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欣賞課在初中的教學中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力和鑒賞力。本文針對一線課堂中對于師生比較棘手的曲目,提出教師加強備課及課堂引導的策略,以期能更好地解決此類經典曲目欣賞教學低效的問題。
關鍵詞:音樂欣賞;切入點;教學策略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鑒賞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音樂欣賞課即在于重點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但在實際的中學音樂欣賞課中,有些曲目卻讓老師深感困惑,雖然是經典名曲,但學生卻聽不進去,總覺得枯燥,沉悶,感受不到音樂的美,這對教師的教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實分析學生“聽不進去”的原因,關鍵還是音樂素養(yǎng)不夠。學生平時接觸的音樂作品類型單一,基本知識技能薄弱,欣賞音樂作品的著力點停在淺層的音效上,可以說這樣的作品對于學生來說是“生僻,深奧的”。所以,面對這樣的作品,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找到最符合學生認知的切入點,運用多種方式方法搭建學生走進音樂作品的橋梁,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音樂的美,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得到音樂素養(yǎng)的提高。
一、 教師對作品的深入鉆研是引領學生的前提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碗水。面對廣闊的教學內容,教師自身也有知識面不夠,理解不透徹的問題,所以教師的功夫要放在課前。為了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備課中必須深入鉆研教材內容,通過反復聆聽樂曲,多方查找有關資料,甚至研究樂曲總譜等,吃透樂曲音樂要素、文化內涵、藝術表現(xiàn)各方面的特點,以便在課程中準確地與學生交流,用最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走進音樂。在課件的制作方面,需要通過電腦技術剪輯音樂、編輯最佳的視聽效果感染學生,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反復斟酌,修改。實際上音樂欣賞教學的內容不是難點,關鍵是教師的教法如何適應學生,如何真正讓學生進入音樂本體,領悟音樂中的美妙是難點。如能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學能力、專業(yè)素養(yǎng)必將進步,教學效果一定會提高。
二、 找到學生進入音樂的切入點是關鍵
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經典音樂的教學,對學生音樂視野的開闊、欣賞層次的提高、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材總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經典,普及經典。但如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作品的經典性、藝術性,讓高雅、深沉的嚴肅音樂以通俗化、趣味化、直觀化的方式感染中學生,一直是教學的難點。經過筆者多年實踐,認為所謂學生心中枯燥的曲子,只是因為音樂內涵較深,學生籠統(tǒng)地聆聽音樂作品時,聽不懂音樂語言,感受不到音樂的美而造成。那么教師就需要從欣賞氛圍、知識技能、人文了解等方面著手,為學生找到一個進入音樂的切入點,讓學生通過局部逐漸感受到音樂作品的完整藝術性。比如樂曲《芬蘭頌》,民族樂派代表作,樂曲主題段落多,所表現(xiàn)的內容學生沒有體驗,很難產生共鳴,筆者在實踐中用了很多方式,學生還是興趣不大。后來干脆分解主題,采用直接聽音樂分辨主題名稱入手,結果由于音樂的直白鮮明,不需要任何講解,學生就能判斷名稱,立刻調動了學生的聽覺注意力,激發(fā)起學生對樂曲的強烈興趣,從而有了良好的開端。再讓學生了解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繼而逐步理解作品表現(xiàn)的思想內涵,這樣學生對作品的感受就不僅是表面的了,而是深層次的感悟??梢?,不是學生不喜歡經典作品,而是教師需要遞給學生一個支點,幫助學生以此進入音樂作品,感受作品。
三、 牽線引路,搭建走進音樂殿堂的橋梁
在學生對作品的欣賞過程中,良好的開端是起點,而深入樂曲的過程中,還需要教師優(yōu)化教學過程,根據學生的認知,由表及里的牽線搭橋,幫助學生深入感受到樂曲的美妙。如初二欣賞樂曲《賽龍奪錦》,廣東音樂,學生往往聽一個開頭還可以,后面的就很難堅持了。筆者在教學中,分析教材發(fā)現(xiàn),該曲表現(xiàn)龍舟場景的方式并不在清新的廣東音樂音響上,而在主題旋律的形象上。該曲主題采用弱起帶休止的節(jié)奏,具有鮮明的龍舟劃槳的律動感,同時采用模進的發(fā)展方式,象征兩首船的競爭。所以教學設計一開始就讓學生聽唱主旋律,即聽后馬上唱出來,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唱了幾遍后覺得這個旋律挺有意思的,興趣就上來了。但難點在音樂的發(fā)展部分,教師通過深入分析樂曲,發(fā)現(xiàn)音樂的展開部分始終圍繞“35、12”為代表的甲乙船進行,于是分段聆聽時設計了幾個問題引導:請仔細聽音樂仿佛是為哪一艘船加油?請聽音樂里好像有幾只船在面前劃過?眼前又出現(xiàn)了哪只船?誰在前面?誰在后面?比賽誰勝利了?學生帶著問題跟著旋律去聽辨和想象,一直保持持續(xù)的注意力,不知不覺就沉浸音樂中了。在感受音樂高潮部分,教師還設計跟著音樂擊節(jié)奏的方式體會緊張激烈的沖刺場景,學生情緒高漲,仿佛身臨其境……這樣的欣賞教學無疑是高效的,學生不僅聽懂了音樂語言,對音樂的興趣,對民族音樂的情感態(tài)度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總之,在初中的音樂欣賞課中,特別是外在音響對學生沒有鮮明的刺激,而樂曲有一定長度的欣賞曲,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生。不能讓學生僅僅停留在音響表層的“悅耳”“好聽”方面,而應根據樂曲的音樂特點,找到點燃學生興趣的切入點,通過多種方式搭建走進音樂,使學生感受、聆聽音樂,從而真正體驗、理解、享受音樂,從中獲得道德情感的成長,受到美的熏陶和滋養(yǎng)。
作者簡介:
白輝蘭,廣東省東莞市,廣東省東莞市東莞中學南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