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艷肖
(江蘇開放大學,南京 210036)
互聯(lián)網教育具有服務范圍廣,自由度高,學習者可個性化學習,自主拓展自身知識結構等特點[1],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2]。但在線學習的缺點也十分明顯,無法實時了解學習者的平均水平、興趣點和接受程度,無法及時對課程進行改進,缺乏活躍的課堂氣氛,給學生形成隔離感;缺乏積極的監(jiān)督與激勵,結課率普遍不高[3];特別是實踐環(huán)節(jié)缺失,造成學生實踐能力的欠缺?;ヂ?lián)網學習的過程本質上就是知識轉移的過程,結合知識轉移的研究成果和互聯(lián)網在線知識轉移的特點,深入分析互聯(lián)網在線知識轉移的規(guī)律,分析線上學習的優(yōu)點和不足,融合線下學習的優(yōu)勢,有助于形成混合式學習模式。
知識學習的過程,伴隨著信息傳遞和學習者知識重構過程[4]。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學習過程也是從教師知識空間到學生知識空間的映射過程。知識轉移和重構過程不僅受外在環(huán)境作用,也受到主體內在心理作用和系統(tǒng)構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是一個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統(tǒng)工程。知識轉移系統(tǒng)要素包括發(fā)送者、接收者、知識內容要素、知識轉移媒介及渠道要素。轉移情境要素對知識空間映射作用有關鍵影響,溝通反饋對知識空間映射起促進作用。
從知識屬性來看,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5]。顯性知識又可分為概念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顯性知識通過多媒體等信息技術進行編碼,能夠更生動直觀,互聯(lián)網渠道可以有效地提高顯性知識轉移的效率。隱性知識相對與顯性知識,更具有“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特點,這類知識往往以個人的經驗、感悟、心智技能等形式呈現[6]。隱性知識適合以直觀的演示、互動、默會等形式進行轉移,通過面對面的溝通指導更能實現其轉移效果。
轉移主體是知識發(fā)送者和知識接收者,雙方的能力、意愿等特征因素對知識轉移績效具有顯著影響[7]。發(fā)送者的知識加工能力、轉移能力和知識接收者的知識接收、轉移能力是影響知識轉移績效的關鍵因素[8]。知識轉移的情境因素影響主體間的信任、主體的意愿、興趣等,對知識轉移績效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知識轉移媒介渠道是知識加工的編碼方式和知識發(fā)送的通道[9]。知識轉移媒介渠道能力受知識加工的編碼方式和知識發(fā)送的渠道類型影響。互聯(lián)網渠道具有可重復性、便捷性、互動性、虛擬性、學習過程可跟蹤性等特點;線下面對面渠道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內容自適應調整性、內在的約束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對知識轉移績效都會產生顯著影響。
知識轉移情境是知識轉移活動的背景性因素,不屬于所轉移的知識內容,但對知識轉移的全過程產生影響。知識難以剝離情境而孤立地發(fā)生轉移。Cummings 和Teng把知識轉移情境分為知識情境、活動情境、接收方情境和相關情境等四大類[10]。從互聯(lián)網在線學習的知識轉移系統(tǒng)來看,個體知識轉移情境可分為主體情境、知識情境、組織情境、關系情境和外部情境等。主體情境主要是轉移主體間的文化背景和知識結構差異。知識情境主要是知識內容、主體間知識的差異性和相似性等。組織情境主要反映知識轉移的組織結構,組織的學習氛圍、溝通協(xié)作氛圍等。關系情境主要反映知識轉移主體間的信任關系、情感連接強度和交流溝通氛圍等。外部情境主要指知識轉移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互聯(lián)網平臺知識轉移的信息技術條件,知識生產、轉移和應用的場景等。
混合式學習是結合線上和線下兩種知識轉移渠道的優(yōu)勢,通過深度融合達到學習績效最大化的學習方式,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有利于知識的理解與建構,有利于優(yōu)化知識結構。國外關于混合式的研究主要側重在:提升學習滿意度和課程資源建設,提升學習效果;國內研究則主要側重在課程建設方式、學習資源設計、學習互動和管理模式等。國內外這些研究推動了混合式教學的建設與發(fā)展,但現實中混合式學習協(xié)作方式單一,沒有深入分析知識轉移過程,沒有考慮各要素知識轉移影響因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混合式學習路徑設計中,核心目標是把知識有效地從知識發(fā)送者轉移到知識接收者。混合式學習路徑的設計,需要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知識結構,設計知識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按照知識轉移的知識外化、發(fā)送、接收、轉移、內化的活動過程,根據線上線下知識轉移的特點和各自優(yōu)點,對知識進行有效地分類、編碼,重構線上線下知識轉移情境,形成師生的各自知識空間,根據知識的不同特點和學習內容的不同特點,通過一系列的例證、啟發(fā)指導、監(jiān)控、反饋和評價等知識轉移活動,實現師生知識空間的映射,如圖1 所示。
圖1 混合式學習路徑
混合式學習的效果取決于能否充分發(fā)揮知識轉移諸要素的優(yōu)勢和作用,需教學管理部門從全局的角度進行外部環(huán)境構建。知識轉移主體要素在轉移過程中付出了時間成本和知識貶值成本;接收方需要付出財富成本和時間成本,所以必須對知識轉移的雙方進行激勵和約束,促使雙方最大程度上發(fā)揮自身能動性和學習質量保障。同時需要對知識生產的場所,轉移媒介渠道的空間、知識應用的場景提供相應的保障、優(yōu)化和支持。
由于知識屬性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要根據知識特性,選擇合適的轉移媒介渠道和轉移方式。知識轉移主體要正確認識知識學習的規(guī)律和知識轉移的規(guī)律,實現對知識轉移結果的認知和自我調節(jié)控制。主體要素在元認知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教育理論、教學方法、學習理論和學習方法,指導混合式學習活動的開展。
教師在向學生轉移知識時,需構建自己的知識空間和轉移情境。教師需掌握相關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選擇知識轉移媒介渠道設計相應的知識轉移方式和教學活動,引導和參與知識轉移情境構建。根據知識轉移的效果,學生的反饋,經“內視反聽”,對所轉移的知識進行反思重構,同時促進自身的知識獲取、內化并進行創(chuàng)新形成知識增量。
在情境構建上,教師需要指導建設組織情境,形成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的組織結構,促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機制。創(chuàng)設溝通互動的氛圍,建立起相互信任,提升情感連接強度,建立良好的關系情境。針對知識轉移過程和轉移結果,建立合理的跟蹤測量標準,建立相應激勵約束機制的局域外部情境。
學生在混合式學習過程中,結合學習理論,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受激或自主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動機、意志力和自控力,發(fā)揮自主學習的能力。參與組織情境的構建,形成團隊化、小組化學習,小組內部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促進協(xié)作討論,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和教師溝通反饋,建立師生間的互信和情感連接,促進關系情境的構建。根據知識的不同,開展相應的學習活動,根據學習的進程,進行自我測量、調節(jié)自我反饋,結合教師的測量反饋不斷調整知識學習活動和過程,進行知識學習、操作技能、智慧技能的知識空間構建,把獲取的知識通過連接、鞏固、應用和遷移,形成知識內化和創(chuàng)新。
在知識轉移情境下,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學習模式,使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習的能動性,獲得自身進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根據知識屬性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轉移渠道,實施相應的混合式學習過程。
陳述性知識通過互聯(lián)網渠道開展,經網絡媒體表達,知識內容更直觀生動,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便于學生理解。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感知,撰寫網絡學習筆記,反饋感知效果。教師通過網絡社群指導學生進行群組學習,討論交流,形成競爭性協(xié)作型學習氛圍,促進對感知知識取得一致性理解。通過網絡學習跟蹤、測量技術,測量學生的學習進度、效率、專注度、參與度、對知識內容掌握的正確程度,反饋學生學習效果和學習過程表現。引導學生養(yǎng)成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獲取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內化為自身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記憶力和理解力。創(chuàng)設應用場景,指導學生進一步應用所學知識,促進知識遷移和創(chuàng)新。
程序性知識是是操作技能和認知技能的外在反映,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學習。
對于操作技能的學習,教師先通過線上渠道設置問題情境,探索設計操作步驟,形成初步的程序性知識。教師進一步通過互聯(lián)網媒體渠道講解、操作示范,指導學生加深對任務的理解,模仿操作過程,完善操作步驟,通過線上渠道完成對程序性知識的認知。實際操作練習通過線下渠道開展,教師在學生獲得程序性認知后,安排練習活動,并對練習的結果進行反饋,學生通過分解動作練習、聯(lián)系、固定,形成整體動作。
對于認知技能的學習,教師通過線上渠道的心智活動示例,引導學生對心智活動的認知,了解活動的結構和操作序列及相關知識內容。學生通過線上渠道討論并反饋自己的理解,設計心智活動過程。學生在開展心智活動時把外部活動轉向內心活動,進行知識技能領悟。
隱性知識往往很難顯性化,學習路徑主要在線下展開,教師通過示范講解,學生進行感知模仿,教師根據學生的模仿結果,進行啟發(fā)反饋指導。學生通過反復練習對隱性知識進行領悟,內化為自身的隱性知識。
互聯(lián)網教育推動了學習的泛在化,但目前的在線學習還沒有完整的構建學習情境和學習過程?;ヂ?lián)網在線學習需要構建知識轉移過程的諸要素,通過網絡技術重構知識轉移情境,對知識有效地進行分類,并合理地進行內容設計、結構設計,選擇合適的方式、媒介渠道向接收者進行知識轉移。融合線上線下各自的優(yōu)勢開展混合式學習,構建合適的混合式學習路徑將會推動互聯(lián)網教育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