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新媒體資源的大量涌現(xiàn)會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基于對影響心理狀態(tài)內容的分析,結合對當前授課模式以及心理疏導工作落實狀態(tài)的探討,本文指出了新時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解決方法。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是網(wǎng)絡中充斥著大量的劣質內容以及矛盾的誘導性文章,給予學生以心理暗示,導致大量學生表現(xiàn)出不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另一方面是由于新媒體資源有效的普及,教師可以全面選擇合理的教學資源,更好的保障學生的需求,而且學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完成學習任務,以更好地改善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
一、新媒體資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內容
(一)惡意攀比內容
目前的新媒體資源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短視頻觀看占據(jù)主力,充斥在學習和娛樂中,但是從實際接觸內容上分析,大量學生并未將足夠精力投入到學習過程,娛樂更分更甚,而視頻平臺中的內容大量存在惡意攀比性,包括衣服鞋帽品牌比較、房屋價值比較、車輛比較以及拜金主義等。雖然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三觀的建設能力,但是在長期觀看這類視頻后,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會遭受沖擊以及扭曲,認為當前的社會發(fā)展和運行階段這一現(xiàn)象具有普適性,學生在后續(xù)的生活和學習過程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價值比對過程,甚至一些學生會出現(xiàn)超前消費,只是為了能夠滿足攀比心理,一些學生入不敷出之后會接觸網(wǎng)貸,對個人后續(xù)發(fā)展造成極其深遠影響,甚至會讓學生的后續(xù)生活過程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二)交際矛盾內容
目前我國的社會發(fā)展以及高校學生接觸的一個主要內容是男女在交往過程中的矛盾,別有用心者會把男性和女性群體完全割裂,通過長時間的宣傳焦慮,讓男女群體的矛盾進一步加深,雖然微信公眾號平臺的咪蒙當前已經被司法機關嚴肅處理,但是其對于我國當前的自媒體營銷體系提供了一個不良示范,即只要通過宣揚男女社會階層的矛盾就能夠獲得更多的點擊量,這對于正處在開拓眼界、增長見識的高校學生來說,縮窄了自身的認知范圍和思維深度,只按照自身面臨的問題將存在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轉嫁給對方,不利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三)壓力施加內容
目前我國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充斥了各種焦慮,自媒體通過宣揚壓力以及擴大化描述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困難程度,讓更多學生陷入焦慮情緒,當代的男女學生正常交往、就業(yè)壓力等話題成為了別有用心者以及具有較低學歷水平者的主要利用內容。另外在壓力的施加階段,我國的新媒體平臺會在境外勢力以及具有較低學歷水平人員的帶動下,一味宣傳讀書無用論,常見的宣傳方法包括發(fā)布“若不讀大學早已參加工作獲得工資”、“畢業(yè)大學生為初中輟學同學打工”等吸引眼球的新聞,容易讓一些大學生對自身的存在價值產生懷疑,同時讓高校學生的壓力驟增,可以說正是由于這類媒體和別人用心者的存在,從根本上提高了大學生的生存壓力和焦慮程度。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新媒體內容過濾不足
在我國當前的新媒體發(fā)展階段來看,充分的言論自由使得各類豐富的內容可以在短視頻平臺上傳播,但其中的內容良莠不齊,以吸引眼球為目的,充斥著各類惡性題材以及能夠讓大學生產生焦慮的內容,而高質量,有深度有思想的內容因缺乏吸引力,閱讀量反而較低,雖然高校方面無法通過強制手段幫助學生辨別、過濾新媒體平臺中的負面內容,但是這一事實不可成為免除工作責任的借口,調查結果表明高校該項工作的落實結果讓人失望,表現(xiàn)為學校以及教師并不了解當前學生群體對一些熱門內容的追捧原因、重視內容表達的思想、該內容對學生思維和心理方面造成的負面影響等,只是按照原有建成的心理疏導模式和教育方法讓學生參與學習,導致實際的教育水準無法達到新時期的學生培養(yǎng)目標。
(二)心理健康課程形式落后
目前幾乎所有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其能夠向學生講解心理自主疏導中的一些理論性內容,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對實踐提出極高要求的學科,學生必須具有實踐能力,才能夠實現(xiàn)對自身心理狀況的評估。從目前的各高校教育形式上來看,一方面只是是通過課堂內容宣講的方法讓學生具備知識,另一方面課后由于建設水平不足,甚至一些院校只是將心理咨詢室作為應付考核的指標,并不具備心理咨詢和疏導的實際作用,更有甚者,并不在其中設置專業(yè)心理教師,在這一環(huán)境下,大量學生一方面無法了解當前階段自身面臨的心理困境,另一方面對于學生的實際教育水平嚴重不足,學生的實際教育需求被忽視,甚至一些學校的心理輔導員在工作中玩忽職守,比如學生宿舍中出現(xiàn)矛盾,其采取的思路是“和稀泥”或“各打五十大板”,在這類學校中學生出現(xiàn)過激行為屢見不鮮。
(三)心理教育建設路徑缺陷
心理教育必須通過正確路徑的建設,才能夠讓所有的工作被合理分攤,同時讓學生的自身健康狀況進一步提高[1]。目前的心理教育路徑建設處于理論研究階段,大量高校認為通過建成心理教育工作室即可提高學生的心理疏導水平,但是由于學生的心理問題會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出現(xiàn),所以只通過專業(yè)的心理教師參與學生的教育,顯然不能夠達到提高學生教育水平的作用,可以說目前的教育路徑缺陷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比如學生的輔導員并未具備全面的心理知識,也未參與心理健康的教育階段,甚至其無效的做法或錯誤的引導已經成為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激發(fā)原因,這一缺陷的存在導致學生不但無法自主抵抗新媒體為其帶來的心理問題,甚至還會加重當前問題的發(fā)生深度。
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規(guī)劃
(一)新媒體內容抽樣調查
在新媒體內容的抽樣調查階段,首先教師和院校要了解當前高校學生青睞的新媒體平臺,包括抖音、微博、小紅書等,同時要分析其他較為有效而不受學生青睞的軟件的學生用戶體驗以及接受程度。其次要分析當前這類平臺中的各類內容形式,在每個平臺中抽樣調查并記錄各類視頻傳達的信息并將其記錄到專用的表格,之后研究學生可能受到的影響。最后是在心理建設課程以及心理疏導中針對學生日常觀看的內容及時改變教育方案。教師通過發(fā)放匿名性的調查問卷讓學生輸入自身對這類短視頻的關注重點,由于采用匿名形式,所以調查問卷的精度可以保障。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學生對于該平臺中感興趣的視頻集中在吃播、男女關系分析類視頻、幽默搞笑視頻、當前就業(yè)形勢的分析類視頻等,教師可以確定當前大量的學生對接觸的短視頻內容并不具備分析能力,并且其自身的思想已經收到了較為深入的影響,后續(xù)的教學階段可以有針對性的向學生講解相關問題,讓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自身,了解發(fā)展形式。
(二)網(wǎng)絡信息環(huán)境分析
網(wǎng)絡信息的調查中,要精準全面地分析當前網(wǎng)絡輿論環(huán)境可能對學生心理層面造成的負面影響,并準確探討學生長期接觸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時其內心狀況可能發(fā)生的變化。對于學生來說,事實上心理狀況的建設方法和道德體系之前有深度關聯(lián),其中道德體系的建設是心理狀態(tài)體系的建設基礎。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分析工作中,同樣可以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收集當前學生的網(wǎng)絡信息來源和工作形式,以全面加深對學生的了解程度。比如對于當前的工作環(huán)境中,投放調查問卷的問題包括“你的日常瀏覽網(wǎng)絡新聞時間有多少?”、“你更熱衷于從哪個平臺中獲得新聞報道?”、“你對于各類新聞時間有自己的思考嗎?”、“你在獲取新聞信息時會更容易聯(lián)系到現(xiàn)實生活中接觸到的各類制度嗎?都關聯(lián)了那些方面的制度?”,通過對于這類信息的收集,分析當前的學生群體是否缺乏對國內的政治制度自信,但凡發(fā)現(xiàn)存在這類學生,則要確定是否是由于心理狀況建設或者道德體系問題導致學生更容易受到影響,并通過良好科學的授課方法讓學生主動甄別信息,并建立“心理防火墻”。
(三)心理健康課程形式改革
在心理健康課程形式的改革,首先要研究現(xiàn)有教學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其次要擴寬授課的時空范圍,最后建立追蹤分析制度,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教育水平[2]。比如在某院校的工作階段,發(fā)現(xiàn)當前雖然心理課程大課堂階段已經建成了線上和線下綜合運行模式,教師向學生推送符合心理健康相關理論的視頻讓學生具備基礎印象,同時在課后也通過讓學生參與心理體驗游戲、讓學生參與實驗等方法疏導學生的焦慮情緒。此時,需要心理輔導員或心理教師發(fā)揮應有作用,例如某宿舍內出現(xiàn)學生群體之間的孤立行為,孤立行為發(fā)起者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不道德行為,但是其通過一些手段和宿舍中的其他人員建立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集體孤立無行為過錯的舍友,被孤立學生將該信息反饋給教師,此時,需要教師與學生攜手,將課堂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從而解決實際問題,而教師不單純是中間調和的角色。
(四)心理教育建設路徑升級
在心理教育的路徑升級過程,除了按照現(xiàn)有的線上和線下綜合運行體系實現(xiàn)對于學生的科學管理,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學生在接觸新媒體資源、日常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讓最終采用的教育建設路徑更具有科學性。比如發(fā)現(xiàn)當前學生雖然已經開始主動接觸具有較高質量的短視頻,但是學生的主動查找水平較差,并且接觸的視頻平臺僅為抖音、快手,觀看的內容也并非是能夠對自身心理健康造成積極影響的視頻。升級方法是,一方面教師可以和學生建立更深入的關聯(lián),在日常授課以及課余時間通過和學生交流,向學生推薦優(yōu)質視頻內容的制作者,另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的興趣點以及當前已經存在的心理問題,讓學生進入被動式的心理疏導引入體系。
(五)教師隊伍質量考核
由于在高校教育中,對于教師講解內容或者向學生傳遞的思想限制相對較低,所以當教師向學生輸送了不正確的價值觀時,容易導致學生的心理狀況受到嚴重影響。在高校教育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建立私密性質的學生監(jiān)管工作組的方法,讓其將教師的授課言行反饋給學校,比如當學生監(jiān)管組在聽課中發(fā)現(xiàn)某教師傾向于抨擊國內網(wǎng)絡環(huán)境缺乏“言論自由”,這說明該教師本質上并不了解“言論自由”的深切含義,即“言論自由”的出發(fā)點是發(fā)現(xiàn)問題并給出問題的解決建議,而不是發(fā)布煽動性、低價值性、抱怨性的信息。院校方面接收到了學生的該反饋信息之后,要第一時間禁止該教師投入后續(xù)教學任務,并研究其教育的班級學生當前的心理變化情況。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當下新媒體時代,各類網(wǎng)絡資源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干擾和沖擊,但是也能夠為學生的教育階段提供幫助,當前心理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心理課程創(chuàng)新點不足、教育路徑存在缺陷、教育體系建設不合理等,導致學生自身對心理問題重視程度不夠以及心理疏導質量參差不齊。解決方法包括建設課堂內外的協(xié)同教學體系、詳細分析和調查學生接受媒體資源的內容、心理課程完成轉型等,為后續(xù)的教育和升級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薛林月.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02):81-82.
[2]史利洋,楊勇,吳剛.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路徑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為例[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6(01):229-230.
[3]崔民日,王麗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路徑探究——基于“消極”與積極心理學整合的視角[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19,37(06):93-98.
[4]張苗玲,程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選擇[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5):166.
作者簡介:張琳,(1990-),女,漢族,籍貫:山東煙臺,單位:煙臺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