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說出的話,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來(或比喻話一說出,難以收回);說話要謹慎(或其觀點不正確)
(2) ①棘子成說“何以文為”,意謂君子(貴族)只要保持樸素本真,不需要儀容、舉止、禮節(jié)等外在形式的修飾和講求。這一言論針對的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所剩禮儀僅為虛華修飾之用的社會現(xiàn)實。
②“或”問“以德報怨,何如”,認為以善行回報惡行或許是挽救世風的好辦法。它所針對的是春秋時期政治上的以暴治暴和以怨報怨、刻薄計較的不良世風。
2. (1) 推己及人
(2) 第一、二則材料是抽象陳述,第三、四則材料是對前兩則材料的具體解說;第一、四則材料為正面闡述,第二、三則材料為反面論述。
3. (1) 正名(答“維護等級/倫理/身份制度”也可)
(2) 不一致。董仲舒和孔子都強調(diào)了各色人等謹守階級、倫理、身份本分的重要性。但是董仲舒的論述,用一“則”字給“父不父”與“子不子”、“君不君”與“臣不臣”之間加上了因果關系,強化了君守君道、父守父道的嚴肅性、重要性,對君、父的要求變嚴,對臣、子的要求變寬,偏離了孔子四者為并列關系的論述。
4. (1) 至,來(內(nèi)心歸依,心悅誠服);使百姓歸順
(2) ①法治是百姓被動接受,禮治是自覺需求,前者治標,后者治本,禮治的影響更深遠。
②法治是事后的制裁,禮治是事前的防范,效果更好。
③禮治對人的影響潤物細無聲,推行更便利。
(答出兩點即可)
5. (1) 儒
(2) 認可。子路的志向“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就是“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的具體解說,都表達了有物共享的思想。顏淵的志向“愿無伐善,無施勞”和“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都是行事為人的思想。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就是“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具體表現(xiàn)。兩則材料闡釋的都是儒家理想社會(大同社會)的和諧狀態(tài)、和諧關系。
6. (1) 積極入世
(2) 不認可。第二則材料中孔子的話表面上指儒家之道的興廢將由天命決定,似乎流露出因無法掌控命運而只能聽天由命的意味。但孔子的話的實際含義是,公伯寮無法左右儒家學說的命運,這表達了孔子對儒家學說及其推行的高度自信。儒家之道的興廢結局既然由天命決定,知天命而盡人事,自己及弟子只要切實做好現(xiàn)實之事即可。話里流露出的還是“盡心竭力,積極行事”的態(tài)度。
(認可這一觀點,且能夠加以合乎邏輯、事理的論證或說明,亦可)
7. (1) “無違”是指不要違背禮制。
(2) ①孔子認為孝要從內(nèi)心敬重。
②孔子強調(diào)孝是尊禮,不是聽話。
③孔子認為父母如果有錯,做子女的可以提意見,但要語氣委婉,態(tài)度溫和;反復勸說無效,那就順從;對父母的決定,是替他們憂愁,不能怨恨。
8. (1) ①不論在何時何地,實踐“仁”都要堅持不懈。
②平常在家恭敬有禮,辦事嚴肅認真,對別人盡心竭力。
(2) 不矛盾。第二則材料中,孔子認為提到“圣與仁”自己不敢當,說明他對“仁”的重視和推崇,將“仁”視為道德修養(yǎng)、學問的最高境界。第三則材料中,孔子認為“仁”離每個人不遠,強調(diào)“仁”的實踐,他認為只要自覺自愿地行“仁”,“仁”就會到來。
9. (1) 行為;習慣興趣
(2) 君子從政,需要如子路勇于為義、剛強果斷,這樣能決大疑,定大計,當斷則斷,有振作而無廢弛;如子貢聞一知二、明敏通達,這樣能審事機,通物理,斟酌處置,有變通而無窒礙;如冉有多才多藝,這樣能治理繁務,計劃周詳,隨機應變。
10. (1) 追求;執(zhí)守
(2) 孟子認為在追求道義的過程中,首先立志要高遠,胸襟要開闊??催^大海的人便難以被其他水吸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他言論吸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其次基礎要扎實,要循序漸進,逐步通達。就像太陽、月亮有光輝,它們不放過每條小縫隙,而流水不把坑坑洼洼填滿便不向前流。
11. (1) 孔子采用激勵式教育方法,主張學以致用。
(2) [示例1]贊同錢穆先生的看法,采用第一種解釋“我和你都不如他(顏淵)。”理由:這樣解釋體現(xiàn)孔子深喜顏淵之賢,也喜子貢之謙虛,能自知不如,更見孔子之自謙;同時這也是孔子對子貢的安慰之詞。
[示例2]贊同第二種解釋:“我同意你的看法,(你)是不如他?!崩碛桑哼@樣解釋更好地承接前面句子的內(nèi)容。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這樣解釋體現(xiàn)了孔子對顏淵的高度肯定,同時也是孔子對子貢的激勵教育。
12. (1) 稱(重);權衡
(2) 第二則材料闡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齊宣王能推恩至禽獸(不忍見牛被殺),卻想發(fā)動戰(zhàn)爭,實質(zhì)就是不推恩至百姓??梢?,他沒有真正權衡輕重,沒有擇善心而從。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之心,將這種不忍之心推廣到治理國家,就是仁政。
13. (1) 意思不同。第一個“賢”作動詞,推崇;第二個“賢”作名詞,賢德。
(2) 軍旅之事孔子肯定學了。他曾說“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強調(diào)文事要以武備之??鬃又哉f學習了“俎豆之事”,是想借祭祀之禮說明禮的重要性,而說不曾學習軍旅之事,是不愿意再與衛(wèi)靈公談軍旅話題,因為這與他為政以德的觀點相悖。
14. (1) 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折中適當,不走極端,做事適度。
(2) 孔子強調(diào)的中庸,不是不講原則的折中主義,而是以仁義為標準,不偏離人道精神和社會公正?!班l(xiāng)原”表面上誰都不得罪,人人討好,被鄉(xiāng)民視為忠厚樸實,實際上是沒有是非標準、不講原則、四面討好、自私虛偽的好好先生,所以說“鄉(xiāng)原,德之賊也”。
15. (1) 對任何人都給予教誨,沒有貴賤賢愚的區(qū)別。
(2) 第一則材料體現(xiàn)孔子對教育對象一視同仁,無所差別;第二則材料體現(xiàn)人的智力差別是先天的,要因材施教。兩者不矛盾,第一則材料側(cè)重論述教育對象的范圍,要打破身份、階級等限制;第二則材料側(cè)重論述教育方法和教學內(nèi)容,要根據(jù)教育對象的先天稟賦情況,因材施教。
16. (1) 北極星;統(tǒng)治者
(2) 舜能夠無為而治,因為其對人對事小心恭敬,施以仁政??鬃油瞥缢?,他提出的“無為而治”不同于老子的“無為而治”,是“無所煩勞而天下大治”,統(tǒng)治者并非不作為,而是為政以德,注重自身修養(yǎng),以德感召教化百姓。
17. (1) 禮是區(qū)別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jié)儀式。
(2) ①禮的施行需要約束自己,不符合禮的事不看,不符合禮的話不聽,不符合禮的話不說,不符合禮的事不做。
②禮的施行要以和諧為貴,如果有行不通的時候,不能只知和諧為貴而一味求和,需要以禮儀加以節(jié)制。
18. (1) “斗筲之人”是指器量狹小的人。
(2) ①孔子認為,子貢是宗廟里盛黍稷的瑚璉,是貴重的有用之器,意指子貢是重要的專才但非全才。
②孔子認為,君子不用像各有其用的器皿一樣,用固有的模式來局限自己,應努力做一個博學多能、無所不施的通才。
19. (1) 為政以德
(2) 儒家認為,無論是國君還是平民百姓,都要以修身養(yǎng)性為根本;做事情要分先后、輕重、緩急;君主自身要正,要有仁愛忠義之心;辦事嚴肅認真并恪守信用,節(jié)約用度并惠愛人民,按時節(jié)役使百姓,這樣才可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20. (1) 身教重于言教
(2) 同:都認為天道至大、無言,卻能孕育萬物。
異:道家認為侯王應該得到道,并用道的真樸來根絕貪欲,無為而治,天下將會自然安定。儒家認為要知其不可而為之,身處亂世更應積極入世,從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