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冰倩 丁山
摘 要:縱觀美術史,印象派扮演著承前啟后的關鍵角色,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其創(chuàng)作手法和風格豐富多彩。文章通過解讀沃爾夫林的藝術風格學理論,從畫面構圖、用色、筆觸三個方面對印象派繪畫的形式風格進行研究,來探析印象畫派中光影、色彩、筆觸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印象派;西方繪畫史;沃爾夫林;藝術風格學;形式風格
一、構圖——整體聯(lián)系,比例協(xié)調
(一)聯(lián)系性構圖產(chǎn)生空間感
沃爾夫林認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構圖都在一個平面上,物體與作品本身相互平行,這種構圖形式到巴洛克時期,被具有縱深感的對角線構圖形式所代替。再看看印象派時期的繪畫,不難發(fā)現(xiàn),其繪畫打破了傳統(tǒng)風景畫的形式,每個物體不再是獨立的,而是整體聯(lián)系的一部分,作品之間相互穿插,相互融合。莫奈《干草垛》系列(如圖1)是他在吉維尼村創(chuàng)造的,一共有15件作品。畫面采用冷暖對比來拉伸空間感,藍色的遠山若隱若現(xiàn)與近處的明亮橘黃色的草垛形成強烈的對比,藍紫色草垛的暗部與明黃的亮部形成強烈對比,但畫面整體卻又協(xié)調統(tǒng)一,毫無違和感。這樣的構圖方式很好地突出了畫面的主體,對遠處物體進行概括性處理,使得畫面產(chǎn)生強烈的空間感。
(二)俯瞰視角構圖使畫面更真實
畢沙羅是一個充滿好奇心,致力于探索新技法的畫家。他不倡導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方式,認為人物的形體都被嚴謹?shù)妮喞€框死了,他更追求事物的內在關系以及物體之間的聯(lián)系。其著名作品《蒙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如圖2),是一幅蒙馬特大街全景,街道上車水馬龍,描繪了一派繁華大都市的景象。畢沙羅采用俯瞰視角來構圖,使得整幅畫視覺寬廣、莊嚴氣派,表現(xiàn)出畢沙羅獨特的藝術風格。畢沙羅構圖最讓人震驚的是對于主體人物的刻畫,《喝咖啡的農(nóng)家女孩》這幅畫也是從高處取景,給人特殊的感受,使觀者和畫中的人更貼近了一步,好像我們正向她走去,看到屋子里坐在窗前的少女,她正用勺子盛起容器中的牛奶,給人身臨其境之感。
(三)開放式構圖產(chǎn)生韻律感
沃爾夫林提出的封閉與開放這一概念,主要是論述形體之間的聯(lián)系,構圖和圖以外物體的關系。封閉的形式更多的是從整體考慮,畫面一般表現(xiàn)出絕對的均衡感和穩(wěn)定感,古典時期的繪畫一般以這種形式存在,開放形式的構圖試圖去打破那種均衡,更多體現(xiàn)了無窮的延伸感和空間感?!都屣災シ坏奈钑肥怯∠笈傻拇碜髌?,雷諾阿運用自己成熟的繪畫技法畫面,表現(xiàn)出舞會規(guī)模宏大、歡快熱鬧的氣氛。在畫面構圖上,將人群沿著幾條線排列,綠色休閑椅斜著排列,樹垂直排列。消失在遠處的人群構成某種地平線,被垂直的背景線強調,處于前景中的少女被雷諾阿強化,并且光線照耀下她們的皮膚也格外光滑瓷白,背景人物進行概括性的點綴,產(chǎn)生強烈的空間動感。通過對三位大師作品的分析,發(fā)現(xiàn)畫家更多是根據(jù)自身對構圖的理解對物體進行合理安排,雖然構圖有一定規(guī)則可尋,但生活感悟、審美感受、繪畫經(jīng)驗的不同,也會影響構圖形式。把構圖法則和個人感受共同運用于繪畫中,才能產(chǎn)生獨具特色的作品。
二、用色——光與色相結合,
色彩脫離形狀
(一)印象派繪畫中光和色的運用
沃爾夫林《藝術風格學》中提到了線描到圖繪的轉變,從關注線條,到關注色塊、明暗和光影的變化。印象派畫家就根據(jù)光學原理知識,打破了傳統(tǒng)的繪畫理論和色彩理念,她們更多重視物體在自然光影中色彩的改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師就是印象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莫奈。莫奈專注于去分析自然中各種景象在光線變化下色彩的改變,為了表現(xiàn)睡蓮在光線照耀下轉瞬即逝的美,他采用色點、色塊并列在一起的繪畫方式,這個技法又被稱為色彩并置,主要是觀察者在適當距離里通過視覺混合后能呈現(xiàn)的畫面效果,莫奈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之后也直接影響到新印像派的發(fā)展。除此之外,莫奈也少不了對光源的熱愛,他熱衷于描繪事物的真實性,其經(jīng)典代表作之一“魯昂大教堂”系列作品,就展示了同一主體在一天中不同時間的美,畫能很清楚地顯示光的來源,展示物體最真實的色彩效果。為了使光的表現(xiàn)更真實,莫奈的戶外風景畫加重了陰影對比的強度,暗處背光幾乎都愛用紫色、藍色等冷色,亮部受光部分愛用橙色、紅色等暖色并且用色喜愛加白,畫面整體感覺比較清爽。
(二)印象派繪畫色彩的解放
印象派產(chǎn)生標志著西方古典美術的結束,它不再刻意描繪物體外輪廓,更追求高明度色彩的表現(xiàn)。馬奈是從傳統(tǒng)繪畫中走出來的人,可以認為他是印象畫派的領導者,他獨特的創(chuàng)作思維對莫奈、梵高、塞尚等畫家都有很深刻的影響。馬奈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利用光線來確定畫面物體的位置,通過光線來勾勒畫面外輪廓,畫面整體協(xié)調統(tǒng)一。在色彩的使用上并不全贊成印象派的色彩理論,與印象派排斥黑色不同,馬奈對黑色十分癡迷,大膽使用鮮明色彩,使整個畫面很鮮亮明快,擁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馬奈《奧林匹亞》這幅畫整體清爽明快,人物近乎平面化的單純色塊,在后面深色背景的襯托下,由亮色到暗色沒有一個中間色調的過渡,使得畫面富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從文藝復興藝術到巴洛克藝術,畫面從絕對的清晰性逐漸轉變?yōu)橄鄬Φ那逦?,到印象畫派時期,注重塑造光影效果下的作品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朦朧美的特點,畫面物體的色彩呈現(xiàn)出相互聯(lián)系、相互協(xié)調的狀態(tài)。
三、筆觸——對自然光影的追求與感受
(一)筆觸在印象派中的審美表現(xiàn)
畫面筆觸不僅僅是技法的展現(xiàn),也是畫面中不可或缺的符號,筆觸在繪畫中表現(xiàn)出來的韻律感、肌理感、運動感、色彩感等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筆觸的形式多種多樣,在畫面中表現(xiàn)出既富有變化又多變統(tǒng)一的視覺效果。印象派畫家主要代表有馬奈、莫奈、雷諾阿、畢沙羅等,他們在對相同光影色彩的追求下,筆觸還是表現(xiàn)出了各自獨特的風格。馬奈筆觸以大色塊為主,簡潔明快,和之前古典畫的精細筆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莫奈則運用迅速、粗獷的筆觸來表達自然風景在光影變換下轉瞬即逝的美;雷諾阿的筆觸給人溫暖的感覺,雖然是油畫,卻又像粉筆畫,用其細膩的筆觸來描繪體態(tài)豐盈、皮膚光滑白皙的人體;畢沙羅是印象派畫家里最年長的,他為人謙虛老實,不驕不躁,最早沉迷于新印象畫派的點彩法,最后他還是將點彩與自己對于自然的感受相融合,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繪畫風格。
(二)筆觸中個人情感的表達
《撐陽傘的女人》是莫奈早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畫中人物是他妻子和兒子。莫奈在畫這張畫的時候,他的妻子已經(jīng)確診為癌癥,莫奈帶著一種親人即將離世的心情作畫,內心的情感錯綜復雜。畫中的卡米爾撐著陽傘逆光站立在畫面中央,所以在對其面部和身體描繪時采用了比較灰暗的調子。背后的云更多是用凌亂快速的筆觸來表現(xiàn),體現(xiàn)當時莫奈復雜的心情。以奔放的筆觸去表現(xiàn)女子的頭巾和裙擺隨風飄起的動感,裙子斑駁的光影效果與草地、衣裙、頭巾的陰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整幅畫給人感覺仿佛在夢中,仿佛很近又很遠,畫中人打著傘,蒙著紗,虛虛實實。和莫奈相比,畢沙羅更多關注的是鄉(xiāng)村和土地,對注重法國傳統(tǒng)田園風光的塑造,比起繪畫技巧,畢沙羅更向往溫和平雅的趣味。他的溫暖和韌性,他所呈現(xiàn)的生命的質地,使他的藝術散發(fā)出了一種溫暖的人性的光輝。在《巴金庫爾的二月早晨》作品中筆觸表現(xiàn)出急速運動、敏銳且顫動的感覺,就好像朝陽照射大地,意境悠遠深邃,充滿生氣的狀態(tài),正是因為畢沙羅對自然親切深厚的情感,才創(chuàng)造出了如此美妙的畫作。
四、結語
總體上看,沃爾夫林的藝術風格學理論的五對范疇,讓我們在對藝術作品的色彩、線條、形式、空間等分析時更具有科學性和嚴謹性。文章通過沃爾夫林的藝術風格論來探析印象派繪畫作品的構圖、色彩、用筆等的特點。印象派畫家他們較崇尚戶外作畫,他們向往回到自然,把畫融入在自然中,并且特別考慮光影效果對于物體本身色彩的影響。由于戶外光線變化轉瞬即逝,印象派畫家不得不以快速方法進行描繪,最后畫面效果更具有朦朧感和夢幻感。沃爾夫林理論雖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藝術研究的思路,但在錯綜復雜的藝術現(xiàn)象里,我們還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才能得到一個科學的答案。
參考文獻:
[1]連屹.沃爾夫林的美學思想及其影響[J].新美術,1986(4).
[2]蔣躍.繪畫構圖與創(chuàng)作[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2.
[3]許夢琦.論筆觸在印象派繪畫中的審美表現(xiàn)[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7.
[4]張曉凌.印象派畫風[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5]蘇蓉.卡米耶·畢沙羅:位“現(xiàn)代繪畫之父”的“老師”[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9(9).
[6]沃爾夫林.藝術風格學[M].潘耀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南京林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