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河中石獸》因內(nèi)容的特殊性給教學帶來不少困惑,引發(fā)了語文學界的廣泛討論。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賴瑞云教授深入地考察了文中所涉石獸“逆水上移”的科學性問題,并就選文的文學性展開探討。文章旁征 博引,研究翔實而有趣味,為教學提供了學理與實踐參考。原文 27000 余字,為閱讀方便,特拆分為上下兩 篇,本期刊出上篇,聚焦其科學性探討。
摘 要 《河中石獸》入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后,就其科學性有不少討論。文章試以沙玉清的泥沙運動學知識,分析其具有的科學性和 存在的問題。在對紀昀及其《閱微草堂筆記》的創(chuàng)作觀、作品實際展開探討的基礎上,根據(jù)魯迅的有關重要論述,運用孫紹 振的文本解讀方法,具體分析了《河中石獸》在虛構“講學家”及藝術形式等方面所具有的文學性及其存在的不足,并簡要 提出了教學建議。
關 鍵 詞 《河中石獸》;科學性;文學性;魯迅論紀昀;孫紹振解讀方法
《河中石獸》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七下冊教讀課 文后,就其科學性有許多討論。最具專業(yè)性的就是網(wǎng) 上有人引述的沙玉清《泥沙運動學引論》(以下簡稱 《引論》)這段文字
6.石塊在細沙上的運動 細沙河床上的石塊,當細沙 開動時,靠近石塊的上游,常沖成 深坑,而泥沙堆積在它的下游,見 圖。深坑逐漸擴大,到了一定程 度,石塊失去平衡而翻滾過來,跌 進坑內(nèi)。這樣,反復沖跌,造成了 石塊溯流逆上的運動。
這一現(xiàn)象,久為我國勞動人 民所認識。清代的紀旳,曾有一 段掉入河中的石獸,逆水上移的 記事,現(xiàn)在把全文抄錄于下: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 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為順流下矣 ,棹數(shù)小舟,曳 鐵 鈀,尋 十 余 里 ,無跡 。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 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 為確論。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 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 轉不已 ,遂反 溯 流逆 上 矣。求 之 下流 ,固顛 ;求之 地 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應該指出,石塊掉入河中,有逆水上移一定距離的可能,這是的確的。
假如把這段記事的情節(jié),尤其各種數(shù)據(jù),都信以為真,那就缺乏根據(jù)的。
查閱沙先生的《引論》,未見相關的模型試驗。筆 者在研究中,查閱到周魁一先生發(fā)表于《自然科學史 研究》1994年第2期的《中國古代河流泥沙運動力學 的理論與實踐》引述了相關試驗。周文在介紹完“河 中石獸”故事后,說:
其中老河兵分析石獸在沙質河床上的運動狀態(tài) 的文字尤為精彩和準確,并為現(xiàn)代泥沙運動模型試驗 研究所證實。當試驗石塊(相當于原型 38厘米)沉于 試 驗 水 槽的 底沙 之上 ,首 先在 石塊 上 游 底 部 產(chǎn) 生 回 流,沖刷底沙,形成沖坑。沖出之底沙大半被水流帶 走,少部分堆積石塊后部,起初形成沙唇,之后沙唇合 并。當沖坑發(fā)展到足夠大時,石塊失去平衡,向前傾 倒至沖坑中(圖)。
沙玉清(1907-1966)是著名的農(nóng)田水利學家和泥 沙運動學專家,我國現(xiàn)代農(nóng)田水利學科創(chuàng)始人。早年 任教清華并曾留德研讀河工模型試驗,曾在西北農(nóng)學 院、南京中央大學、南京工程學院、華東水利學院長期 擔任教授、系主任。1966年病逝前,為西北農(nóng)學院土 木系系主任并兼任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所長10年。 為根治黃河,長期從事泥沙問題研究,在大量科學試 驗、生產(chǎn)實踐、自然現(xiàn)象觀察、國內(nèi)外既有研究成果基 礎上形成的《泥沙運動學引論》等系列論著,為我國泥 沙研究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初曾獲全國科學大會 獎。周魁一(1938——)是著名的水利史研究專家,擔 任過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主任、中 國水利史研究會會長等,著有《中國科學技術·水利 卷》《中國水利史稿》《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釋》等[2]。網(wǎng) 上、刊物上討論這一問題的作者 ,專業(yè)的程度自然無 法和沙、周兩先生相比。簡單地說 ,討論河中石獸問 題的科學性,只要認兩位先生,尤其是泥沙運動學權 威沙玉清的說法就行了,他們既肯定了河中石獸逆水 上移的可能性和科學性,也表明了紀昀一些說法的非 科學性和虛構性,并且網(wǎng)上、刊物文章所質疑的內(nèi)容, 他們的表述里都包含了。
先要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沙先生1947-1956年曾 在南京多所高校任職,又是泥沙研究的奠基人,其在 德國留學的專業(yè)就是河工模型試驗,其《引論》就是以 試驗為基礎形成的,《引論》還專門感謝了南京水利科 學研究所李昌華所提的寶貴意見,不太可能不知道周 文中引述的試驗,否則,他的表述口氣不會如此肯定。 也許,他的其他文章中有引用該試驗(其《引論》就是 在他的系列研究報告和論文基礎上形成的)。筆者無 法查閱到他的早期文章及1955年的試驗,但可綜合 沙、周的說法、介紹,展開我們的討論。二是周先生的 圖示應是石塊、泥沙、流水運動的細部過程,大概是試 驗原圖,沙先生的圖示大概是經(jīng)過處理的階段性運動 狀態(tài)“結果”圖。沙、周的文字表述亦有不同,但主要 方面一致。
網(wǎng)上、刊物文章最多人質疑的就是“至石之半”與 上移“數(shù)里”的矛盾。各篇就此質疑的文字 ,大同小 異。早在其列入2011年版初中語文課標背誦篇目時, 湯化先生的《閑讀隨筆兩則》就質疑了紀昀這一表述 的矛盾,且是筆者迄今查閱到的質疑文字中推理得最 有理有據(jù)的[3]。湯文作了一個假設性的計算,還配了(假設)“至石之半”的坎穴真能生成,石獸由于重 心前移而倒下,那么它完成其“轉轉不已”的第一個90 度時,也掉入坑中,此時所謂“至石之半”的長度則成 了下陷的深度。假設這個石獸高80厘米,寬60厘米, 它倒下90度時,前移了50厘米,此時也下陷了30厘米 按:石獸緊貼河沙的底邊即上文的寬60厘米,“至石 之半”的長度即沙坑“挖”至底邊的一半即30厘米。第 一次倒入沙坑時,石獸翻轉90度,自然下陷也是30厘 米;高80厘米,則變?yōu)椤捌教伞钡?0厘米,圖1中的左 下角也轉為圖2中的右下角,即“平躺”的80厘米要后 退30厘米至右下角,80減30,等于前移了50厘米。見 圖2)。
同理,當它完成了第二個 90 度轉時,又下陷了 40 厘米,也又前移了20厘米(按:圖2中的高變?yōu)?0厘 米,底邊變?yōu)?0厘米,第二個坑至石之半即至底邊的 一半40厘米,第二次翻轉,自然也是下陷40厘米;60 厘米的高變?yōu)椤捌教伞钡?0厘米時,同樣要后退40厘 米,60減40,即再前移了20厘米,見圖3)。此時,石獸 一共前移了 70 厘米(按:50+20),也下陷了 70 厘米(按:30+40)。它在泥沙之上的部分,只有 10 厘米了(按:此時石獸又變豎放,高為80厘米,80 減下陷之70,露出為10厘米,見圖3)。
我們繼續(xù)讓步,讓這10厘米的高度,依然還能產(chǎn) 生“反激之力”,生成“至石之半”的坎穴,讓石獸繼續(xù) 轉下去,那么到第三個 90度時,它也已經(jīng)完全埋在40 厘米厚的泥沙之下了(按:前移重復第一次,50 厘 米)。從此它沒有了露出部分,也就沒有了“反激之 力”,還怎么“轉轉不已”呢?
湯文假設石獸最初為豎放,如是橫放,大體情況 一樣,只是前后數(shù)據(jù)不同,如第一次前移20厘米,第二 次前移50厘米,第三次前移又20厘米。根據(jù)湯文推 理,我們可以概括并推演:假設石獸是正方體的,“至 石之半”翻轉倒入坑內(nèi)時,下陷的深度也是至石之半, 翻轉二次,剛好沒頂,就無法阻水沖沙“挖”坑,上移就 停止了,最后上移長度等于邊長。如是長方體,因各 邊邊長不等,翻轉二次,下陷的深度為石體的八分之 七,假如露出的八分之一石體仍能阻水沖沙,將翻轉 第三次,但至此石獸就完全被細沙覆蓋,上移亦將終 止,即使加上第三次翻轉的前移長度(重復第一次,即 高的八分之五,如湯文得出的50厘米),最后上移長度 等于一又二分之一初始高度(初始為豎放,初始高為 80厘米,最后上移120厘米;初始為橫放,初始高為60 厘米,最后上移90厘米)??傊绨础爸潦搿比?翻轉,最多前翻二三次,就算翻三次,石獸高按三米算 (夠高了吧),按最遠的上移即初始豎立算,一又二分 之一初始高度(三米),最多上移四米半,怎能到達數(shù) 里外?
上述“至石之半”與“數(shù)里”的矛盾,沙、周的專業(yè) 性表述和圖示已包含。首先,他們都沒有說“至石之 半”才翻轉。先看周表述及圖示中的石塊、泥沙、流水 運動的細部過程:在回流沖刷底沙,形成沖坑,部分底 沙堆積于石塊后部,起初形成沙唇,之后沙唇合并(平 面圖展示了沙唇的形成與合并的全過程)的同時,石 塊就開始逐步翻轉,但尚未跌進深坑,縱剖面圖第5到 第7圖最明顯。再看沙圖示,中圖與上圖比,實際也已 翻轉一定程度了,左下方的邊已由上翹下降為平放, 石塊后面的堆積泥沙也已擴大,同樣,尚未跌進深坑 而正處于跌入深坑的臨界點,只不過沙圖是階段性運 動狀態(tài)的“結果”圖,逐步翻轉的過程要看周圖的細部 圖示。其次,也都沒有說“至石之半”才跌進深坑。沙 先生是說“深坑逐漸擴大,到了一定程度,石塊失去平 衡而翻轉過來,跌進坑內(nèi)”;周先生是說“當沖坑發(fā)展 到足夠大時,石塊失去平衡,向前傾倒至沖坑中”,關 鍵都是深坑擴大至石塊“失去平衡”。周圖的第7圖表 明,石塊翻轉至豎立時,深坑只要再擴大到足以使石 塊失去平衡,就會跌“向”深坑,注意,還不是跌“進”深 坑,而到了沙圖的階段性狀態(tài)“結果”圖的中圖時,表 明石塊此時才是將跌“進”深坑,自然,深坑此時已擴 大至超過“至石之半”了。再次,石塊后面的堆沙(為 什么會有這些堆積?后文再述)也有使石塊翻轉、跌 “向”、跌“進”深坑的助推力。從沙圖的下圖看,圖中 堆沙縮小了,傾瀉了一部分到坑中,表明有向前(向上 游)的作用力。從周圖的過程圖,尤其是第5到第7圖 看,這個助推力則更明顯,石塊背后指向上游的反向 箭頭不僅表明了石塊在向上游翻轉,且表明了逐步隆 起的沙堆指向上游的助推力。也許還有其他力和物 體運動的綜合效應,如細沙的松動、滑動、流動???之,綜合上述三點,不是機械的“至石之半”,石塊才翻 轉進深坑,而是在各種力的作用下,石塊逐步向上游 翻轉,到了深坑擴大到使石塊失去平衡,包括后面堆 沙的助力,石塊于是跌“向”、跌“進”深坑(即周文較細 密表述的“向前傾倒至沖坑中”),加上堆沙也可能隨 之一部分傾瀉于坑中,也因此下陷的深度往往并非石 塊底邊之半,這樣,露出沙面足以阻水沖沙的情況往 往可能不止二三次(見沙圖下圖),即使如周圖第8 圖,露出不多,但只要能阻水產(chǎn)生周文說的“回流”(注 意,不是紀昀說的“反激之力”,這后文再述),就有可 能重復上述現(xiàn)象,因而有沙先生說的“反復沖跌”,上 移的距離就可能多于“至石之半”僅達的一米或幾米。 哪是否可以上移至“數(shù)里外”呢?這里,湯化文章又有 個極限推測:“換一種粗率的假設:石獸每前移100厘 米,它自身在‘坎穴'中只下陷1厘米”“即使石獸只要 露出泥沙就有‘反激之力'也就能始終‘勻速'前移并 下陷,那么只要前移100米,它也已經(jīng)下陷1米,早已 被泥沙埋?。募僭O的石獸高為80厘米),又如何能轉出‘數(shù)里外'去?”湯文的駁難很有說服力,因為下陷 1厘米,表明這是很淺的沙坑,最多足以使80厘米高、 60厘米寬的石獸失去平衡而傾斜,而不至傾倒,即使 可能傾倒,重復一百次,也頂多前移 100米而遠不到 1 里(500米)。即使石獸罕見至長、寬、高各3米,按比 例,至少也要有每次下陷3厘米的坑,那前移100次, 亦將下陷3米,被泥沙埋住,總前移也最多300米,亦 不到1里。理論上,石塊越高大(比如數(shù)十米高)則前 移越遠 ,但河床沙層也要越深厚(比如數(shù)百米),否則 翻轉一次就觸底了。數(shù)百米厚,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 即使黃河在開封的懸河段,水平面到河床底部才 155 米。因此 ,比較可能的情況是 ,既非“至石之半”僅達 的幾米,亦非100 米或300 米。到底多少米?沙先生 沒有說,但卻明確而嚴謹?shù)刂赋觯骸笆瘔K掉入河中,有 逆水上移一定距離的可能,這是的確的。假如把這段 記事的情節(jié),尤其各種數(shù)據(jù),都信以為真,那是缺乏根 據(jù)的?!笔恰耙欢ň嚯x”而非“一點距離”,是“可能”而非 “必定”(為什么強調(diào)“可能”,后文再解釋),這二者都 是“的確的”,很肯定 ,但紀昀說的“情節(jié)”(如“至石之 半”),“尤其各種數(shù)據(jù)”(如至石之“半”、“數(shù)里外”),不 能“都信以為真”,因為“缺乏(實驗的、實踐的、科學 的)根據(jù)”。至于周文說的“老河兵分析石獸在沙質河 床上的運動狀態(tài)的文字尤為精彩和準確”,應是水利 史專家偏愛“史料”的溢美之詞,因為其后關于試驗的 圖文表述 ,既無“至石之半”,亦無“數(shù)里之外”,更無 “反激之力”。
因此,沙先生說的,對紀昀“這段記事的情節(jié)”,不 能“都信以為真”,還包括很重要的一點,即不是紀昀 說的“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而 是沙先生表述的“靠近石塊的上游,常沖成深坑”,或 周先生更細表述的“在石塊上游底部產(chǎn)生回流 ,沖刷 底沙,形成沖坑?!苯鼛啄暧懻摗逗又惺F》的,又僅湯 文對“反激之力”提出了質疑,并畫了示意圖(即圖 1)。 湯文認為:“在河流中,這‘反激之力'正與其所來自的 水流正面沖力基本同步,甚至后者還大于前者,完全 能抵消‘反激之力'。(如圖)因此,這個‘嚙沙為坎穴' 是否真能發(fā)生,便大可懷疑?!本W(wǎng)上有討論者表述為: “上游來水,遇到穩(wěn)定的石獸,會改變原先的水流方 向,一部分轉向下的水流會沖擊石獸迎水面下方的淤 泥(應為細沙或泥沙)。”用周文的話就是改變方向的 “回流”?;虬次锢韺W原理指出的,物體總是朝阻力較 小的方向運動,石塊(含石獸,下同)和連續(xù)不斷的上 游流水自然阻力較大,流水不能沖石,一部分可能騰 空而起形成浪花,一部分可能順著石塊兩側向下游流 去 ,另一部分可能轉而向下沖擊松散的、相對靜止的 河沙,而不是另外產(chǎn)生什么逆流而上抗衡的“反激之 力”。因此 ,所謂“反激之力”正屬于沙先生指出的不 可信的“情節(jié)”之列。而“回流”,只要有阻流之物,哪 怕像周圖第8圖露出不多,更不用說沙圖下圖露出很 多 ,就可能產(chǎn)生 ,“回流”不絕,鍥而不舍 ,就可能挖出 深坑。[4]
沖起的河沙為什么會被搬到石塊背面(下游面, 下同)堆積?沙圖為順坡形,沒有展示其形成過程。 展示其形成過程的周圖的縱剖面圖表明,回流是沿著 石塊底部將底沙沖至石塊背面,逐漸累積、隆起,至第 7圖時,也是順坡形了;從平面圖看,是分別從石塊底 部的兩側沖至石塊背后的,起初是沙唇狀,越積越多, 沙唇完全閉合。至于沖來的底沙為何會在挨近石塊 背部沉積?沙玉清《引論》§7-14 以及§6-8、§7-16 小 節(jié)有關內(nèi)容指出:當來水中的含沙量大于不淤挾沙能 力(即能把河沙挾帶走的能力)時,一部分過剩泥沙就 要淤積下來。不淤挾沙能力主要取決于水流流速,流 速越快,此能力越強,反之越小。由于受石塊阻擋,石 塊背面的水流流速變慢,越挨近石塊越慢,越遠越快, 直至恢復正常流速,也就是石塊背面的不淤挾沙能力 起初突然變小,慢慢增大,直至恢復正常,與此同時 , 沖來的底沙使水流含沙量突然增大,大于突然變小的 不淤挾沙能力 ,過剩泥沙開始淤積 ,淤積量依挨近石 塊的距離 ,越近越大 ,越遠越小,直至消化盡過剩泥 沙 ,于是,石塊背面堆積的底沙就呈現(xiàn)順坡形了。還 有,上游的上層水面帶來的河沙到達石塊背面時,同 樣可能發(fā)生上述的順坡形沉積。那么,被回流沖起的 底沙,有無可能一部分“上浮”至上層水面呢?有可 能。沙書§4-1和§5-4小節(jié)指出,水流的運動主要是 兩種基本形態(tài):層流和紊流。層流是水流質點與附近 質點作平行運動,彼此不混亂,僅在水庫等水中遇到。 紊流是水流、河流中最常見的運動形式,它是水流質 點呈不規(guī)則運動,并且相互汆合(沙注:投物入水稱汆 合),而成旋渦(指無數(shù)的小旋渦)。在通常情況下,由 于水和沙的交界面,流速梯度大,旋渦旋轉劇烈,沙粒 就可能脫離河床,卷入旋渦,一旦卷入后,當這種旋渦 與上層旋渦相遇,就可以并成新的水團,這個水團再 與更上層的水團互相汆合,形成新的旋渦;這樣反復 地交替?zhèn)鬟f,底部的泥沙也就有可能逐層向上移動 了。到了上層,流速梯度減小,旋渦旋轉速度變緩,一 部分沉速較大的沙粒,勢將逸出,回落而下,但總有一部分細沙進入上層水面。以上還只是沙先生《引論》 說的通常情況,而現(xiàn)在,受石塊之阻的回流主動沖起 了大量底沙,而旋渦互相汆合的傳遞傳送作用照樣存 在,于是,深坑中被挖起的細沙,除大部分被流水帶至 下游,一部分沿石塊底部堆積至石塊背面,另一部分 就可能被搬到上層水面,于是被水流裹挾,越過石塊, 來到石塊背面,接著發(fā)生如上所述的順坡形沉積。
此外,上游的河沙會不會跟著流水“回填”到沙 坑,使沙坑隨“挖”隨“填”,無緣至“深”?不會。據(jù)沙 書§6-2小節(jié)介紹,沙質河床最底層的床沙是靜止不動 的;之上一層稱底沙,作著底的推移運動,包括滾動與 滑動,因摩擦阻力,運動速度遠小于流水;再上一層稱 躍沙(也可把其歸入底沙,本段之前所稱底沙,均含躍 沙),作短時間躍離然后又落回床面的躍移運動,速度 亦明顯小于流水;再上稱懸沙,懸浮在水流中隨水流 運動的細沙細泥,速度與水流差不多。懸沙既懸浮水 中隨水流動,自不會落入深坑。底沙(含躍沙)速度既 明顯小于流水,亦自不會隨上流之水趕來填坑。
石塊逆水上移的關鍵是阻水回流,沖出深坑。這 不僅有前述的試驗證實,亦有類似的自然現(xiàn)象。周魁 一的文章介紹了古人借此總結的“束水攻沙”的治淤 經(jīng)驗。明代官員萬恭負責治黃期間,有位秀才向他建 議說:“如欲深北,則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則 北其堤,而南自深”,這就是河床某部位淤積了,可在 對應部位筑堤,挑動河流改變流態(tài),沖向淤積地段,則 淤積可除。萬恭十分贊賞,付之實踐,取得了很好的 效果。
討論中,還有些似是而非或值得質疑的資料。如 有說河岸、山門崩塌,應是巨大洪水所致,石獸早被洪 水沖走了。但完全可能是另一種情況:河岸、山門年 久失修,河水長年浸淫,終于崩塌,石獸隨之落水。又 有位教師做了個“實驗”,找來塊有點像石獸的磚頭, 放在操場的沙堆上,用手模擬水沖激,掏空磚頭底部 的沙子,掏到磚頭底部一半時,磚頭不是往前翻倒在 沙坑里,而是斜斜地滑了下去,再掏空磚頭底部的沙 子,磚頭還是向下滑。這位教師說他恍然大悟,石頭 要翻倒在沙坑里,需要有一個從后面往前的推力,可 河中石獸》中不存在這樣的推力,所以,石頭不可能 往前翻倒在沙坑里。這個所謂的“實驗”驗證,顯然違 背了“河中石獸”的現(xiàn)象是發(fā)生在動態(tài)河流中的,而非 陸地。水流、河沙、石塊運動的復雜關系,我們前面已 經(jīng)詳細介紹了,何況這個后面的推力還真有呢(即堆 沙,雖然不是決定作用的)。再說,水槽模型試驗是一 個專門的學問,有許多嚴格的條件,沙玉清的《引論》 有專章闡述,他留德學習的就是這個專業(yè),隨便用陸 地“實驗”去代替,不說牛頭不對馬嘴,至少是不科學 的。網(wǎng)上還有人引述了一則幾乎是現(xiàn)代版“河中石 獸”的趣聞。該資料出自學林出版社 1985 年版,作家 吳德鋒的《博物記趣》。趣聞說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 有兩塊大石,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其中一塊被炸 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十多年后,有人在十多里的上 游,發(fā)現(xiàn)了它,經(jīng)核對,確是下游失蹤的那塊,且大石 上“游”時經(jīng)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說這一自 然現(xiàn)象,1980年4月當?shù)氐膱蠹堊鬟^詳細報道,并說 它“令人信服地說明,紀昀所記,確非虛言。”但網(wǎng)上又 有人質疑,這到底是“紀實”還是“記趣”?它上“游'” 時留下的溝,十多年還“明顯”,按說十年流水沖刷,應 早把溝填平。這個懷疑有一定道理。第一,如前所 述,上移十多里即5000米以上,此巨石至少要50 米 高,底沙至少要數(shù)百米厚,這是不可思議的。第二,同 一地質帶相似的石頭很多,除非曬出它十年前后的照 片、特殊印記,如在人力作用下曾缺掉一角,否則憑什 么認定十多里外的那塊就是當年之石?第三,上年紀 的人都知道,《河中石獸》早廣為人知。中華書局1962 年曾出版一套五冊合訂本的《中華活頁文選》,其中第 三冊就入選了《河中石獸》,在科學文化春天到來、渴 望讀書求知的1979年,該套文選再版,在當時頗具影 響,許多人恐怕都讀過。吳德鋒1985年的《博物記趣》 明確提到了紀昀之作,也許,這不無“仿作”之疑吧。
當然,如果這則趣聞經(jīng)得起檢驗,或者真有現(xiàn)代 版的“河中石獸”自然現(xiàn)象,那是最好不過的證據(jù)了。 沒有,則科學實驗及其科學原理的推理,也就是前文 介紹的沙、周兩先生的圖文表述以及沙玉清《引論》中 相關的專業(yè)性解釋,也可說明紀昀所述的真假成分。 這就涉及沙先生表述中的“逆水上移一定距離是可能 的”中的“可能”兩字。也就是說,這是水槽模型試驗 得出的,自然界中河流和落石情況必須大體滿足試驗 的基本條件,這“逆水上移一定距離”才會發(fā)生,否則 就不會發(fā)生,或不完全發(fā)生,亦即只上移“一點距離” 而不是“一定距離”。比如應是細沙為主的沙質河床, 如果河床是卵石為主,回流就可能沖不動或沖不出深 坑;如果是半液體的淤泥為主,石塊就可能如講學家 說的慢慢下沉了(人教版練習中所附的黃河鐵牛在原 地沉入河灘 ,當屬這種現(xiàn)象)。又如 ,石塊太小 ,水流 較急,可能早被流水沖走;太大如十幾或數(shù)十米的巨 石,河床沙層也不厚,沖出的沙坑可能過淺而不足以使巨石失去平衡或只是傾斜或傾倒一次就觸底了。 再如,該河流、河床都應是常態(tài)的,如是河床起伏過 大,流態(tài)變動不居,上述現(xiàn)象也難以發(fā)生??傊?,1955 年的科學實驗及其沙、周的專業(yè)性解釋,說明了《河》 篇“逆水上移一定距離”現(xiàn)象的可能性和科學性,至少 我們從《河》篇看到,該河是沙質河床,石獸也應不大 不小;同時,也包含了文中“至石之半”“反激之力”“數(shù) 里外”(“尤其各種數(shù)據(jù)”)的不可“信以為真”。
就科學性而言,紀文可以修改得更嚴謹。如修改 為“水不能沖石,轉而沖沙,……,至石不穩(wěn),……,果 得于上游處”。有人說,“數(shù)里外”等等是文學夸張,但 這首先是科學,要使人信服,否則就不會引來那么多 質疑。文學也必須有“真”的一面 ,情節(jié)可以虛構,邏 輯不能是假,小說的夸張與詩歌也不同。經(jīng)典小說為 此反復修改的例子,舉不勝舉。《水滸傳》定型前,流傳 了數(shù)百年,修改了數(shù)百年,其 100 回繁本好于 115 回簡 本,金圣嘆的70回修改本,文字又好于100回繁本,魯 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對此有詳細分析,故此才經(jīng)得起 后人百般敲打。即使不能苛求古人,后人可以改,或 作出說明,至少應探討其欠缺,否則反而可能對其科 學性一面也否定了。
最后,也是更重要的,沙玉清說:“假如把這段記 事的情節(jié),……都信以為真,那是缺乏根據(jù)的?!坝浭碌那楣?jié)”顯然主要指引出“河中石獸”現(xiàn)象的有趣故事 及其三人的對話,不能“都信以為真”的。這正是我們 要解讀的更重要之點:《河中石獸》的文學性和虛 構性。
參考文獻與注釋:
(責任編輯:劉火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