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岳禮 龔菲 段慧芳
摘 ? ?要:文章基于Carroll和Sapon編制的MLAT題庫,測驗118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英語語言學能,研究語言學能與英語成績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學生的英語語言學能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存在個體差異,其語音編碼、聯(lián)想記憶和語法感知能力較好;語言學能和英語成績呈正相關,對英語成績明顯的預測效應由高到低分別為拼法提示、句中詞和數(shù)字學習。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學能差異在課堂上安排個性化教學,并對歸納推理能力進行強化訓練。
關鍵詞:大學生;語言學能;英語成績
中圖分類號:G64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0)05-0027-03
在第二語言習得(SLA)研究領域,語言學能(Language Aptitude)是個體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s)變量中最重要的變量之一[1]。有關語言學能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這一時期的研究最初集中在智力,即一般能力的測試上,后來學者們的注意力逐漸轉(zhuǎn)移到編制測試特殊能力的試題上,這些測試的目的都是預測第二語言成績,測試主要采用語法翻譯練習,測試分數(shù)與語言學習成績之間的相關性不是很顯著。這種編制測試試卷預測第二語言成績的熱情在20世紀30、40年代降溫了,直到50年代,Carroll對語言學能的研究又引起了人們對這種測試的興趣[2]。Carroll和Sapon于1959年出版了《現(xiàn)代語言學能測試》(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簡稱MLAT,以下簡稱學能測試),并于2002年進行了再次印刷[3]。此后,有關外語語言學能的研究長期被邊緣化,直到近些年,研究者才又激起了熱情,將它同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第二語言習得(SLA)和認知神經(jīng)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結合起來,進行跨學科研究[4],同時,研究個體差異對語言學能的影響[5]。
語言學能是指個體在學習一門外語時初始的準備狀態(tài)和能力,在有學習動機和學習機會的情況下,有可能具備的一種才能[6]。有學者認為,語言學能常常和語言天賦相聯(lián)系[7],因此,它是內(nèi)在的、長期穩(wěn)定的,不受訓練的影響[8]。而也有學者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語言學能是語言經(jīng)歷和語言意識促成的結果[9],經(jīng)歷和練習是語言學能不可或缺的因素[10]。最近幾年,國內(nèi)研究者密切關注國外有關語言學能的研究動態(tài),林敦來在評述《再論語言學習者心理》一書中指出,近年來學者們更加關注語言學能對學習者最高水平的預測[11]。這說明國內(nèi)學者也在關注語言學能的研究。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西北某“雙一流”高校118名非英語專業(yè)大一新生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學生都在第一學期初參加了英語摸底測試,該成績用于數(shù)據(jù)分析。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根據(jù)實際情況,對Carroll 和Sapon于1959年提出,1999年完善的現(xiàn)代語言學能測試(MLAT)進行了小范圍修訂。該測試包括五個部分,共35道試題,共計90分。
Carroll(1981)提出了語言學習的四項基本能力:語音編碼能力(phonetic coding)、語法感知能力(grammatical sensitivity)、語言歸納能力(inductive learning)和聯(lián)想記憶能力(rote learning ability)。下面五部分測試內(nèi)容,分別測試這四項能力。
第一部分:數(shù)字學習。該項目測試學生的數(shù)字能力和編碼能力。學生在20分鐘的時間內(nèi),跟著研究者學習一門新語言(德語)中有關數(shù)字的發(fā)音,然后根據(jù)研究者讀出的10個德語數(shù)字,寫出相應的阿拉伯數(shù)字。
第二部分:音標記憶。該項目測試學生識別正確單詞的能力。研究者將一個單詞連讀兩遍,學生從四個發(fā)音相似的單詞中,找出讀過的單詞。
第三部分:拼法提示。該項目測試學生的音標識別能力及聯(lián)想能力。該項目每組有五個單詞,學生需要從異常的單詞拼寫中,識別出隱蔽的單詞。然后,在這組單詞中,找出與該單詞意思相近的單詞。
第四部分:句中詞。該項目測試學生的語法感知能力,即理解句子中單詞和短語的語法功能的能力。
第五部分:詞語對應聯(lián)想。該項目測試學生的對應聯(lián)想能力,或聯(lián)想記憶能力。學生需用一分鐘的時間,記憶10組庫爾德語(Kurdish)和英語的成對單詞。
按照Carroll教授及后來學者的劃分,語音編碼能力可在第二部分的“音標記憶”和第三部分的“拼法提示”中體現(xiàn);語法感知能力可在第四部分的“句中詞”中體現(xiàn);語言歸納能力可在第一部分的“數(shù)字學習”中體現(xiàn);聯(lián)想記憶能力可在第一部分的“數(shù)字學習”和第五部分的“詞語對應聯(lián)想”中體現(xiàn)。
(三)數(shù)據(jù)收集和處理
118名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了語言學能測試。測試后,研究者回收試卷118份,其中有效試卷115份,有效率大約97%。所有參加語言學能測試的學生均參加了新生英語水平測試,因此,其測試成績被視作有效的英語成績。所有數(shù)據(jù)輸入分析軟件SPSS20.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二、結論
(一)語言學能的總體狀況
根據(jù)統(tǒng)計結果,學生的最高得分為滿分90分,最低得分為40分,說明學生的語言學能存在個體差異。標準差為12.114,表明學生的語言學能存在差異。
根據(jù)分數(shù)段的分布情況,學生的分數(shù)段集中在65—85分之間,接近平均值71.84,說明學生的得分比較集中。根據(jù)語言學能標準,語言學能為中等水平的人得分為70/100分。從此可以看出,學生的語言學能略高于平均水平。由于該所高校為國家“雙一流”高校之一,在錄取學生時,也注重學生的英語水平,因此,這些學生的語言學能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根據(jù)語言學能五個部分的測驗內(nèi)容,第二部分測驗學生的語音編碼能力,它指編碼不熟悉的聲音的能力,以便能夠記住該聲音。這部分滿分為10分,學生的平均得分為9.57。這表明學生的語音編碼能力較好。第五部分測驗學生的聯(lián)想記憶能力,它指在記憶中形成聯(lián)想鏈的能力。這項測驗滿分為20分,學生的平均得分為17.86。這說明學生有較強的聯(lián)想記憶能力。第四部分測驗語法敏感度,它指能夠識別單詞在句子中實現(xiàn)的語法功能的能力。這項滿分為20分,學生平均得分為17.46,略低于對應聯(lián)想測驗成績,這說明學生的語法敏感度也較高。在第一部分的數(shù)字學習能力測驗中,學生的平均成績?yōu)?2.90,略低于中等成績。這表明學生的語言歸納能力不及其他三項能力。該結果驗證了Carroll的測試結果,即在四項能力中,受試者的語言學習歸納能力不及其他三項能力[12]。
(二)語言學能與英語成績的相關性
根據(jù)散點圖,語言學能和英語成績兩個變量之間的散點從左下角到右上角,呈上升趨勢。這表明兩個變量之間存在線性關系,而且,有可能存在正相關的關系。這一研究結果部分同Winke的研究結果相似。她認為,第二語言學能對美國成人漢語學習者的口語影響最大,相反,對閱讀和聽力影響不太大[13]。
根據(jù)表1語言學能與英語成績之間的相關性分析,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0.448,顯著性檢驗結果為0.000。這表明兩個變量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的關系。因此,語言學能和英語學習成績之間有密切的關系。
該結果支持了Carroll教授和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在預測課程成績、第二語言閱讀及第二語言成績方面,MLAT和語言成績的相關系數(shù)在0.4到0.6之間[14]。 Sparks認為,第二語言學習成績部分依賴于語言學能中的認知技能,包括第一語言技能、第一語言學能和第二語言學能。甚至在情感變量(如動機、焦慮)存在的情況下,MLAT在預測第二語言成績方面,仍然能夠解釋56%的變量[15]。這些研究結果表明,MLAT有較強的預測第二語言成績的效應。
根據(jù)表2單項測試成績,這五部分的相關系數(shù)從高到低分別為0.373, 0.369, 0.280, 0.117和 0.025。第一(數(shù)字學習)、第三(拼法提示)和第四(句中詞)部分的P值分別達到0.002, 0.000, 0.000。這清楚地表明,這三部分通過了顯著性檢驗(p<0.05),即這些部分和英語成績之間的關系顯著正相關。因此,語言學能對英語成績的預測效應由高到低分別為拼法提示、句中詞和數(shù)字學習。這一研究結果和Sparks的研究結果相似。他用MLAT測試的結果表明,54名高中學生的第二語言字詞解碼能力和拼寫能力同音標記憶測試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高達.72和.70,和拼法提示測試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高達.63和.66[16]。這兩部分都涉及到文字加工,即從聲音過渡到符號。因此,研究結果表明,MLAT可以有效預測研究對象的文字加工能力。
總體來看,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英語語言學能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語音編碼能力,語法感知能力和聯(lián)想記憶能力較好。語言學能和英語學習成績呈正相關,它對英語學習成績有明顯預測作用,語言學能對英語成績的預測效應由高到低分別為拼法提示、句中詞和數(shù)字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學能差異,安排個性化教學,并對推理歸納能力差等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強化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語言學能水平。
參考文獻:
[1][12]Cochran J,McCallum R,Bell S.Three As:How doattributions,attitudes,and aptitude contribute to foreignlanguage learning?[J].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10,(43).
[2]江新.第二語言學習的語言能力傾向[J].世界漢語教學,1999,(4).
[3]Sasaki M.The 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Paper-and-Pencil Version)[J].Language Testing,2012,(2).
[4]Wen Z(E),BiedrońA,Skehan P.Foreign language aptitude:Yesterday,today and tomorrow[J].Language Teaching,2017,(1).
[5]Sparks R L,Patton J,Luebbers J.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2?achievement mirr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1 skills and L2?aptitude:Crosslinguistic transfer of L1 to L2 skills[J].Foreign?Language Annals,2019,(6).
[6][8]Singleton D.Language aptitude:Desirable trait or acquirableattribute?[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Teaching,2017,SSLLT(1).
[7]Rosenthal J.Teaching science to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s:Theory and practice[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Ltd,1996:59.
[9]Singleton D.Apt to change:The problematic of languageawareness and language aptitude in age-related research[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2014,(3). [10]Gass S,Mackey A,ed,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 Routledge/Taylor & Francis,2012:381-395.
[11]林敦來.《再論語言學習者心理》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8,(1).
[13]Winke P.An Investigation Into Second Language Aptitude for Advanced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3,(1).
[14][15]Li S.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Language Aptitude:AMeta-Analysi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16,(38).
[16]Sparks R L,Patton J,Ganschow L,et al. Long-term relati-onships among early first language skills,second languageaptitude,second language affect,and later second languageproficiency[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