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字理解讀,“問”字字形從口,門聲,表示以言語向人詢問。面對繁雜的世界,面對新鮮的知識,同學們頭腦中可能會很多困惑,有些困惑是他們不能獨立解決的,需要老師的協(xié)助。新課改要求小學語文教學需要加強師生之間的共同交流、問答教學的應用,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與思維拓展能力,同時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本文重點探討了問答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問答教學有效提高學生思考能力,逐步實現(xiàn)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提問藝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一、 前言
“問答教學法”對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鍛煉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開發(fā)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都有十分顯著的效果,為廣大教師充分肯定并積極應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提問的設計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傾向性。
新課改以來,大部分教師已然意識到課堂教學模式下問題設計要科學合理,但常常存在問題片面化和質(zhì)疑啟發(fā)上缺少重視,這些問題忽視了小學語文基礎化、工具化的教學特征,和小學生的心理認識不成熟的情況,使得課堂問題教學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容易限制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思考。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結合筆者的實踐,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問題設計與解答策略。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不足
(一)設計問題過于零碎,不便于學生把握整體
語文教學中的問題設計是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積累、運用語言的表達、思維分析和將語言與人文知識同實踐相聯(lián)系的教學過程。以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大多數(shù)老師提問是較瑣碎的、膚淺的,學生活動也較比較短暫的。學生的應答大都不外乎“是”或“不是”。不僅如此,由于設計問題過于零碎,不便于學生把握閱讀要領,從而影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這種問題設計方式導致學生思維缺乏連貫性,學生只能在老師的提問下進行被動的學習,久之學生學習積極性受到重大影響。
(二)問題價值不高,缺乏生成性教學
何時提問?提問什么內(nèi)容?很多教師課前并沒有設計好。對于常規(guī)性問題,由于教師本身對問題條件和目標都比較含糊,問題情境不明確,影響因素不確定,使學生不易找出解答線索。對于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忽略了學生新奇獨特的想法,沒有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組織教學,使其思維固化,沒有充分調(diào)動學生主觀能動,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提出并解決問題。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優(yōu)選方法
(一)顧全大局,設計指向全文的問題
教師在設計問題之前要鉆研教材,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由此,設計的問題才有明確的目的性,能夠激起學生思考,促使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
例如,在《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課堂開始前設計相關指向全文的問題。文章為幫助學生把握文課文中心思想,用一句話突出了小興安嶺的美麗。教師新授課堂在進入課文之前,應首先給學生設下疑問,“今天我們要去美麗的小興安嶺走一走,希望同學們聽完課文后能告訴我美麗的小興安嶺到底美在哪里呢?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來?”學生們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到課文中來了。經(jīng)過課文閱讀后,我們知道文章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向我們展示了小興安嶺的美??梢酝ㄟ^提問“說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興安嶺景色誘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引導學生探究并發(fā)現(xiàn)寫春夏秋冬的組段規(guī)律。通過問題的設計,能夠讓學生有代入式的進行文章的學習閱讀與思考,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對學習內(nèi)容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同時提高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分層提問,調(diào)動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動性
教師應通過問答策略的形式引導學生對于課本的分層理解。在提高整體的教學互動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不同學生的不同差異性,需要進行針對性的分層提問,通過訓練學生對所閱讀的知識產(chǎn)生表象,以加深其內(nèi)化的深層理解形成終身化記憶。
例如在《大自然的聲音》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問不同學生曾經(jīng)去到過哪些自然環(huán)境?聽到過哪些大自然的聲音?同時找準關鍵處,抓住“聲音”一詞,層層設疑。先面向全體學生引問:課文中寫了大自然的哪些聲音?這樣以“聲音”為核心,層層遞進,對不同回答的學生進行追問。比如“既然你這么喜歡水這個‘音樂家,老師采訪一下你:小雨滴敲敲打打,奏響了一首怎樣的樂曲呢?”學生就會從文章中尋找線索,積極開動腦筋思考,與同伴進行學習交流,合作探究。不僅使學生對“完善”的理解達到全面準確的要求,而且讓學生有一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又將內(nèi)化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更創(chuàng)意地解決問題的動力與能力。教師又何樂而不為?
(三)廣角度提問,引導學生多維思考
注重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全面認知與了解課本內(nèi)容,加深學生對小學語文知識的深刻理解,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核心素養(yǎng)。由于問題的性質(zhì)、內(nèi)容和特點的差異,課堂提問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幾種:①直問,對某一知識經(jīng)驗直接發(fā)問。它屬于分析式提問,是教師在講述性談話中的提問。②曲問,也叫“逆向搜索”。就是從問題的目標狀態(tài)開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狀態(tài)的辦法。③反問,針對學生對問題在自己頭腦中錯誤的表征發(fā)問,教師提供多種變式,使其回過頭來發(fā)現(xiàn)錯誤,反而可能更快找到解決辦法的一種策略。④激問,在個體先前的思維活動形成的心理準備狀態(tài)中,教師激發(fā)學生從其他事物中得到啟示,從而找到解決的辦法和途徑⑤引問,當面對某種問題情境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類比思維,先尋求與此相似的情境進行解答,通過最近發(fā)展區(qū)去獲取新知識的過程。⑥追問,是教師將需要達到的目標狀態(tài)分為若干個子目標,通過實現(xiàn)一系列子目標最終達到總目標,這樣便于易中求深。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多種問答策略調(diào)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課堂應加強師生交往、互動和對話”。提問作為實現(xiàn)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使師生交往互動對話的重要外顯形式,同時也是促進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課堂的有效手段,也是貫徹新課改理念,推進新課改實施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肖漢斌.善待“問”[J].湖南教育,2018(71):26.
[2]張守才.農(nóng)村小學數(shù)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實踐與思索[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34.
作者簡介:
楊紫帆,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市九華和平科大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