接而已。兩句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聯(lián)系,因而這里的“是故”應譯作“于是”,不應譯為“所以”“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