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王燕華
探究既是幼兒學習科學的方法,也是科學教育的目標?!?~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科學領域“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目標中提出了4~5歲幼兒“能用圖畫或其他符號進行記錄”、5~6歲幼兒“能用數(shù)字、圖畫、圖表或其他符號記錄”的具體要求。記錄是呈現(xiàn)幼兒科學探究過程和探究結果的重要載體,是促進幼兒從迷思概念、前科學概念向樸素科學概念過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促進幼兒理解科學概念、獲取關鍵經驗的重要方法,對幼兒形成科學態(tài)度、掌握科學方法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自然角是幼兒園班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區(qū)角之一,通過種植或養(yǎng)殖符合幼兒認知特點、遵循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幼兒感興趣的動植物,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發(fā)現(xiàn)并描述不同種類物體的特征及生命周期,能使幼兒習得動植物的外形特征、習性及其與生存環(huán)境的適應關系。喬治·S.莫里森在《學前教育——從蒙臺梭利到瑞吉歐》中提出:“孩子們能表現(xiàn)得如同科學家一樣:幼兒園的科學課必須教會孩子們怎么做科學家以及怎么做科學,這是根本。他們畫下所看到的一切,記錄下所觀察到的內容,然后辨別、提問題、預測、建立模型、設計試驗、精確測量、驗證假設、重復試驗、反復嘗試……兒童學到的這些就是科學方法,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實踐,直至十二級?!边@說明在幼兒科學探究過程中,成人要引導幼兒通過圖畫、符號、數(shù)字等方法記錄和表現(xiàn)觀察或實驗操作的過程和結果,作為幼兒科學探究的“證據(jù)”,以此為據(jù)分析幼兒認知、思維、經驗等方面的發(fā)展。
對植物基本特征、生長條件和生命周期的探究屬于長期觀察類科學活動,幼兒要經歷“種什么—如何種—怎樣管”的過程。記錄植物生長的過程,與集體教學活動中一次性探究記錄相比,記錄內容更加豐富、方式更加多樣、要素更加全面且記錄過程呈連續(xù)性。本文通過案例分析法、觀察法和作品分析法,分析中班幼兒記錄大蒜生長的過程,分析幼兒眼中的記錄和記錄特點,以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持性指導策略,培養(yǎng)幼兒尊重事實的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讓幼兒在探究、記錄、分享中產生愉悅的情緒和體驗,感知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界的奇妙。
“大蒜成長記”是在中班11月開展的活動。午餐羊肉小揪面中,既有白色切碎的蒜,也有綠色的蒜苗,它們引發(fā)了幼兒的討論:“冬天哪里有蒜苗呢?”“我?guī)蛬寢寗冞^蒜皮。”“我在吃火鍋時吃過糖蒜,酸酸的、甜甜的?!薄拔覌寢屧诩矣没ㄅ柙粤怂猓炀涂梢猿运饷?,而且剪掉還可以長高?!薄拔也幌矚g吃蒜,因為吃完嘴里有味道?!薄?/p>
教師在遵從幼兒興趣的基礎上,根據(jù)《指南》中4~5歲“能感知和發(fā)現(xiàn)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其基本條件”的目標,決定開展活動“大蒜成長記”。教師在活動之前預設的活動目標和關鍵經驗如下。
活 動 目 標關 鍵 經 驗能運用多感官感知大蒜內、外部特征,發(fā)展表達能力。通過觸覺、視覺、味覺、聽覺等多種途徑,感知大蒜的內、外部特征;用語言、動作、圖畫等方式表達對大蒜的認識。對大蒜的生長環(huán)境、生長狀態(tài)有一定的了解,樂于參與種植、觀察等活動,萌發(fā)親近自然的情感。親自參與大蒜的種植、照料及收獲的全過程,觀察大蒜的生長過程、狀態(tài)與生長環(huán)境,探索大蒜生長與環(huán)境的關系,并用適當?shù)姆绞较到y(tǒng)記錄觀察結果。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大蒜的不同吃法,知道大蒜對身體的益處。討論生活中大蒜的不同吃法,嘗試吃醬蒜;討論蒜的功效。喜歡和教師、家長、同伴一起探索、發(fā)現(xiàn)和表達,體驗活動的樂趣。在輕松、自然的支持環(huán)境中,與教師、家長、同伴一起參與各項活動。
教師通過家園合作,與幼兒一起創(chuàng)設了主題墻、準備了很多操作材料。教師還為中班年段四個班設計了不同的觀察記錄表格,便于分析記錄表格對幼兒記錄行為產生的影響。
記錄表1記錄表2記錄表3記錄表4(空白紙:幼兒根據(jù)觀察結果自由記錄)
活動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有三個:“我來看”,是引導幼兒多感官觀察之后討論大蒜的內、外部結構特征;“我來栽”,是引導幼兒討論大蒜的栽種方法,指導幼兒親自體驗栽大蒜的過程并記錄;“我來管”,是指導幼兒觀察大蒜的生長過程并做好記錄(重點記錄:大蒜第幾天發(fā)芽?如何證明它長高了?)。
中班四個班,每個班五個小朋友一組,合理分工;每班統(tǒng)一采用一種格式記錄表記錄大蒜的生長過程。活動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經驗大體相當,采用相同的栽種方式;教師保證充足的觀察、記錄時間,提供不同記錄表探究幼兒的記錄行為?;顒咏Y束后,教師收集幼兒的記錄表,進行編碼,如中一班第一組就是“中1-1”、中二班第一組是“中2-1”,以此類推,共收集記錄表30份。
第一,記錄呈現(xiàn)了幼兒對大蒜內、外部結構和生長過程的探究。從幼兒記錄作品可以看出:在“我來看”環(huán)節(jié)中,幼兒通過多感官觀察,發(fā)現(xiàn)大蒜有紫色和白色兩種顏色的皮,很多蒜瓣(每頭數(shù)量不等)圍繞中間的莖組成一個根部大、頂部相對小的球形;剝開皮里面的蒜瓣是白色的;單個的蒜瓣大小也不一樣。在“我來栽”環(huán)節(jié)中,幼兒將蒜瓣根部朝下插在花盆土壤中,上半部分裸露在空氣中,澆一點水,放在植物角。在“我來管”環(huán)節(jié)中,幼兒會測量、記錄每天的室溫和天氣,記錄蒜瓣發(fā)芽、生長的過程。這些環(huán)節(jié)的記錄呈現(xiàn)出幼兒的表現(xiàn)能力和直觀形象思維,是幼兒在探究過程中與觀察對象的隱性交流和互動,是迷思概念到樸素科學概念的“步子”。
第二,記錄體現(xiàn)了幼兒具備自主探究取得“實證”的探究能力。從幼兒記錄作品可以看出,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為弄清白色蒜瓣中間的結構,會用嘴去咬,看看中間有什么,并體驗到辣的味道;為探究蒜瓣的哪一頭栽到土里會發(fā)芽,就會將蒜瓣的兩頭都栽種到土里,進行比較觀察;為了解大蒜在哪個生命周期長勢最快,會每天用毛線量完高度后打結記錄,再與前幾天的結果進行比照;有的幼兒聽說冬天的蔬菜應種在溫室大棚里,就給蒜盆套了一個塑料袋……這些記錄,反映出幼兒追求“實證”的探究能力和科學態(tài)度。
第三,記錄反映了幼兒能運用圖畫、符號等方式表現(xiàn)事物特征。根據(jù)不同格式的記錄表,幼兒會按照教師的指導和提供的材料,運用圖畫、符號等方式,記錄大蒜的特征及生長過程,具備了表現(xiàn)事物的能力。透過記錄表,研究者可以從幼兒的角度去分析幼兒眼中的記錄任務是什么、選擇符號的偏好是什么、喜歡的記錄表特點是什么、記錄時的情緒情感是怎樣的。但無論采用哪種記錄方式,幼兒都會根據(jù)自己的認知水平和經驗做出表現(xiàn),教師適時地在記錄表相應位置將幼兒記錄背后潛在的“想法”進行標記,有利于分析幼兒行為背后的動機、認知和情感。
第四,記錄隱含了幼兒觀察記錄過程中的深度學習。在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記錄能呈現(xiàn)出大蒜生長的過程。教師及時提出一個問題:“小朋友們,我們每天都用不同方法測量蒜苗的高度,那我們有什么辦法比一比蒜苗在生長過程中什么時候長得慢、什么時候長得快呢?”幼兒展開討論,有的幼兒說用毛線打結做比較,有的幼兒說用尺子量出的數(shù)據(jù)做比較,有一個幼兒說可以把每天的測量數(shù)據(jù)繪制成曲線圖,通過曲線圖就可以看出蒜苗的長勢了……繪制曲線圖的辦法,引發(fā)了幼兒的興趣。教師在“大蒜成長記”的主題墻上繪制了一張大蒜生長變化圖,然后師幼一起討論了記錄要求。一開始,幼兒對繪制曲線圖較陌生,不太會記錄。在教師的幫助下,他們學會了先看橫軸找到日期,再看縱軸找相應高度刻度。大部分幼兒學會了如何繪制大蒜生長變化圖。繪制完曲線圖后,幼兒大膽、主動地表達和交流了曲線中反映出的大蒜生長速度。通過“教師搭建支架—幼兒討論—幼兒興趣萌發(fā)—教師搭建支架—幼兒體驗”的路徑,研究者可以看到幼兒理解、重構、遷移、應用的學習特點?;顒哟龠M了幼兒的深度學習和高階思維發(fā)展。
第一,記錄過程的持續(xù)性方面。觀察植物角植物的生長變化屬于長期觀察類活動,觀察周期相對較長。4~5歲幼兒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注意力容易轉移和分散,因此到后期,幼兒的觀察記錄或模仿前面進行記錄,或停止了記錄。
第二,記錄內容的準確性方面。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記錄內容的準確性即記錄表填寫的內容是否符合邏輯,綜合體現(xiàn)了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是否尊重客觀事實的態(tài)度以及探究過程中的參與度和觀察能力。觀察記錄表中,有的記錄蒜瓣倒著栽種,后面仍記錄了大蒜發(fā)芽、生長的過程;有的記錄大蒜剛吐芽,畫的蒜苗卻很高;有的在記錄蒜苗的生長高度時,后面的記錄結果卻比前面的記錄結果低……這些與客觀事實相違背的經驗,反映出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沒有重視觀察、記錄,沒有理解植物生長與記錄的關系。
第三,記錄表的理解方面。教師提供的“記錄表1”清晰、規(guī)范,提示幼兒記錄“我來看、我來栽、我來管”的日期、溫度、高度及大蒜特征;“記錄表2”美觀、規(guī)范,讓幼兒在規(guī)定的方框里記錄大蒜的成長特征;“記錄表3”直觀、清晰、具有輔助性,除了讓幼兒在規(guī)定方框內記錄外,還給幼兒提供了澆水、施肥等圖片,供幼兒根據(jù)自己的種植過程,粘貼相應的圖片;“記錄表4”開放、無結構,完全由幼兒根據(jù)自己建構的經驗去記錄。從記錄的結果分析,越清晰、規(guī)范、直觀、美觀的記錄表,幼兒對記錄的理解越到位,記錄的要素越全,記錄的連續(xù)性越長,記錄的內容越符合經驗。“記錄表2”每天記錄一頁,幼兒只關注當天,使得有的記錄表出現(xiàn)第五天記錄的蒜苗高度比第四天的蒜苗高度低的現(xiàn)象,導致記錄結果與實際結果不符;“記錄表3”中有貼畫,有的幼兒的記錄結果呈現(xiàn)每天都給大蒜澆水;“記錄表4”的記錄結果內容不完整,差異性大,幼兒不知在白紙上怎么畫、往哪個位置畫,主動記錄的意識不強。
第四,記錄中教師的參與性方面。幼兒科學探究中的記錄,一方面與幼兒的認知水平有關,另一方面與教師的指導密不可分。上述問題,反映了教師在幼兒觀察與探究中沒有高度重視觀察記錄的重要性,沒有從幼兒的角度、科學的角度認識觀察記錄的價值,認為畫一畫、填一填表就行了,具體表現(xiàn)為:缺乏適當?shù)囊龑В荒芗皶r捕捉幼兒記錄中不準確的情況,及時扭轉幼兒錯誤的認知;不能激發(fā)幼兒記錄的興趣,使得幼兒觀察過程中出現(xiàn)“疲勞期”,失去觀察與記錄的興趣,不想完成“作業(yè)”;不能追蹤幼兒的觀察記錄,透過觀察記錄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搭建“做一做”“猜一猜”“想一想”的支架,導致幼兒的記錄違背客觀事實;不能從幼兒角度體驗“觀察—發(fā)現(xiàn)—記錄”的興奮點和成就感,與幼兒分享喜悅,產生共鳴;不能從專業(yè)角度指導幼兒記錄,尤其是針對開放程度較高的記錄表,教師適當?shù)狞c撥有利于引發(fā)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記錄;沒有引導幼兒探究記錄表之間的聯(lián)系,使得幼兒孤立地看待每張記錄表,導致幼兒記錄的經驗聯(lián)系不起來。
記錄表是幼兒科學探究過程中反映幼兒認知能力和獲取科學探究經驗的有效載體。記錄表的結構和美觀程度會影響幼兒的記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指南》強調:“鼓勵幼兒用繪畫、照相、做標本等辦法記錄觀察和探究的過程與結果,注意要讓記錄有意義,通過記錄幫助幼兒豐富觀察經驗、建立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分享發(fā)現(xiàn)?!庇纱丝梢?,記錄在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記錄表的直觀、美觀、規(guī)范、清晰等特點,會影響幼兒的記錄行為?;顒又薪處熖峁┑乃姆N不同類型的記錄表,幼兒做出了相應記錄,但是記錄的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存在差異。為了激發(fā)幼兒的記錄意識和動機,讓記錄呈現(xiàn)探究過程和結果,教師提供的記錄表應該符合幼兒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根據(jù)不同的科學探究活動,從支持幼兒的角度出發(fā),提供的記錄表應符號易懂、設計簡明,使幼兒的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無意記憶轉化為有意記憶、記憶表象轉化為想象表象,達到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甚至達到“潛在發(fā)展區(qū)”。
《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5歲幼兒注意的穩(wěn)定性差,容易轉移,當對活動材料和探究過程失去興趣的時候,會出現(xiàn)記錄堅持性差、記錄憑感覺、記錄錯誤的情況。因此,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和動機是引導、支持幼兒記錄的關鍵。首先,教師要創(chuàng)設適宜的科學探究環(huán)境,吸引幼兒的“眼睛”,點燃“我要去”的欲望;其次,教師要豐富能夠物化活動目標的材料,抓住幼兒的“雙手”,激發(fā)“我要玩”的行動;再次,教師要提供承載幼兒探究過程和結果的記錄表,撬動幼兒的“大腦”,產生“我要記”的動機;最后,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和交流記錄中的結果,張開幼兒的“嘴巴”,增強“我要說”的意識。環(huán)境是幼兒記錄的背景,材料是幼兒記錄的介質,記錄表是幼兒記錄的載體,交流分享是幼兒記錄的目的,四個部分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是激發(fā)幼兒興趣的出發(fā)點,是促進幼兒主動連續(xù)記錄的驅動力。
師幼互動中,教師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傾聽、觀察和理解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傾聽幼兒關于記錄的問題、原因、過程、結果等的描述,站在幼兒角度與幼兒共同分享記錄的成就感和喜悅感,運用指導語調動幼兒記錄的主動性;要主動觀察幼兒記錄中的探究過程、探究結果以及二者之間的對應關系,站在幼兒立場與幼兒共同交流記錄的過程和經驗,搭建支架培養(yǎng)幼兒記錄的實證性;要理解幼兒記錄中的“錯誤”、“偏差”、迷思概念,回歸幼兒本位與幼兒共同探討記錄的問題和矛盾,修正幼兒記錄的科學性。因此,從幼兒立場出發(fā),教師傾聽、觀察、理解是支持記錄的策略,師幼共同分享、交流、探討是科學記錄的方法,記錄主動、如實、科學是科學記錄的要求。